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巍山:重获新生的不凡之路
发布日期:2017-02-27

清晨的东莲花村.JPG

清晨的东莲花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县,地处红河源头。境内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6个世居民族,共25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近50%。

2012年4月,县委县政府确定“以永建为重点,辐射全县”的工作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创建工作。通过近5年的示范区建设,这里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禁毒整治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大幅提升。永建地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反到正的华丽转身。


曾经的巍山之殇


10多年前,巍山县一名12岁小学生写了这样一封控诉书:毒品害了我一家。我10岁时父亲因贩毒被捕,我和弟弟总闹着找爸爸,妈妈没了笑容也不爱说话,常常泪流满面。一天早上,妈妈拿着布包走出门,任凭我和弟弟怎么哭叫也没回头。一个星期后妈妈被捕,接着是爸爸被判死刑,妈妈被判15年有期徒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巍山流行“七日富”的说法,意思是三天到境外购毒,三天返回,一天出售,即可获得几万或几十万元的暴利。

在永建镇的永胜村,大毒贩豪宅大院堂皇矗立村中,惹人侧目。人生天平的一端是牟取非法暴利,另一端是以身试法。因“死得穷不得”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毒贩眼里,暴利面前生命显得无足轻重,哪怕牺牲亲人、牺牲家庭甚至家族的幸福,也要拼死一搏。

说起巍山,“毒品”曾经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令人痛心。

当时,巍山的“历史之痈”重新发作并泛滥成灾。县委政府文件这样陈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国际毒潮的影响和贩毒暴利的驱使,以及畸形致富意识、消极价值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县永建地区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虽然经过多次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但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且愈演愈烈,最终形成蔓延周边、影响全州、危及全省、殃及全国的严峻局面。”

文件中所说的“永建地区”,包括巍山县永建镇的永瑞、永和、小围埂、永乐、永安、永利、永胜、永平8个村和大仓镇的大仓、同兴两个村。1999年12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召开全国禁毒工作会议,明确对毒品问题严重地区进行重点整治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一批挂牌整治的重点地区,永建地区即是其中之一。

“久走夜路必撞鬼,再不禁毒不行了。”巍山县民宗局的工作人员神情凝重地回忆起当年:“一过下午5点半,马路上就几乎看不到人和车,外乡的人都不敢从这里经过。”

在全国禁毒工作会议召开后的第一个星期里,大理自治州党委政府根据国家禁毒委、公安部的要求,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横下一条心,立下军令状”,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州、县、镇抽调的500多名工作队员分四批派驻永建地区10个村委会;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在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和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等组织的协助下,形成全社会联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社会工作网络;投资800多万元建立能容纳数百名吸毒者的五里坡戒毒基地;146个帮教小组建立,由村社干部、党员、团员、吸毒者亲属等人组成的帮教小组将戒毒基本成功后出所的吸毒人员列为帮教对象,坚持10天一见面,一月一尿检,一月一训诫;省委省政府在巍山召开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确定计划总投资为5.4亿元的16个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禁毒工作……

时任永建镇副镇长、现任县政法委书记的马杰,至今仍难以忘记当时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场面。2004年9月,在大理召开的全国禁毒重点整治工作会议宣布:被列为全国毒品危害重点整治地区的云南巍山等8个地区正式摘帽。

至此,永建地区乃至整个大理州进入了毒品整治的巩固阶段。

接下来的10多年里,巍山县委政府始终坚持“领导力量不减、工作队不撤、政策不变、打击力度不弱”的方针不动摇。从2000年开始开展的“无毒社区”示范创建,到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再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背景之下的“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巍山作为云南省第一轮“十百千万工程”所打造的十个示范县之一,走过了一条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不凡之路。


“东西莲花”竞相开


在永建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朵莲花竞相开,一朵东来一朵西”。距永建镇2公里的地方就是名为“东莲花”的回族村,村口一池荷塘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地处红河支流永济河的东岸,水丰地肥,村民多以种藕为业。每当春夏之际,红色、白色莲花亭亭玉立,清香扑鼻,点缀着高大古朴的回族大院,如同一幅迷人的风景画。该村也因此得名东莲花村。


