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额尔古纳河畔的列巴
发布日期:2018-02-09

  游记都是从路上开始写的,我也一样。
  就在眼下这一次旅行中,我的目的地是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室韦。途中,我却时不时地想起北京魏公村的一家俄罗斯列巴(面包)店。
  有一天加班结束,我们慕名到这家店买了几块列巴。这东西又酸又硬,我是第一次吃,不觉有多么美味,但同事却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室韦采访时,当地村民冬妮娅大妈家的列巴。他边吃边摇头说:“这个不正宗,缺了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酸中带甜……”
  这种如若没有品尝过,便无法感同身受的美妙滋味,成为我有关室韦和俄罗斯族最初的想象与期待。在额尔古纳市一家客栈向店主打听室韦时,他对我说:“室韦离这不远了,每天都有一班长途车去那里。你去吃那里的大列巴吧,还有美极了的俄罗斯族歌舞!”
  当我刚刚踏上室韦这座边境小镇时,映入眼帘的童话般的俄式建筑,还有时时回荡耳边的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使我恍惚以为身处异国。当金发碧眼经营小买卖的俄罗斯族姑娘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欢迎我进店买当地特产并享用一顿正宗的俄式大餐时,才回过神来。
  从最初的期待到深深的眷恋,俄罗斯族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与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珍贵的心灵沐浴……
  
  “没有列巴和盐,说话不投机。”
                                             ——俄罗斯族谚语


从额尔古纳河上眺望室韦_副本.jpg

从额尔古纳河眺望室韦


  清晨从呼伦贝尔市出发,不到中午便可抵达额尔古纳市。两地之间的公路宽阔平坦,沿途风景尽显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在额尔古纳市稍作休息,我们顾不上吃午餐,就继续上路了。我心中惦念着200多公里外的那座边境小镇,更向往一睹作家迟子建笔下那条有着“奉献”之意的额尔古纳河的芳容。
  有旅行家曾说:“如果你不想对一座城市失望,一定要在夜色中抵达。夜晚的灯光会巧妙地把璀璨突出,把粗陋隐藏。”对室韦而言,却是可以忽略昼夜与季节的。它不是一座城,没有霓虹装饰,美得天然质朴——纯净的河水、秀美的白桦、广阔无垠的草原,让你不论何时到来,都不会失望。夏天牛羊成群、繁星满天,冬天山川凝固、白雪满地,一定可以装得下你关于诗和远方的所有想象。
  室韦的全称为蒙兀室韦苏木,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下辖的一个镇,其中俄罗斯族占人口总数的近50%,另外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
  室韦不大,几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就将它“网罗”尽了。一间间传统的俄罗斯族木刻楞房是“网结”,房前无一例外竖着木制的招牌,刻着“某某之家”的字样。当我向当地人询问“考花之家”怎么走的时候,一位热情的俄罗斯族大娘告诉我:“沿着这条路向北,看到‘丽萨之家’后向西走,大约300米是‘都日娜之家’,那栋房子后面紧挨着额尔古纳河的那家就是了!”一串串美丽的俄罗斯族名字,是属于民宿女主人们的,仿佛明媚春天里娇艳的花朵,使人感到温暖。
  考花大姐已经倚靠在门栅栏旁等候多时了,看见有车停靠在路旁,她赶忙迎上来招呼:“是北京来的客人吗?跟我走这边,把车停到院子里来吧!”她在前面小跑着,一身鲜艳又不失优雅的黄色布拉吉(传统的俄罗斯族连衣裙)舒展着长长的裙摆,被阳光晒成了小麦色的皮肤,还有那双因为客人的到来而喜悦满溢的浅褐色眸子,感染着我,一扫旅途的疲惫。
  一开车门,一股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一位中年男子坐在院里的木制长椅上,面前朱红色的长桌上摆放着又大又圆的列巴,满满一大盘子,他正仔细地往面包上刷着奶油。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手中的列巴,他转过头去朝着正帮我们安置行李的考花大姐吆喝着:“老婆子,麻利点,快把准备好的列巴和盐罐子拿出来!”
  让客人品尝列巴和盐是俄罗斯族迎客的最高礼仪。我掰了一小块列巴,在盛盐的小罐里轻蘸一下,放入口中,以表示对主人的谢意。据说盐是用来辟邪的,盐的咸味,列巴的甜味、酸味,一股脑地混入口中,竟也别有一番滋味。


