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四季花园里 黎锦艳若云
发布日期:2018-05-03


20150420cyc五指山三月三晚会4(陈元才)_副本.jpg


  4月的海南,天蓝海碧,木棉花盛开,三角梅怒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现场,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的“黎族旋律”还回荡于人们耳畔之时,海南黎锦服饰与中华传统旗袍之间的一场穿越时空的美丽邂逅也正在发生,缤纷的“黎族色彩”让人眼前一亮。端庄大方的礼仪小姐身着黎锦旗袍等黎族服装,头戴黎族传统银饰,形成一道动人的风景——把海南民族文化穿在身上,“南海姑娘”尽显东方神韵,欢迎中外嘉宾进入世界瞩目的“博鳌时间”。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引导员身穿黎锦旗袍 陈卫东_副本.jpg

身穿黎锦旗袍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引导员


  在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首次亮相,黎锦旗袍和黎族服饰作为此次年会的主打迎宾服,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无独有偶。早在今年2月2日,外交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举办以“新时代的中国:美好新海南 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东方黎锦旗袍也被选为官方指定的专用礼仪服装。推介活动现场,身着东方黎锦旗袍的礼仪小姐黎韵悠然、典雅大气,靓丽迷人,受到各国嘉宾的赞扬。


  这个春天,海南多彩的黎锦旗袍和黎族服饰分外耀眼。


  锦上织云霞,光辉艳若云。


  “黎人取白絮,以手足纫线,织为布,做衣衾。” 海南黎族传统织锦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素有纺织“活化石”之称。黎族织锦文化有3000多年历史,蕴含着黎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海南有五个支系方言区的黎锦,分为哈、杞、润、赛、美孚。黎锦之所以珍贵,不仅因其制作材料来自于原生态的棉、麻植物,还因其由黎族织娘纯手工织就。手工黎锦在织前并没有图纸,全凭织娘心灵手巧。10年前,海南省掌握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黎族妇女不足1000人,其中多为七旬老人,掌握核心技艺者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2006年,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南第一个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项目。


(一)


  如今,黎锦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


  2015年,时任海南省长刘赐贵赴海南民族地区调研。在五指山市缦达隆黎锦专业合作社,黎族妇女一边织锦一边唱起《织锦歌》,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小姑娘也在跟大人们学习织锦。看到这里,刘赐贵高兴地对黎锦传承人刘香兰说,我们就是需要更多年轻一代去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海南丰富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


  2017年5月,省委书记刘赐贵考察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高石老村新址时,看见村里的妇女正在织绣黎锦,他不住地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黎族文化!我们做扶贫工作也要像织绣黎锦一样,精心精准地做好。”此后不久,刘赐贵还向到访的菲律宾众议院议长一行赠送了黎锦纪念品。


  近10年来,在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认真履行各项非遗保护措施,不断加大对黎锦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力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南省已建立了省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与发展基地,完成了海南省黎族服饰系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举办多届黎族织锦大赛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果展,召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与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每年“三月三”期间,由省政府主办的主会场活动都安排全省黎锦苗绣技艺比赛,各民族市县也多次举办。目前,海南省黎锦技艺传承人已从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增至1万多人,有效改善了其濒危状况。


  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至今,全省已设立5个黎锦技艺传习馆、10多个传习所,开设传统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等课程,由各级传承人收徒授艺;命名18所黎锦技艺传承教学基地、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政府每年资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000元,有的市县也对传承人进行资助,保障了其传承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有关方面还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内外考察交流活动。


  今年2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加大黎锦、苗绣等非遗的保护利用力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快推进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推动黎苗文化进校园。


