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创新思考
发布日期:2018-03-13

  

要积极参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思想。
  各民族要积极投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尤其要积极参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没有少数民族的参与和贡献,共有精神家园不成其为“共有”;没有少数民族的视域,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就不全面。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互有重叠,具有共性,体现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整体性、共同性与牢固性。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有个性,形成差异,体现了这个精神家园的丰富性、层次性与发展可选择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尊重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原创性,焕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中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处五千多年,交往交流、守望相助、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各民族只有把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总体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自我,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文明,从黄河文化、红山文化、大河湾文化到黑陶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河姆渡文化,由多个文明源头汇合而成。中国各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自强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各民族共享的宝贵财富,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诸多民族不是由一个民族衍生而来,也不是仅仅发端于某个地区,而是存在多点起源的特点,呈现出“满天星斗”的景象。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杂居、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化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举例来说,语言文字无疑是民族的第一特征,但民族之间也最容易互通语言文字。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都是仿借汉字创制成的;蒙古八思巴文字是仿效藏文字母创制的元“国字”,回鹘蒙古文则来源于回鹘字母;满文的创制借鉴了回鹘蒙古文。《蒙古秘史》是用汉字撰写的。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传统上多使用蒙古文……中国各民族就是这样,不仅在语言文化方面,在其他方方面面,也都互相关联。相邻民族方方面面互相采撷,不相邻的民族也借助中间民族而互相发生关联,各民族形成一个“顶针续麻”式的文化连续体。这个文化连续体是统一的整体和实体,而连续体内部的各个民族各自保持民族特色,美美与共,和睦共处。这个中华民族文化连续体,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可靠的框架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族传统中的整体论,如程朱理学,以“理”或“道”统辖万物,万物归道;《周易》也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太极为万物万象之源。这种整体观,也在藏医和傣医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中体现出来。藏医重视“龙”(气)、“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因素:“龙”支配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环;“赤巴”帮助消化水谷、食物,产生热能,给人带来和煦、智慧和胆识;“培根”支配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如增加有助于消化的胃液、输送营养的体液,其功能还包括长肌肉、润皮肤、调和性格。三因素协调一致,保持人体的生理过程。傣医吸收佛学思想并加以改造,认为“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决定人的生老病死,风是动的根源,推动各种脏器运行;火是热的根源,是生命之本,能消化水谷、温煦人体。“四塔”相互联系、相互克制、相互滋生,保持平衡。平衡被打破就会生病。由此看出,包括藏医、傣医在内的我国传统医学或者说中医有相同的思维模式,都有注重整体的共性,因而也是构筑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参阅伍雄武先生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
  根据李伟教授研究,各民族都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家训,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传统家训。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家训既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在核心价值理念上保持着高度统一,又各具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促进本民族及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儒家文化“敬天尊祖”观念的影响下,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无不在认同“三皇五帝”的同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由于游牧、山地、渔猎生活的特点,往往把家庭与家族部落、民族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家训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凝聚和催化作用。如纳西族土司木公在《建木公勋祠自记》中将木氏土司家规家训、爱国齐家思想以清晰明了的语言警醒、告诫子孙后代。其核心是“学书学礼,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祀神至诚,训子至要”,纳西族后世子孙绳绳相继,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延续至今、生生不息。青海河湟地区回族、撒拉族的谚语中,反映爱国内容的有“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保卫国家是神圣的使命”等。这些有关道德劝诫的谚语,实际上就是微缩版的回族、撒拉族家训、家风,体现的是这些民族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尊崇。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本源。汉文化传统主张和谐共生、致中和,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主张“万邦和谐,九族和睦”,重学,重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少数民族文化强调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俭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等。儒释道跨族传播,是中国思想的代表;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各类民间信仰,也包含各民族认同的道德观,如慈悲、怜悯、仁爱、宽容、和平、正直、公平、善良(参阅丹珠昂奔著《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多有重叠,相互关联,这都非常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构筑更高层次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千灯互照,光光交彻——各民族文化要彼此尊重,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不相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始于本民族文化认同,没有本民族文化认同,就没有中华文化认同(参阅丹珠昂奔著《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人类学民族学田野工作告诉我们,族缘、亲缘、地缘、业缘、人缘交织在一起,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像滚滚流淌的河水,没有间隔,没有断裂。当然,这些“缘”会在不同场景、不同心态之下呈现出来,但随着场景和心态的变换,也会发生变化。这叫做有“缘”而不唯“缘”,有“缘”而能够跨越——这是各民族、各民族文化互相认同的基本条件。
  要发挥少数民族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他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共有精神家园,使之更加壮美。各民族文化互为环境、互为条件,彼此交织,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连续体。中国的民族多,语言多,习俗复杂,共同组成“纺绳共同体”。纺绳纤维缠绕,重叠编织,无论多长,两端因股股相反、彼此扭合而交织递进,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各民族就是这样的纺绳共同体:各民族文化交叉重叠,相邻相似,两端殊异;中间相似的递进过渡把殊异的两端联系起来,让它们有了联系。例如房屋形制:蒙古包-哈萨克毡房-鄂温克撮罗子-汉族棚户;又如服装:汉服-纳西袍-藏袍-蒙古袍-旗袍-鄂伦春袍……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这样一些不经意的关联,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主动发现这些各民族之间的关联。各民族文化特质因扭合交织而具有整体性、共同性和牢固性。
  

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定要吸收人类优秀成果,发展本土化、有特色、可共享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人类,从而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
  比如,内蒙古和东北各民族文化,正以特殊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参与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近年来,本地域民族文化尤其是草原文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的重大交流活动,产生广泛影响。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原民族的歌舞、杂技、文物、服饰等,在世界各大洲留下美好记忆,极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生活。又如,中国仅有的两个朝鲜族自治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屡获殊荣,是享誉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表现了作为跨国民族的朝鲜族极富活态适应力,他们把各民族和睦共生视作生命线。朝鲜族与国家双向认同的成因涉及三重历史:朝鲜族史、东疆开发史、反帝反封建斗争史。其一,中国朝鲜族几代人所历经的各种灾难,尤其是两度沦为亡国奴的痛苦经历,使得这个民族格外珍惜和平安定;其二,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让兄弟民族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民族和睦坚实的基础;其三,朝鲜族靠自身的努力与奋斗,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认同与接纳,成为中华民族一员。朝鲜族的国家认同是从爱家园、抗侵略衍生的,具有良好的生活土壤和历史继承。此外,朝鲜族由漂泊不定的避难求生者变成优秀的稻作种植者,培养出深厚的乡情乡恋,这份对新家园的感情又推广到对整个国家的更高层次的认同。这种“国家认同”意识及相伴而生的国民主人翁意识,是他们后来捍卫中国主权抵制外来侵略的思想基础之一,也突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对外开放性。
  这些史实说明,现在的中华民族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必将为人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一方面,它将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轨,体现中国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