左家秀正在缝制彝族服饰.JPG

左家秀正在缝制彝族服饰


回族姑娘马宣燕是东莲花村马帮文化博物馆的向导。初见她时,她正在太爷爷马如骥的大院里给前来参观的客人沏回族三道茶。清末至民国年间,巍山回族马帮闻名遐迩,叱咤大西南,其中以东莲花村的马帮最为有名。这队马帮以大马锅头马如骥为首,由350多匹马匹、7只马帮组成。他们常年来往于云南及东南亚诸国之间,运送货物、互通有无,并在滇缅抗战中驮运抗战物资,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东莲花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家家养马、户户经商,马帮云集,商旅如织,曾被喻为西南边陲的“小上海”。经济富裕的马帮锅头们在村里建盖了不少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有22栋,其中以1941年建成的马如骥大院最为精美。“我太爷爷见多识广,胸怀大志,青年时就酝酿着要在家乡盖一座理想的房子。这座院子建成共历时7年之久。”马宣燕说。

马如骥的儿子马文斗是侨眷侨务工作者,2000年获“大理州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倚在大院的摇椅里回忆道:“小时候母亲经常跟我说,当年盖房工人有70余人,再加上赶马人和其他人员60余人,母亲每天要张罗100多人的伙食。那时家里每年要宰七八头肉牛,吃数千斤的粮食和蔬菜。建房的都是当时云南境内有名的建筑大师,有来自剑川的木匠,祥云、鹤甸的石匠。他们带来的年轻工人,有的带着媳妇来做工,来时他们的小孩还在喂奶,回去的时候都该上小学了。” 马如骥大院借鉴了白族和纳西族的民居建筑特色,房屋墙壁上精美的砖雕则是回族所特有的。

2005年,东莲花回族古民居建筑群被巍山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云南省展开第一轮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巍山县结合永建地区 “毒品整治巩固阶段”的实际,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典型,将东莲花村列为永建示范区建设的样板村进行打造。政府先后投资4000万元对东莲花村实施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造、特色民居改造、古院落抢救性保护维修等工程,并将马家大院的仓库改建成马帮文化博物馆,在清真寺开辟了一个回族文化展览室,同时开始实施永建民族文化广场、滇西回族文化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为发展旅游业,巍山县还计划在永建镇打造一条清真美食小吃街,并在全镇范围内扶持了一批餐饮经营户。

如今,有30多户村民在东莲花村从事餐饮业。当年大马锅头马如骐的孙子马云旺前些年一直在昆明经营药材生意,2007年回到东莲花村,投资10万元在自家老宅做起了餐饮生意。2014年,他又投资100多万元,在老院落旁边仿传统建筑风格建起一座新院子,精心装修了8间客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马云旺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他对我说:“马背上不仅驮出了一个东莲花村,驮出了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更驮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与东莲花村不同,西边的“一朵莲花”下西莲花回族村虽然不是历史文化名村,但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

红河之源阳瓜江在巍山被称为西河。西河养育了两岸的巍山人民,同时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西莲花、捞浪渣”说的便是以前西河发大水时冲入村内,使村里路面变得泥泞不堪、垃圾随处可见的景象。“过去我们村是永建镇较为穷困的村子,村里找不出几栋像样的房子,有些路连人都没法走,更别说车子了。那时候,村里做毒品交易的人也不在少数。”年过八旬的村民马文英回忆说。

毒品整治之后,2007年下西莲花村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村进行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初步改造。2012年,下西莲花村被列为永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区中的示范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建设。如今的下西莲花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更值得一提的还有村里大力发展的核桃、中药材加工产业,它帮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正道。

回族村民马寿军是村里的产业大户。2006年前,他常年在丽江、中甸务工,当地的铁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广泛,但往往收获后直接就销售了,因此卖不上好价格,利润很低。马寿军是个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考察,他琢磨出了“借鸡生蛋”、两头在外的致富路子。每年春夏季节,他会带动家乡人去丽江、中甸收购当地半夏、茯苓、白芨等20多种野生中药材,运送回来后进行清洗、切块、烘干等加工程序。中秋过后,他们又会去当地收购铁核桃回来加工,将果壳剥去,取其果仁打包销售。“2015年,我们村共收购加工铁核桃3000多吨、中药材近1000吨。”马寿军兴高采烈地说。

自从马寿军开始做起这个加工生意,每年都会招下西莲花村和周围村子里的闲散劳动力前来做工。加工铁核桃的工作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认真、耐心,特别适合妇女和老人。2015年,马寿军的核桃药材加工生意的收入达10万元,同时他在永建镇、大仓镇设立了5个加工点,招工范围也扩大到了全县,共用工6000余人,销售范围也从原来的云南省境内扩大到了沿海省份。

