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留住洱海边的最美乡愁 ——重访云南大理市古生村
发布日期:2018-06-28

“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银苍玉洱的美景愈发动人,而这片令总书记“舍不得离开”的土地,又添了新故事,有了新变化。


照片一:冬暄洒进院子里,为它添了些暖色。宅子四处绿意满满,藤桌上铺着青色扎染布,摆着白族人待客的吃食。习近平总书记和身着白族服饰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生计。说到开心处,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张摆放在总书记办公室书架上的照片,记录了2015年1月20日那天他到古生村考察的情景。照片里的白族民居,是村民李德昌的家。



0 (4).jpg

村民李德昌的家


“习总书记称赞我们家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这是我天大的荣幸啊!我让它保持总书记来时的样子,这样大家进门就能感受到总书记说的那种乡愁了。”每天早晨7点,李德昌准时开门迎客。总书记走后,他家成了村里乃至大理有名的景点。来过多少客人李德昌记不清了,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过三四千人,半厘米厚的《来访者名录》就用完了三本。


李德昌家距离洱海不到30米,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两层小楼,坐西朝东,正对着飞檐翘角的照壁。照壁正中间镶嵌一块形似山水画的大理石,下面是假山和池塘,养的鱼儿时不时冒出来吐泡。院子里种满了观赏灌木和花草,其间有小道。除了新添的三只画眉鸟和孙儿的玩具汽车外,这个院子与当年总书记来时别无二致,连照片里的藤桌都在原处摆放着。


“客人们每天来了又走了,我们留住了乡愁,也要留住他们。”李德昌买下了自家旁边的3亩地,谋划着要建一个文化展示馆。他希望用展示馆把大理白族丰富的文化集中呈现出来,传承文化的同时把客人留住。


古生村共有439户、1746人,白族占98%以上,村民以种植优质米、烤烟、大蒜和常规蔬菜、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总书记来过之后,村里迎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时机。


0.jpg

游客在洱海边玩耍


0 (1).jpg

品尝白族乡土美食


2015年11月,古生村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美丽乡村示范点等10多个专项规划陆续实施。“总书记说生态环境要‘守株待兔’,守住这片青山绿水,投资自然会来。我们做规划就是要‘筑巢引凤’,让乡亲们从中受益!”刚上任一年的湾桥镇镇长怀福春在基层工作多年,深知群众所想所盼。


2016年初,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格整治工程,对7户古院落挂牌保护,整体统一了青瓦、白墙、大墨画的传统建筑样式。新铺的青石板路虽然不如水泥路平整,但大家都觉得“踩着很亲切,像回到了小时候”。


75岁的杨天赐是村里的洞经兴儒会会长,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当年总书记接见的乡亲里就有他。年幼时,杨天赐最爱在村里的古戏台下看戏。“大青树就在旁边,树荫下好不凉快!村里人都聚到一起,可热闹了!”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戏台,直到如今都是村里举办文化活动的场地,有着300多年树龄的大青树与它相映成趣。


戏台对面是明清时期的福海寺和水晶宫,两座寺庙比邻而立。每逢本主节、莲池会或仙佛圣诞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在寺庙里,举行祭祀活动,演奏洞经古乐。


为保持古迹风貌,古生村启动修旧如旧项目。眼前,这些古建筑连同村北的凤鸣桥一起经过修葺加固,重新彩绘,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它们,古生村才有历史,才有总书记说的乡愁啊!”每逢节庆,杨天赐和老伙计都要为乡亲们表演洞经曲调。古乐和古迹,成了古生村最独特的乡愁滋味。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城乡一体化说的是公共服务配套上,就是在农村生活的人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也要有农村自己的特点,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古生村人一直铭记着总书记说的期望。


2016年,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各级政府部门在村里先后投入3210万元,实现了电力、电信、排污“三入地”,完成了村中主干道提升改造。今年初刚建成的集散广场每天都很热闹,镇上的小贩在这里摆摊做买卖,要进城的村民从这里乘坐4路客车,半个小时就能到大理市区。


村里还竖起了仿古路灯和路牌标识,分类投放垃圾箱随处可见。应聘上岗的三名保洁员每天都会清扫路面和公共厕所,“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的垃圾收集清运长效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污水管网覆盖全村,解决了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分布在村中各处的四个多塘系统沉淀池和17个拦污闸,有效净化了农田尾水。


如今在古生村,不仅村民们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务,全村旅游产业发展也有了硬件基础。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正在成型。


0 (2).jpg

买菜归来的村民


0 (3).jpg

村头即景


照片二:习近平总书记沿环海路往李德昌家走,身穿白族特色马甲的何利成已在路边等候多时。总书记停下来和他亲切地握手,一旁的摄影记者抓拍下了这一瞬间。何利成把这张珍贵的照片精心装裱起来,挂在了客栈接待室的墙上。从此,墙上有故事的照片又多了一张。


何利成今年50岁,和李德昌做了多年的邻居。他的聆海佳园客栈由自家老房子改造而成,是古生村唯一的客栈。何利成8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抱着他站在家门前的洱海边,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照片里隐约能看到村里那棵300多岁的大青树。如今,何利成最珍视的两张照片都被挂在了客栈墙上,每有客人上门,他都要讲一讲照片的故事。“我是喝洱海水长大的,和它的缘分不浅!”