考花的列巴出炉了_副本.jpg

考花的列巴出炉了


  考花大姐的列巴还在一炉又一炉地烤着。这是她去年新打的炉子,花了2万多块钱。她对我说:“要想烤出正宗的列巴有几条基本要求,一是要用传统的俄式烤炉;二是必须用大柈子(柴火)烤,电的、煤的,效果都不行。”
  室韦的百姓只要赚了钱,都会考虑更新自家的烤炉,有的在旧炉子基础上修整一下,有的干脆就另辟一块地筑个新的,俄罗斯族对列巴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被烘得酥脆的大列巴,每一个小孔里都钻满了黄油的膻香。人们在上面抹上奶油、果酱,奢侈一点的,再抹上大马哈鱼子酱,就着自家腌制的卜留克(咸菜),每一口都浓郁喷香。边吃边喝着啤酒、牛奶,或者格瓦斯。
  今天除了我,晚上“考花之家”还要迎来远道而来的亲戚。自从10年前开始经营民宿,考花家就成了亲朋好友们聚会的绝佳场所。8间宽敞整洁的客房,4桌可以容纳30人同时进餐的餐厅,还有栽着山丁子树、玫瑰花和啤酒花的宽敞院落,无一不吸引着他们。考花的儿子在额尔古纳市工作,很少能回家,这些来来往往的客人成为他们两口子最上心的人。有时他们甚至不要钱,只是为了让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图个乐子。
  一星期前,考花就开始为今天的晚餐做准备了。俄餐的样式虽然不多,但是制作起来花费的时间并不短。要先采摘啤酒花进行发酵,还要去山里摘野生的树莓和樱桃,提前去市场购买足够量的牛奶、土豆、番茄和肉类。发酵好的啤酒花用于制作列巴的发面引子,而树莓和樱桃则要用来熬制果酱,土豆和番茄用来做土豆泥、炸薯条和苏伯汤,猪肉用来炸葛得列克(肉饼),牛肉用来汆丸子,而牛奶几乎是每道菜里都必须用到的辅料。
  清晨的余晖已经流淌成落霞,如金丝绒般飘飘柔柔地铺满整个小镇,也让额尔古纳河水闪着金光。考花家院子里已经聚满亲朋好友,手风琴奏起了欢快的俄罗斯族民歌,大家伴着音乐跳起了嘎巴乔(俄罗斯族一种传统舞蹈)。考花还在厨房里给大家准备着列巴和盐,一人一份,拿小托盘盛着。
  我是已经接受过这个仪式欢迎的客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品尝过不蘸盐的列巴。我向主人提出了请求,考花赶忙递给我一大块,充满歉意地说:“瞧我都忙晕了头,快吃快吃,还热乎着呢!”