昔日挂在山头不起眼的铁核桃,如今成了下西莲花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子”。在马寿军家里,年过七旬的村民尤玉芬边拿铁锤敲着手中的铁核桃边高兴地说:“我平时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这做工既可以交朋友还有钱可赚,挺好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村主任马银说:“这个发展路子好,村里和镇里都很支持,现在全村78户中有77户都在做这个生意。”2013年,在省民宗委和州政府50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下西莲花村成立核桃产销农民专业互助社,当年就有51户农户加入,为18户想要发展核桃加工产业的农户贷了款。2016年又扶持了农户35户,共放贷150万元。


打竹村的46把椅子


人心齐、泰山移。在永建镇永安村委会有一个彝族聚居村,名叫打竹村。别看它坐落在半山腰上,且离镇中心较远,但它却是一个十里八乡有名的“民主村”。在这个村的会议室里常年摆着46把椅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椅子是打竹村发展致富的关键所在。

每个月的农历初十,是打竹村户长们聚会议事的日子。无论刮风下雨,打竹村都要组织召开全村户长会议。户长是由村里每户人家选出来的代表,大家会坐在一起传达学习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研究讨论村内事务,每位户长都要代表他的家庭在会上发言。“我们村共有46户人,一个户长坐一把椅子,会议桌上虽然没有桌签,但哪把椅子是哪户户长坐的,都约定俗成。长期以来,户长几乎都是全勤参会,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会场内他那把椅子也为他留着。”村支书左家义说。

讲起村里的户长会议制度,村民左金山满脸自豪:“50多年前我们村就有类似今天的户长会议,只是没有固定的开会时间和参会人员。当时条件不好,也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就轮流在村民家开会。村里大小事情都由大家说了算,钱要怎么花、事要怎么办、村子要怎么发展,大家共同商定。所以我们村很少发生纠纷矛盾。2012年搞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村民的田土,大家不但没有任何怨言,还不要一分补偿,都在为村子的长远发展考虑。”

毒品整治期间,户长会议制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每月一次的户长会议,都给村民讲解毒品的危害、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同时村里还设立由户长组成的毒品整治监管小组,形成一日一报的管控制度。那些年,打竹村的毒品整治成果显著,成为整个永建地区率先摘帽的“无毒村”之一。

此外,打竹村的民主管理还体现在村里制定的山林管理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上。早在1999年,为使村民们合法致富,永建镇党委政府开始筹划发展泡核桃种植产业,要先选出几个示范村种植。在镇里的支持下,打竹村成为第一批泡核桃种植示范村。那一年,渴望脱贫致富的村民将自己家里的好田好土拿出来,大面积种植了泡核桃,同时在林下发展起养殖业。今天,泡核桃已经成为打竹村人的摇钱树,家家户户人均15亩核桃林,户均年收入最高可达10万元。不仅如此,打竹村还抓住了村里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华山松种植产业,每年盛产松子20吨,价值30多万元。村里每年都会用村集体资金聘请4个村民担任林业管护员,对全村所有的核桃林、华山松林进行分片管护,解决了每家每户无序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集体山林所得收入全部由村民小组统一管理,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村里“一事一议”会议才可以最终确定。

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管理模式,给打竹村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2015年,该村被省民宗委确定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巍山县民宗局长朱同总结说:“巍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建设,说到底是‘一手抓禁毒成果巩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无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希望这些精心打造出来的示范村能够为全县乃至全州、全省的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彝族村民正在杨培显家挑选银饰.jpg

彝族村民正在杨培显家挑选银饰


小五茂林村:三个民族一家亲


永建镇的小五茂林村,有回、苗、汉三个民族。回族居住在坝子边,苗族和汉族相对分散地居住在离坝子1公里以外的山菁里,当地人分别称其为“大村”、“小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小五茂林村就被省民宗委命名为民族团结示范村。一直以来,该村三个民族世代和睦相处的故事广为流传。提起多年来团结互助的事,49岁的村民、回族组长马相宗说:“这样的事情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啊。从我记事起,村子里就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有难大家帮,有事一起商量,大家相互支持,彼此尊重。”

坐在村里刚建好不久的活动广场上,马相宗讲了几个发生在村里的小故事:

有一年,汉族村民陈树明一家五口吃菌子中毒,得知消息后,相邻的回族群众闻讯赶来,大家有的背人,有的联系车子,将他们及时送往镇卫生院抢救。镇医院救护条件有限,村民又将陈树明一家紧急送往州人民医院。

有一年雨季,村里发洪水,住在山里滑坡地段的苗、汉群众家房屋墙体被洪水浸泡,随时都有可能坍塌,情况危急。回族群众紧急赶来抢险救援,一边筑起防护堤坝,一边清理扩宽山箐边坡,引导洪水流下来。经过几小时的努力,终于排除险患,转危为安。这次事件之后,村里的几户回族村民都无偿将自家的茶叶地腾出来,通过政府扶持和大家捐款,为山上的苗、汉同胞盖起了新房,将他们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山腰搬到了坝子里。

如今,陈树明家搬至村子的西南面,大门正对茶园,景色宜人。提起多年前一家人吃菌子中毒的事情,他对回族群众给予的无私帮助一直心存感激:“没有回族群众的相助,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一家人的命是回族群众给的,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就是这样一个乡风淳朴、互帮互助的模范村,20年前却也深受毒品荼毒。那时村里不通车、不通水,山上的苗、汉群众居住的小村不通电,粮食产量低,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在贩毒暴利的驱使下,一些想一夜暴富的村民走上了贩卖毒品的违法犯罪道路。

1999年,小五茂林村开始与毒品宣战。村里的整治帮教小组用鲜活的实例,结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伊斯兰教义教规对群众进行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寻找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县民宗局依托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牧场和群众养牛传统的优势,协同镇委镇政府和畜牧部门,引导并扶持该村种草养牛,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奶牛、肉牛为主。回族村民马学龙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率先学习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在村里发展起来。此后,在马学龙带领下,全村共有81户人家搞起了奶牛养殖,户均年收入达8万余元。

村里的苗、汉群众看到回族群众依靠畜牧业发了家,也想参与进来。马学龙联合村里几位有经验的养殖户义务帮助选购基础母牛,与他们结对进行养殖技术辅导。之后的几年里,马学龙还先后在村里建起畜牧改良站,并与欧亚乳业公司合作建成收奶站,帮助群众改良畜种改良、不出村就能交售奶牛。


小五茂林村里回、苗、汉三个民族的群众相处和睦.jpg

小五茂林村的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小五茂林村的发展,跟村里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巍山县民宗局创建办副主任朱兆裕如是说。2014年,在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基础上,巍山将创建工作由“七进”拓展为“八进”,即进机关、企业、村组、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军营、家庭,编写发放了《示范样板区创建学生简明读本》和《示范样板区创建干部简明读本》,做到在校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并经常组织学习考核。2014年,巍山县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在巍山,像小五茂林村这样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不在少数。

下西莲花村名为红河源的综合市场,每逢2日、7日的街天,十里八乡的各族群众都会赶往这里,形成“六个民族共赶一条街”的热闹场面。市场建成后,周边农村商贸也越来越活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回族群众将乳扇、牛肉干巴卖给彝族群众,汉族群众从彝族群众手中收购手工刺绣……许多民族特色农副产品,通过这个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在打竹村,一套上万元的彝族服饰里不仅有精美的彝族刺绣,还有回族同胞精湛的银饰制作手艺,许多村民依靠这门手艺走上了致富之路。打竹村的彝族村民左家秀,有一手刺绣绝活,经她手绣出来的彝族服饰美轮美奂。这些彝族服装不仅销售到了省内外,甚至连美国、日本的一些客人也会找上门来订购。每每讲到自己的技艺,左家秀总会很感慨:“彝族刺绣不仅颜色艳丽、针法讲究,衣服上纷繁复杂、精巧别致的银饰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彝族人世代只会刺绣,不会打造银饰。这些银饰都是我从旁边大围梗村里一户回族村民家里买来的。”

大围梗村的杨培显家世世代代制作各种银器、银饰,他是家族里第七代传承人。杨培显说:“我们回族人和彝族人世代友好,一直以来他们都很喜欢我们制作的银饰,大家来往密切,成了‘干亲家’”。他的儿媳马晓娟对婆家经营的银器生意很感兴趣,也对彝族的服饰文化有些研究,当了解到彝族在服饰上更加喜欢华丽一些的装饰时,她便在原有银饰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有色金属制作的小配件,做成彝族人喜欢的蝴蝶、金鱼等样式,深受对方喜爱。

就这样,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成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