  “十三五”期间,海南将根据《海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建设黎锦、苗绣等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发掘和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南省民宗委提出,要全力提升海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认真落实《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加强对黎锦、苗绣等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文物+旅游”三年行动,结合“美丽海南百镇千村”行动,打造一批独具海南文化魅力、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旅游文化精品。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黎锦传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2017年8月,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第二期黎锦技艺培训班结业典礼在三亚市举行。本次培训的内容是黎锦传统技艺,来自乐东、东方、白沙等地的50名学员参加。此计划旨在扩大非遗传承队伍,培养脱贫致富领军人,从2016年开始已举办两期黎锦技艺培训。


  2017年12月,国家艺术基金“全国黎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此次参展的54幅作品制作精美,体现出浓郁的黎族文化特色。它们是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学员,跟随海南黎锦国家级传承人学习的成果。同样,海南师范大学通过实施“全国黎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这几年在海南组织培训优秀黎锦技艺人才,传播黎锦艺术魅力、传承黎锦技艺。2009年,海南师大美术学院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每逢开学季,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参观的学生、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学院2011年成立了黎锦协会,传统技艺在大学生手中被赋予新的活力——将黎锦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出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围巾、手机袋、T恤衫等日用品。


  目前,黎锦技艺传承也走进了中小学校课堂。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室里,60余名学生正席地而坐,用双脚撑开织机,竹片和五彩线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两个多小时后,一块色彩斑斓的黎锦就初具雏形。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从2013年起,陵水民族中学就开始在学校开设黎锦兴趣班。至今,全县已在11所学校开设“黎锦课堂”。


(二)


  精美的黎锦,也正在助力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织”出幸福生活。


DSC_1869b_副本.jpg

东方市1200多名黎锦技艺传承人汇聚“三月三”


  去年3月28日,来自东方市各乡镇的1200多名黎锦技艺传承人汇聚三月三文化生态公园,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人同时织布”荣誉称号。


  近年来,黎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市多措并举保护、传承黎锦。2017年,黎锦旗袍佳人大赛的成功举办,让东方黎锦闯出了一条“传下去,走出去”的新路子。当地还相继建设黎锦特色产业小镇、建造黎锦展示馆、开设黎锦学习班、开辟黎锦原材料种植园等,黎锦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出生于东方市大田镇的符林早,9岁跟外婆学织锦,16岁独立掌握黎锦最复杂的工艺,18岁成为当地公认的“织娘”,不仅擅长编织美孚方言图案,对东方哈方言和杞方言的黎锦编织也有研究,还把黎族传统图案“甘工鸟”“鹿回头”巧妙地反映在作品中,风格自成一派。2009年,符林早被评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2015年受聘为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的讲解员。近几年,她还是大田镇中学和各乡镇培训班的织锦老师。在省民宗委等部门的组织下,符林早多次前往北京、深圳和日本等地展示织锦技艺。


20170328103243360c_副本.jpg

海南省三亚市“三月三”的黎锦技艺竞赛


  从2008年开始,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永益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纺染织绣传承所” 的牌子就一直挂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的家中。年过六旬的她,每天在家和来自各地的黎族妇女们交流着织锦技艺。


  当年容亚美在首届海南“宝华杯”黎族织锦大赛中获特等奖,让村里人意识到原来平日里自织自用的黎锦竟这么“有意义”,也带动更多妇女学会了织锦。几年前,也有同村的黎家姐妹在大赛中拿过一等奖。


  2015年12月,家住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的王玉梅,和四位同伴成立了梅雅黎锦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互相学习、交流黎锦技艺。目前,合作社有社员有100多人。“现在会手工黎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至今,合作社已经完成了两期免费培训,每期培训100多名周边乡镇的农村妇女。


  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双面绣,以精巧细密的技艺、精美绮丽的花色驰名全省。今年53岁的白沙双面绣技艺传承人符秀英,2010年6月被评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不仅摸索钻研传统工艺颇有成就,还带动当地妇女学习双面绣技艺,靠巧手针线绣出致富美景。


