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一家人的好日子——云南省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17-02-24

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意义,在曾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的高德荣看来非常直白、朴实:“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在不久前闭幕的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陈豪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

新形势下,云南民族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普遍滞后,并且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团结进步只有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协调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各民族共同利益最大化;努力做到发展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发展惠及各族群众,最大程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地兼顾包容性发展,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正是因为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进步作为确保民族关系和谐的根本立足点和着力点,云南才得以始终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地调动了各族人民投身示范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SC_6130.JPG

云南一个普通少数民族村寨的好日子


(一)


根据云南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工作重点向边境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出台《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补短板、兜底线、促跨越。以规划为龙头,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整族帮扶为平台,以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迪庆藏区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资源大整合、部门大帮扶、群众大参与为抓手,系统连片地解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培育旅游、生物、高原农业等一批全局性、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开发开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期间,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一批专项规划,累计投入和整合资金超过3000亿元。把8个民族自治州摆在突出位置,使其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启动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选择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致贫因素相似的跨乡镇、跨县域小片区,开展更具针对性、精准性的片区扶贫攻坚。

2015年8月8日,时任省长陈豪到麻栗坡县调研时强调:“要让边境一线各族群众率先脱贫致富,提升沿边地区形象和面貌,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对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于是,以破解边境地区发展困境为主旨的《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在麻栗坡县率先启动。

这个统筹考虑扶贫、兴边、固边和富民问题的“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省级投入将达65.6亿元,对沿边373个行政村、3783个自然村25万户、110万人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六项工程31个子工程,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努力让边境一线守土固边的群众率先脱贫,早日实现小康。同时,将边疆民族地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及时纳入城乡低保的保障范围,并给予边境沿线2.4万户守土固边群众每户每年1000元专项补助。

如今,“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初显,从麻栗坡县天保镇、马关县都龙镇到河口县边境农场、金平县马鞍底乡,昔日随处可见、散落于山间的土坯屋,被一排排民族特色鲜明、生活功能齐备的统规新建小楼所取代,边民住房条件和村寨环境明显改善。逶迤延伸的边关,正在连接成一条亮丽的国门风景线。

1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0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00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经验、示范全省的要求,第二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正气势如虹地在云南全面推进。

在总结第一轮示范创建工程做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第二轮示范创建工程将按照“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三种类型,继续打造一大批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进一步推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建设格局。惠民生、促发展、固团结、抓示范、强引领,这项工程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欢迎。

云南正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这就为“十百千万”示范点创建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遍布云岭大地的那些尊重自然、传承历史文脉,富有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更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必将成为“十百千万”工程最具魅力的风景。

2016年,《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启动。其所覆盖的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佤、傈僳、拉祜等9个民族(其中6个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总人口232.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3万户66.75万人。省委省政府把“直过民族”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全省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之一,采取超常规举措,概算总投资343.9亿元,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率先在迪庆州、怒江州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户到人,确保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少数民族脱贫、边境脱贫、生态脱贫方面做出示范。

2016年10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下发《关于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工作方案》,对云南9个“直过民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到2020年,确保45岁以上的人都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

从2015年开始,云南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总结推广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成功经验。按照国家扶持、省抓规划、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路径,在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系统连片实施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等帮扶项目。以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启动实施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省烟草专卖局两家企业对口帮扶保山市施甸县布朗族和德宏州陇川县、梁河县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五年投入将达14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补助,2015年、2016年分别投入2300多万元、2645万元,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向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聚居的395个行政村78万人提供农房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并对高中和大学在校学生给予生活补助。近日,省政府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逐步在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

2016年3月,中国三峡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订《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投入20亿元帮扶怒族、普米族、景颇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整乡整族精准脱贫。按照“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的部署,云南制定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并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签订帮扶协议。签订协议不过半年时间,三峡集团2016年度帮扶资金5亿元就全部到位。此外,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投入6亿元对口帮扶布朗族,云南省烟草公司投入8.5亿元对口帮扶阿昌族,华能集团投入20亿元对口帮扶佤族和拉祜族,大唐集团计划投入10亿元对口帮扶傈僳族。

这些措施政策性强、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有助于切实解决群体性、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确保“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奔小康。

多措并举之下,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至2015年底,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5个行政村通电率达100%,96%的村有了文化活动室,98.2%的村有了卫生室,99.8%的村有了办公场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34元,年均增长19.7%。


(二)


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独龙族,聚居于中缅边境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人口约5000人,是我国发展水平最低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江乡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是全省最偏远、最落后的一个乡。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加快独龙江乡发展、解决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当作一件大事。陈豪同志刚刚来云南工作20天,第一次下乡调研就到了独龙江乡。

“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3.03%,贫困发生率33.1%。怒江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民族发展进步问题,民族工作永远是怒江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工作。没有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就没有怒江的全面发展;没有少数民族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怒江的和谐稳定;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怒江的全面小康。”参加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这样对记者说。

近几年,云南对独龙江实行了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两年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随着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相继展开,独龙江公路隧道打通并正式通车,“与世隔绝”的状况彻底改变。如今,简陋不堪的木板房变成了结实耐用的砖混房,种植重楼、草果等经济作物脱贫替代了采挖野菜度日,看电视、上网、玩手机成了家常便饭,在集镇读书、看病、存钱、做买卖已是新生活常态……走出封闭保守、落后的环境,以开放包容、阳光向上的姿态迎接现代文明的洗礼,独龙江乡的变化翻天覆地,独龙族获得“第二次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独龙族群众:2014年初在贡山县干部群众来信上作出批示,2015年初到云南考察时专门接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他深情地祝福独龙族,“今后会发展得更好!”