IMG_8043_副本.jpg

俄罗斯族家庭聚餐


  在俄罗斯族看来,只有那些品尝过列巴蘸盐的人们,才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是一种略带酸涩的味道,像极了俄罗斯族坚韧执拗的性格。我咀嚼着手中的列巴,想起了同事描述的那种口感——酸中带甜,费力咀嚼后又融化于口中。是的,在之后的几天里,我几乎每天都能品尝到它,也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了其中滋味......  
  “如果同时追赶两只兔子,一只也捉不到。”
                                                                ——俄罗斯族谚语
  从“考花之家”顺着额尔古纳河向西大约300米,就是“果力之家”。它是室韦唯一用男主人名字命名的民宿。
  三层的木刻楞房子有着宽敞的露台,门庭前花团锦簇,院子里用尼龙绳和旧轮胎扎着四五个秋千,颇有情调。屋内的陈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俄罗斯式长桌上铺着手工绣花的桌布,桌后的墙上挂着巨大的俄罗斯族手工挂毯。一旁的火炉上煮着奶茶,“咕噜噜”冒着热气。果力的妻子瓦丽,正守在炉火旁做着活计,见我到来,便笑盈盈地招呼我坐下,递上了一杯热乎乎的奶茶。
  “果力出去了,很晚才能回来。”
  “他每天都这么忙吗?”
  “是的,自从室韦成立了旅游协会,他任会长,每天都忙得见不到人影。”
  5年前,室韦的民宿数量已经达到了80多家,旅游产业发展颇具规模。为统一规范管理室韦的俄罗斯族民宿,在政府的动员下,成立了旅游协会。果力从小在室韦长大,高中毕业,很有头脑,和乡亲们相处也十分融洽。经过民主选举,大家一致推选果力为会长。
  果力并不是室韦第一批开起民宿的。早在2004年,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就出资20万元,扶持当地10家俄罗斯族村民发展民宿。那时的果力还在牧场的马场工作,闲暇之余帮牧场跑跑车。听说要搞民宿,果力并不是十分看好。在他看来,室韦这个边境小屯子没什么名气。一年之中,只有5月到8月还好过一些,剩下的时日冻得连手都伸不出来,如何发展旅游呢?“他太固执,好像除了牧场里的那些马,其它都不感兴趣。”瓦丽说。
  果力爱马,是那种近乎偏执地喜爱。牧场里300多匹马,果力都给他们标了号,每个月都会按顺序给马检查身体,并且清楚地知道每匹马的脾气秉性。“他母亲是前苏联人,十分能干,家里家外都操持着。她爱骑马,在马上驰骋的样子不知道迷死了多少男人。他父亲18岁那年从天津来室韦淘金,看上了他的母亲,后来就结婚了。”瓦丽说。
  由于长年疾病缠身,果力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父亲去马场工作,也爱上了骑马。有时结束一天的工作,父子俩就沿着额尔古纳河骑骑马、说说话,那河水听去了两个人多少秘密啊!
  瓦丽家在恩和,与果力的姨妈是邻居,两人从小就认识。瓦丽也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女孩子,深深的眼窝、高高的鼻梁、褐色微卷的头发,典型的俄罗斯族女孩的面容。那个年代的人们很简单,或许只是几次不经意间的目光流转,便可发酵出甜蜜的爱情。迎娶瓦丽时,女方亲戚难为果力,向他要娶亲的“老头票”(10元钱),瓦丽的母亲早就偷偷地提前把钱塞到了果力的口袋里。对这位正直又孝顺的“穷小子”,慈祥的丈母娘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果力的固执,最终还是敌不过瓦丽的“软磨硬泡”。看到越来越多的邻居开起民宿,姐妹们每天都在一起谈论着今年比去年的效益好、如何设计布置自己的家、怎样改进厨艺提高服务等等,瓦丽心里痒痒的。
  2010年,果力贷款20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款5万元,将自己家的木刻楞房重新装修了一番。“他想通过开民宿的方式,传承俄罗斯族文化,他说如果哪天连俄罗斯族都不存在了,谁还会记得俄罗斯族的马儿呢?”瓦丽笑着说。
  担任旅游协会会长以来,果力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保护俄罗斯族文化。他挨家挨户搜集俄罗斯族家庭的老物件,比如生锈的马凳子、泛黄的俄文小说和老照片、坏掉的三角琴和手风琴等等,堆满了家里的库房。他希望有一天室韦可以建设一座俄罗斯族博物馆,将这些满载着俄罗斯族印记和他们童年回忆的老物件陈列其中。眼下,为减少外来商业旅馆对本地俄罗斯族民宿的冲击,果力正积极联系多方人员,希望可以成立室韦相关团体,对俄罗斯族民宿进行标识,让游客可以清晰地将其同商业旅馆区分开来。
  一直到很晚很晚,果力都未归来,说还在额尔古纳市忙民族服装订购的事情。不知道他有多久没有去看他的马儿了,但我知道那些马儿从未离开过他的心!
