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栏·青海茫崖市创建风采录
蒙医药:是草原的,也是世界的
发布日期:2018-03-21

  她穿着蓝色蒙古袍走上联合国的讲坛,娓娓道来中国蒙医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至今日,乌兰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把蒙医药介绍给联合国官员及各国大使的场景。


  2013年,受世界卫生组织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邀请,内蒙古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乌兰带领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大学蒙医药化学研究所的多名蒙医药专家,赴美国参加“城市繁荣·南北对话”高端论坛,并发表演讲。这是中国蒙医药专家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坛。


  “当时,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蒙医药在城乡居民健康中发挥的作用和角色》,如今我们内蒙古民族医药从脚下的草原起步,正在走向世界。”在乌兰看来,自治区成立70年来,从草原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蒙医药是内蒙古的骄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荣光。2008年,蒙医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3000余年传承发展,新时代的蒙医药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发展。


  蒙医药最早起源于蒙古族先民为应对跌伤、骨折及与寒凉有关的疾病时采取的疗伤方法,后来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以其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方面疗效显著,主要疗法有针灸、放血、按摩和药物。蒙医药分布广泛,除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辽宁、吉林、四川等省区外,在蒙古、俄罗斯、波兰等国也有一定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强化政策扶持,依法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出台《振兴蒙医药行动计划》,修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等一系列扶持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随着蒙医药学科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建设不断完善,蒙医药发展也逐渐从民族走向全国、迈向国际。2017年,自治区政府提出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蒙医药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同年12月,第二届中蒙博览会国际蒙医药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


  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二楼体检室,来自蒙古国的宝日呼一家三口正等待体检,医护人员用蒙古语为他们讲解注意事项。宝日呼来自蒙古国西南部的浩特省,一家人赶了两天两夜的路,专程前来求诊蒙医的传统疗法。服用蒙药12天后,女儿的病痊愈了。“蒙医药能从根源上治病,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蒙古国人喜欢蒙医药的重要原因。”宝日呼说。在蒙古国,电视上经常播放内蒙古蒙医药节目,中国的蒙医药口碑很好。


  近年来,跨境医疗越来越受到青睐,成为“时髦”。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建院5年来,医院已收治门诊患者248万余人、住院患者10.2万余人、急诊急救患者10万余人。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越来越多的蒙古国患者选择到内蒙古就医。


  蒙医药相比西医,优势主要体现在临床效果更明显、用药相对安全、治疗方式灵活和费用较低廉。2017年,《“健康内蒙古2030”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蒙医中医床位数要达到每千人1张,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蒙医药服务体系综合能力。同年12月,自治区出台《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到2020年,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蒙医药产业基地,建成3个国家级、30个自治区级的创新平台,培育5个以上营业收入超10亿元和50个以上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集团,力推20个以上销售超亿元的医药大品牌。


  提升蒙医药服务体系影响力,是近年来内蒙古发展蒙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从挖掘整理特色诊疗技术、院内制剂和专科专病入手,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内蒙古逐步打造80多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专科,制定了150个蒙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和58个病种临床路径,研制出“蒙医银帽针”“五疗灯”等仪器设备,尤其是整骨、点穴、捶正等疗法疗效显著,深受农牧区群众欢迎。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扎拉嘎用流利的汉语叮嘱身边的汉族小伙要按时服药。扎拉嘎说:“近几年,来看蒙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患者并不局限于蒙古族。我平均每天要给30多个病人看病,其中不少来自其他省区。”


  2016年,通辽市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作为全国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和蒙药材种植基地,通辽全市具有蒙医诊疗技术和设备的苏木卫生院达到103家,60%的嘎查卫生室能够提供蒙医药服务,具备较为完善的蒙医医疗体系。


  有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也有新药研发的技术突破。内蒙古正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努力突破一批新药创制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进癌症、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靶向药物、血液替代品等新型药品的研发生产。此外,内蒙古正在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发挥蒙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等机构,建设国际一流的蒙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全面推进蒙医药事业发展,不断打造属于中国的亮丽“蒙医药名片”。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