让各族群众都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在云南,独龙江乡、独龙族的境遇和命运,并非只属个案。

莽人和克木人(布朗族)是云南两个人口较少的特殊群体,曾经极度贫困。2009年,在国务院9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上海市、南方电网公司的帮扶下,云南扶持莽人和克木人发展工作全面启动。三年内共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12项工程,使其发展水平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员从手把手教漱口、洗脸、洗脚开始,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尽快“用自己的脚走路”。

住着两层的“小别墅”,水、电、路通到家;娃娃到乡里上学,头疼脑热家门口就可以看病拿药;骑着摩托、开着小汽车或者借助“彩云优品”等电商平台,把土特产卖到山外……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金竹寨村,“直接过上了现代化幸福生活”的毛波三却难忘小时候的光景,三四张芭蕉叶搭在一起就算个家。

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巨变,更有隐形的精神基因凸变。从“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到出力流汗、敢闯市场乃至创业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产生了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潜绩”——“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

2016年12月29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阮成发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调研“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时提出,要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和开放优势,确保在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都不掉队,都过上好日子。基诺山乡新司土村委会巴朵村民小组正在努力建设环境美、文化美、行为美、生活美的“四美”乡村。听说基诺族手工艺品受到游客的青睐并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阮成发鼓励大家说:要大力挖掘、保护和展示好基诺族优秀文化,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民族工艺品品牌,进一步扩大销售,增加收入。


IMG_7169.JPG

长街宴:和谐一家人,和美好日子


(三)


“20年前帮扶开始时,7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仅630多元,如今增长了十多倍。”谈起上海的对口帮扶,红河州扶贫办工作人员非常感慨。1996年10月,上海与云南结成帮扶对子。一条长江,让沪滇“首尾相连”;一门“亲戚”,一走就是20年。

朋友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20年来,上海14个区县对口帮扶云南四州市26个县,同时参与对德昂族、布朗族和拉祜族等特殊贫困群体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并助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还将保山、西双版纳两市州确定为经济合作区。围绕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问题,上海坚持帮扶与合作并重、短期与长效并行,倾注真情实意,投下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形成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格局,累计投入34亿多元,实施项目7000多项,受益群众150余万人。上海还选派9批143人到重点帮扶的州市挂职,选派18批400人开展青年志愿者接力行动。云南则选派近300名处、科级干部,赴沪挂职、跟班学习。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韩正率领的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深入云南考察,并签订了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的协议。韩正表示,上海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做好对口帮扶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上海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力以赴帮助对口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按照中央部署,上海对口帮扶云南在原来四州市的基础上,增加了大理、楚雄、德宏、西双版纳四个自治州,同时把曲靖、临沧、丽江、保山纳入面上扶贫协作。

在武定县狮山镇文笔山村,贫困户王正才高兴地对上海和省里的领导说:明年春节前就能住进新房子,孩子读书也近了,政府做了那么多事情,全家脱贫有希望,自己也要好好干。

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沪东娜村是上海首批帮扶村寨之一,已建成安居房、道路、饮水管道、沼气设施和文化活动室等,还带动相关养殖产业发展。德昂族村民包腊三家通过帮扶,一家七口年收入有4万多元。“真心感恩上海帮扶,很想与上海人民做一辈子的亲戚!”他的由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繁华的上海城区商圈,“云品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一年多。入驻的文山三七、红河米线、普洱茶叶等来自云南的名优土特产品,在此完成线上营销、品牌打造、包装改良等孵化程序,大规模进入上海市场。

沪滇20年成效卓著的帮扶合作,被国家有关部委誉为“新时期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新典型”,联合国更是称其为“全球反贫困的成功案例之一”。

与此同时,云南非常注重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强化责任,创新方式,务求实效。除了沪滇之外,还落实了粤滇扶贫协作(珠海市—怒江州,东莞市、中山市—昭通市)、部省和央企扶贫协作,拓展协作领域、丰富协作内容、提升协作水平,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坚持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广泛动员驻滇部队、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引导市场主体资源、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向脱贫一线集结,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可以说,云南正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四)


发展依靠人民就能创造奇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会改变历史。

团结凝聚力量,奋斗成就伟业。云南示范区建设所确立的目标,就包括全面小康同步和公共服务同质。而要真正实现这两个“同”,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围绕新的发展目标,找准新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发展保障,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昔对比如此强烈,浓缩的是建设示范区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性变迁。2015年末,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5539.3亿元,同比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23933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8175元,同比增长10.7%。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当前,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笛声长鸣,巨龙飞舞。如同疾驰的高铁为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红土高原、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节点上的云岭大地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彩云之南的各族干部群众正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钉钉子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扎实推进兴边富民、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创建等工程,优先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瓶颈制约,保持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