聆海佳园客栈2013年正式营业时,由何利成的儿子何晓航一人打理,那时只有节假日才会有客人预定房间。“习总书记来过后,古生村的知名度就高了,客栈生意自然好了很多,有时还要请人帮忙。这都是托总书记的福!”2016年春节之后,何利成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和儿子一起专心经营客栈。他把房间从6间扩建到10间,价格也从每间房180元涨到了368元。


记者造访客栈时,门口立着“暂停营业”的木牌,何利成正在打扫院子。为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今年3月31日,大理市下发《关于开展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的通告》,要求相关餐饮客栈服务业10天之内暂停营业。何利成接到通知后,当即取消了4个网络订单,还联合湾桥镇民宿协会的18家成员单位提前结束营业,等待有关部门核查。


何利成的第三次创业,与之前两次创业一样,都因为保护洱海的大局而受到了暂时的影响。但每次他都能够理解配合,尤其这一次,他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一点也不担心。


1996年,洱海第一次大面积爆发蓝藻。洱海流域全面取消打鱼机动船,何利成谋生的渔船被当成废铁卖掉,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匆匆收场;2003年,蓝藻再次爆发。按照退田还海、退塘还海、退房还海的“三大退”要求,二次创业的何利成只能忍痛退掉了承包的鱼塘。此后13年,他再也没有动过创业的念头,直到总书记来到古生村。“这次我有信心创业成功!”


停业整顿期间,何利成花6万多元买了一台效果最好的污水净化器,又自建了污水收集池。凡是要求配备的除污设施,他一个都没落下。“不管我创业几次,都离不开家门口这片洱海。任何时候它需要我,我都会无条件配合!”


虽然客栈暂停营业,何利成却比之前还要忙碌。他说要趁这段时间做一次电路的全面排查,再添置些物件,把基础设施做得高档一些,争取重新营业时再提一次价。


0 (5).jpg

何利成一家人


“村里要有这样敢闯敢拼的人,才能带动乡亲们用活现有资源,多找增收致富的路子,早日告别单一的收入来源,还能激励在外谋生的年轻人返乡发展。”村党总支书记何志祥一刻不敢忘当年习总书记的嘱托,村里的建设搞好了,大家增收致富的热情也要跟上,这样古生村人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照片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洱海,最先落在龙王庙的顶上,再掠过一排排民居,照亮整个古生村。龙王庙,古生村最靠近洱海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庙前的石栏杆前,望着波光粼粼的洱海,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每天早上8点,严炳前都会出现在总书记“立此存照”的地方。作为古生村的三名滩地管理员之一,他负责龙王庙往南500米的滩地管理。严炳前沿着河岸,熟练地用铁耙把浅水区的淤泥捞上来,再放到岸边现挖的沙坑里过滤,最后一并用垃圾车运走。


一个浪打来,干净的滩地里有了新淤泥,等严炳前折回龙王庙,已是一片狼藉。顾不上休息,他拿起工具不厌其烦地重复之前的工作。每天如此这般往返四趟,每趟花费两个小时。


“习总书记站在这里说过,几年后他还要再来的。工作辛苦不怕,我们把工作做实了,才能让总书记放心!”严炳前告诉记者,如果不把淤泥处理干净,等到水位上涨的时候,蓝藻就会迅速生长蔓延起来。


一天工作结束,严炳前蹲在岸边对记者说:“这些水都是能喝的!”语毕,他鞠起一捧水一饮而尽,十分畅快。的确,大理州环保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洱海水质都保持在Ⅱ类,达到了饮用水标准。并且,大量红嘴鸥也在洱海沿岸的树丛里筑了窝,把家安在了大理。


2016年11月30日,为全面加强洱海保护治理,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的重要决策。今年1月9日,大理州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七大行动”,即:“两违”整治行动(整治流域违章建房、整治流域餐饮客栈违规经营)、村镇“两污”治理行动(整治村镇污水、整治村镇垃圾)、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和全民保护洱海行动。


眼下,古生村辖内的1100米环海路早已被挖断,四处尘土飞扬,直径半米的黑色管道占据着道路一侧,环湖截污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到2018年6月底,环湖截污项目建设将全部完成,届时整个洱海流域将实现截污治污全覆盖。


村里的洱海湖滨湿地修复工程已接近尾声,七甲沟湿地景观公园、龙王庙、环海林带以及生态湿地形成了一条旅游景观带,成为古生村融入海西旅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习总书记正是沿着湖滨湿地的木栈道,边走边仔细察看洱海水样和生态湿地保护建设情况。他嘱咐当地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保护好洱海,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目前,古生村正在积极落实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晚上8点,等村民们结束劳作回到家中,何志祥和其他村干部的入户工作也开始了。


按照规划要求,古生村105亩耕地全部需要进行土地流转。村民将土地交由村里统一管理,每年获得流转费和产业分红。何志祥挨家挨户解释政策,让乡亲们了解村里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利好。村里的规划总平面图上已经划分出了“精品观光农业区”,今后这些流转的土地将交由专业的合作社或企业来统一规划经营,重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精品观光农业。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村里过去重肥种植的习惯,实现有机肥使用的全覆盖,从而使农田面源污染减量,起到保护洱海的作用。


“一下子抛开土地,大家肯定会不习惯,争取理解和支持是关键。”入户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何志祥拎着鼓囊囊的塑料袋往村委会走,脚步轻快,袋子里全是签好字的土地流转协议书。“一定要保护洱海”,已然成为古生村人共同的心愿和扎实的行动;而保护好洱海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也必将惠及全村。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还会想念的地方。在古生村,小桥流水,古树繁花,关于乡愁的意象随处可见,而村里人对家乡、对洱海的拳拳热爱之情,让“乡愁”二字变得更加柔软、美好。


“最美乡愁”,古生村当之无愧!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