从“培养自己的上级”、培养各个民族自己新的领头人,到提出“不懂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标准,在云南,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一直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不断茁壮成长,始终勇挑重担。正是他们,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成为了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各族干部群众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碑所在地宁洱哈呢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
在云南,什么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答案只有一个: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民族地区好干部标准,在周保中、王连芳、刘树生、张冲、马曜、刀世勋、召存信、杨善洲、普朝柱、和志强、马开贤、李桂英、龚曲此里、高德荣等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一代又一代民族工作者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正是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各族群众的无比热爱,对民族工作优良传统的坚守继承和开拓创新,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示范区建设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新中国初期,云南极其缺乏少数民族干部。为此,许多南下老红军、老八路高风亮节地提出“培养自己的上级”,即外来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干部成长为自己的上级,让民族干部当主帅,汉族干部当参谋。如此一来,再加上在边疆各县建立基干连、开办云南民族学院、举办培训班等办法,云南很快便拥有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而且许多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到省级领导班子。他们迅速取代和消除旧势力的影响,顺利完成新旧政权交替。傣族土司、第一个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召存信,最为典型。他当了近40年的西双版纳州长,深受各族干部群众爱戴。
长期以来,云南坚持用战略眼光和特殊举措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增加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坚持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培养锻炼,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中,都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对少数民族实行适当倾斜政策,拓宽入口……这些举措,保证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自觉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本民族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心在边疆、内心向北(北京)”。
进入新世纪,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先进后出、小步快跑”的办法,云南提出并实现“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直部门至少都有一名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目标,成为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志。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省直机关有了本民族的厅级领导干部。通过他们,各族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有了实实在在当家作主的获得感。同时,党委政府切实支持这些领导干部参与到全省各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实事、解决问题,使之逐步树立起威望,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云南,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省委坚持选拔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各级民委主要领导,并注重从民委培养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也正因为如此,各级民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主渠道和民族工作专业队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千方百计为民族地区办实事、办好事,成为说话有分量、办事有手段、社会形象好、群众评价高的“民族之家”。
2015年,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己任的云南民族干部学院成立。这也是目前全国省市自治区一级唯一的民族干部学院。
至2015年底,云南全省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公务员)占全省干部总数的33.45%;全省省级机关领导班子中,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的班子50个,占班子总数的83.33%,其中少数民族干部任“一把手”的占31.67%;16个州市党政班子中,党委班子和政府班子均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全省129个县(市、区)党政班子中,有115个党委班子、115个政府班子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近期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少数民族代表达304名,占代表总数的41.8%)。
“在云南,不懂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 难能可贵的是,云南省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个衡量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研究民族问题、主动做好民族工作,确保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从这个标准出发,云南培养选拔了一大批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并且对各族人民充满感情的领导干部。
23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共有干部4381人,其中少数民族1462人,占干部总数的33%。这些从少数民族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头人,保证了全县团结稳定、脱贫致富的蓝图变为现实。“在各级干部到村入户的扶持下,我们村家家建好了新房,户户种树、养猪、养牛,称得上民富、村美、人欢乐!”勐勐镇千蚌村村民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
“独龙族同胞还没有完全脱贫,我的办公室应该设在独龙江。”独龙江畔土生土长的独龙族干部高德荣,担任过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被选举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时,却毅然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选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数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在为独龙江乡和独龙族等各族同胞的脱贫致富而艰苦不懈地努力。如今,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一线退下后仍担任着怒江州委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
把干事创业、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作风扎实的干部提拔使用起来,让那些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作为。正是这样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成为了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