  脱贫攻坚,黎锦双面绣是一条好路子。当前,纯手工双面绣的图腾织锦市场需求量较大,一幅完整的双面绣按照普通工完成时间需要近两个月,可产生8000元的经济效益。为鼓励传承双面绣技艺,带动妇女就业,白沙县积极组织各乡镇开展黎锦培训班,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推广。符秀英的绣坊,也免费为妇女们提供销售平台。


  符小兰是可任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跟随符秀英等老师学会了织锦。2016年底,凭借一双巧手,符小兰一家盖起了新房,摘掉了“穷帽”。眼下,她的作品正通过黎锦合作社以及农村淘宝电商平台外销各地。


  截至目前,符秀英已在白沙县第一小学、白沙中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院校培训学生400余人,在白沙、保亭、五指山、三亚等地培训下岗工人、农村妇女2000余人。五年来,白沙县民宗委等开办40余期双面绣培训班,全县已有1000多人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艺。


(三)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组织方在以往“国运红”“青花瓷”“博鳌蓝”等几种旗袍迎宾服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黎锦旗袍和黎族服饰,首次将海南黎锦元素融入到迎宾服中,通过这样的设计传承、展现海南传统民族文化。承载着纺染织绣非遗文化的黎锦,由此步入款式多样化、图纹丰富化、艺术生活化的发展新途,演绎着中华服饰文化之灿烂、海南民族风情之大美。


167 海口市艺术团 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_副本.jpg

192 海口市艺术团 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_副本.jpg

海口市艺术团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


  论坛年会上令世人眼前一亮的黎锦旗袍,是海南黎家美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全新艺术旗袍。身为黎族,公司董事长李家妹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通过合作社把技术和市场带到黎族村寨,又把织娘们的作品带出村寨,展示给更多的人。


  这次,李家妹的公司共为论坛年会提供了120套经过改良的黎锦旗袍和黎族服饰。她给记者发来一张央视国际频道现场直播的截图,“这些引导员穿戴的旗袍,是我们提供的黎族杞方言的织锦制品。它的特点是图案间距有空隙,会用黑色织锦打底。”


  黎锦旗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图案活灵活现,针法活泼多样,绣工细腻精湛,色彩素艳相融。旗袍面料取材于海南独特气候和土壤中生长的天然植物,其特有的弹性和亲肤感,使女性的自然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黎锦旗袍兼具素雅古朴和绚丽浪漫的风格,不仅展示出女性清纯婉约、古韵舒缓、优雅尊贵的形态美,更彰显了人本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难怪,有专业人士如此评价说。


  “这是我第一次穿上黎锦旗袍,当外国嘉宾称赞我们的服饰非常美丽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管多累都值了!”来自海口经济学院的志愿者尚家绮,连续两年参与论坛礼仪接待工作。在她看来,能够服务论坛、展示海南民族文化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海南东方黎锦旗袍亮相外交部海南推介会_副本.jpg

海南东方黎锦旗袍亮相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会


  春节前夕,在外交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上,礼仪人员身穿的东方黎锦旗袍,由东方市有关方面与海南省黎族服饰文化交流协会倾力打造。


  “你看北方的旗袍很正统,南方的海派丝绸旗袍很华丽,而我们海南的黎锦旗袍,清新素雅,自有韵味。”海南省黎族服饰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汤婷向记者介绍说,东方市一带的美孚黎锦图案样式丰富、色彩艳丽,是海南黎锦的代表之一。她们推出的东方黎锦旗袍,就是将美孚黎锦织染技艺之美和中华旗袍雅致华贵的和谐之美有机融合。继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之后,海南省黎族服饰文化交流协会又为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供了部分黎锦服饰。

  

  无论是吸引了年轻人眼球的黎锦工艺品,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让世界瞩目的黎锦旗袍和服饰,作为海南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黎锦在一经一纬、一丝一线中“织”出了新的生命。进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海南黎锦正走向全新的未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海南全球推介活动这两次高规格的盛典,为既完美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又充分呈现海南民族特色的黎锦,提供了精彩亮相的绝佳机会。无疑,它们都惊艳了世界。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