  如钩的新月已经悬挂在额尔古纳河上空,流淌的河水将月光打碎成星星点点。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两个骑着马的背影,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苍茫夜色中。一首席慕蓉的小诗不觉涌上心头:
  这里是不是那最初最早的草原?/这里是不是一样的繁星满天?/这里是不是那少年在梦中骑着骏马/曾经一再重回,一再呼唤过的家园?/如今我要到哪里去寻觅/我父亲珍藏了一生的梦土?/梦土上是谁的歌声嘹亮?/在我父亲的梦土上啊!/山河依旧,大地苍茫。 
  “与亲朋在一起,心神才安定。”
                                               ——俄罗斯族谚语
  2005年,中央电视台评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室韦榜上有名。颁奖词这样写道:“蓝天、绿草、白桦林、神秘的玛瑙草原,时缓时急的额尔古纳河水养育着亚洲最美的湿地,也养育着这里的勤劳人民。肥沃的河滩上走出了伟大的蒙古民族,温暖的木刻楞房子,现在是华俄后裔的繁衍之地。黄皮肤男人的智慧和蓝眼睛女人的热情造就了室韦——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范例。”
  2011年,室韦镇改名为蒙兀室韦苏木,突出了它是蒙古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2015年,距室韦城镇10公里外的室韦口岸建起一座“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全面展示了蒙古族从狩猎文化向游牧文明演进中的各时期历史、文化以及生产生活习俗,并且复建了敖包和朝圣祭祀场所。“蒙源俄俗”,是室韦今后要着力打造的文化旅游亮点。
  其实,在室韦老百姓的心里一直都有这样的共识:不论你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就在考花组建的20人的室韦民间艺术团里,除了俄罗斯族,还有5个汉族、1个回族、1个蒙古族成员,大家亲如姐妹,相处和睦,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谁能忘记20多年前,大家第一次集结起来唱歌跳舞的日子?白雪皑皑、年关将近,乡里的女孩子们披着家里的彩色床单,扎着彩色头巾纷纷走出家门,她们将要准备一场精彩的舞蹈,让沉寂的森林和河水悦动起来,让乡亲们的心欢乐温暖起来。舞蹈是一支将东北大秧歌和俄罗斯族嘎巴乔编排在一起的集体舞,当舞队的音乐响起来,乡亲们纷纷从温暖的屋里走到大街上,大家欢呼雀跃、拍手叫好。姑娘们也越跳越起劲,谁还在乎身上有没有穿着漂亮衣服?谁还分得清彼此是什么民族?
  第二年,大家的心就更齐了。刚入冬,考花就带着大家伙扎灯笼、做道具、制衣服,她们准备在元宵节去边防部队和临江村表演。一二月份的室韦只有零下20多度,姑娘们穿着薄薄的演出服,裹着军大衣,坐在敞篷大卡车上。北风呼呼地刮着,10多公里外的边防哨所门口早就站了两排战士。千里冰封,但大家心里是热的,一曲跳完不过瘾,就再来一遍,没有一个人喊冷喊累。
  考花的相册里留着她们每一次演出的照片,黑白泛黄的、彩色放大的,“如果把它们全都贴出来,恐怕一屋子的墙都不够用呢!”20多年演出,她们早已成为整个额尔古纳市远近闻名的民间文艺队伍。2015年,额尔古纳市正式授予这个团队“室韦民间艺术团”的称号,由考花任团长。
  2017年的巴斯克节,室韦政府组织了一次俄罗斯民族文化节,邀请民间艺术团搞一场文艺晚会。这下可忙坏了她们。考花舞跳得好,就负责排练舞蹈节目;回族的卓娅文笔和嗓音好,就由她来做主持人;蒙古族的萨仁会唱歌,她来演唱蒙古族歌曲;汉族的穆秀丽手脚麻利,她负责搞后勤工作。大家各司其职,集训10天,晚会就成型了。
  节日当天,慕名前来看演出的游客达2000多人,还有许多媒体也纷纷前来采访报道。散会后,游客们住进当地的民宿,希望可以再听一首动人的歌曲、再欣赏一支欢快的舞蹈。是的,他们爱上了这个欢乐的民族!
  一位来自北京的德国背包客在我即将离开室韦那天住进了“考花之家”,可不巧的是那天考花和姐妹去墓地看望故去的友人。她们身着漂亮的花裙子,带着手风琴,准备了满满一筐列巴,还有水果和格瓦斯。洒酒在故人坟头之后,她们就拉起了手风琴,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眼中充满浓浓的幸福感。
  其实那天并不是友人的忌日,而是民间艺术团成立两周年纪念日,是生者的节日。她们深深懂得,只有生者欢喜,死者才会安息。她们亦不惧怕死亡,因为在她们看来生命的终结并不是死亡,而是被所爱的人遗忘——爱与希望才是俄罗斯族揉进血液里的信仰。
  直到此时,我也才品尝出了被俄罗斯族视为“生命之食”的列巴的滋味……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