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全国两会,56朵民族之花再次集中盛放。今年,我们将目光和镜头对准了他们,为你讲述他们的民族‘冷’知识和发展‘暖’故事,让每朵花都丰盈动人,芳香四溢。”央视网《民族花开两会时》栏目上线当日,网络中心主任罗川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这样推介。
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今,每年的全国两会成了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大显身手的角力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民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多,如何打造出吸引用户关注的内容,将严肃的时政信息通过更被网民接受和欢迎的形式传播出去,成为摆在诸多媒体面前的一大难题。
央视网网络媒体事业群新闻报道中心参与《民族花开两会时》系列报道的编辑记者
罗川和她的团队别出心裁,将目光聚焦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全国两会前提早策划,派出多路记者实地走访民族地区,对当地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进行深入采访拍摄。其系列报道以图文、图解、视频、动图等多样化表现形式,陆续推出了有关满、藏、白、苗、纳西、裕固、鄂伦春、塔塔尔、独龙、哈尼、佤族等11个少数民族的11篇报道,全面展现了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冷”不是猎奇
“我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策划时发现,裕固族崇尚教育,他们每1000个人中就有1名博士,每100个人中就有1名硕士。”罗川兴奋地说。
以前,罗川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关注并不很多,在策划《民族花开两会时》这组系列报道时,她了解到了各少数民族很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我们从一些民族‘冷知识’切入,所谓‘冷’并不是猎奇,而是受众应该了解,却因为关注不够、了解不多的那些民族知识。”罗川强调。
裕固族重视教育且人才辈出,报道中用图解的形式标注了出来,抓人眼球,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个民族——这样的“学霸”民族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它的教育“密码”是什么?全文通过讲述裕固族全国政协委员贺颖春的从教事迹,分析调研当地政府在教育扶持上的有效举措以及裕固族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传统,得出了一个结论:裕固族的教育发展得好,应该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合力”关心重视、支持帮扶的结果。
“裕固族有句谚语: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这句话也许代表了当地牧民对教育的态度,使我们在采访时很受鼓舞。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风貌日新月异,我们媒体人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此,罗川感受颇深。
同样,在《全国人大代表曹庆华:总书记开出脱贫良方 勤劳的哈尼人在梯田上逐梦新时代》的报道中,提取并介绍了“哈尼族的梯田”知识点,并由此讲述了哈尼族祖祖辈辈追寻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
“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这样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提供稻米和水产品,同时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哈尼族有句古语:有山就有森林,有森林就有水,有水就可以开垦出梯田,有梯田就可以养出好儿孙。这是一种多么朴素和谐的发展观啊!这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暖’故事。”罗川如此感言。
新媒体也要“慢”下来
采访之前,记者高宇婷一直在脑海中勾勒着云南佤山美景。直到抵达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一个依阿佤山而建的佤寨时,她才发现,原来此前的种种想象都不值一提。“没有亲眼见过,你就不会知道这里有多么值得赞美和停留。”高宇婷回忆说。
陶醉于美景、享受慢节奏生活的同时,高宇婷在采访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佤寨里的老百姓与外界沟通相对较少,他们无法完整且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上了年纪的佤族老人,都是我问一句他们答一句,有效信息并不是很多。”
在高宇婷看来,应对这样的情况只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且要多走、多听、多观察。“虽然新媒体时代,要追求‘快’、追求‘新鲜’,但是没有‘慢’下来的采访,不能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是不会产生高质量的报道的。”高宇婷有感而发。
纵观央视网的这组系列报道,每位代表和委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关于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叙述角度独特,更重要的是有温度、有深度,可读性极强。
“当然,网络新闻的优势就是时效性强。我们配合全国两会同步推出了《牢记总书记叮嘱:守望相助 共创美好》的系列报道,就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重要活动展开。”罗川介绍说。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央视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与会的少数民族代表赵会杰,并以内蒙古当地百姓的视角,讲述了2014年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的故事。报道以视频结合图文的形式推出,同时在央视网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同步转发,受众对此的关注度极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谈到以后关于民族题材的报道,罗川信心十足,她满怀憧憬地说:“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少数民族群众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新闻素材。今后我们会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焦点!”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