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杂志(原《民族团结》)创刊60年了,这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我是这份杂志的忠实读者,她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相依相伴了近40年。
1980年8月,我作为北京毛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参加了国家纺织工业部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山羊绒的考察。现场工作之余,我在当地东胜市图书馆阅览室里第一次见到了当月的《民族团结》杂志。她的社址与我们研究所同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的一条街上,使我备感亲切,也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从杂志的文章中既读到党的民族政策,又能了解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情况和鲜活的民俗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北京后,我就要求单位图书室加订了一份《民族团结》杂志。我认为我们搞毛纺织科学研究的不能光懂羊毛,也要懂得民族政策。我是北京市政协科技界委员,由于持续地关注《民族团结》杂志,所以对民族政策等相关知识了解得比别的同志稍多一些。除完成本职工作外,我还积极参加政协民族宗教组的委员活动,在北京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被推举为民族和宗教工作活动组副组长。1983年,我又被北京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从此,《民族团结》杂志成了指导我工作的良师益友。
我到市民委工作后,首先参加了党组召开的一系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北京巿民族工作的意见。在一次会议上,《民族团结》杂志主编鲁生(满族)发言特别中肯,他希望北京市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领导,做好1986年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准备工作。他的建议受到市民委党组的高度重视,于1984年春经巿体育总会批准成立了北京巿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经理事会选举我为主席,市体委副主任马贵田(回族)为副主席,聘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飞(满族)为顾问。时任《民族团结》杂志总编辑辛智(回族)还建议: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在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作奉献,不要光看重拿几块奖牌。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马上着手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挖掘整理方面的工作。
1984年8月,我们编印了包括回、满、蒙古、朝鲜等民族共计33个民族体育游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小册子,分发给民族体协理事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民族工作有关领导,以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1986年8月,北京巿组成了以封明为副巿长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新疆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除参加摔跤等比赛项目外,还在会上增加了珍珠球、木球、踩跳、狩猎、赛威呼、双飞舞、雪地走、中幡等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项目表演,其中珍珠球、中幡被选为优秀项目进入大会闭幕式表演。1986年8月的《民族团结》杂志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满族体育项目“采珍珠”》,向全国介绍了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为珍珠球在1991年11月于广西南宁市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国家民委、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做了极为重要的舆论准备。
珍珠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参加竞赛的队伍数量较少,也一直未能进入社会体育,这使我们感到有压力。在与《民族团结》杂志的同志们交谈时,他们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如果处于少数民族演练、少数民族观看的“闭路电视”阶段,影响毕竟有限,还应扩大思路,从丰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这对我触动很大。
在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方面,我和市民族传统体协的同志决心要开发出一个历史传承有据、竞赛规则简单易懂的项目,争取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而且能够向社会推广,最终让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经过对铜锣球、绫球、角球、斗凿等项目的反复研究、检验,最终我们选择了蹴球,作为重点挖掘整理项目。这个项目在《满文老档》中有记载,在《红楼梦》中有描述,在《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介绍,而且至今在北京城郊尤其是民族乡村保留着此习俗。我们下大力气把它整理成型,在1995年11月于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获得一致好评。1997年6月《民族团结》杂志以《从古书上“落”下来的蹴球》为题,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北京市民族传统体协挖掘整理蹴球的过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由于《民族团结》杂志浓墨重彩的宣传,蹴球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后又经过北京体育大学专家们进一步修改定型规则,经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蹴球被列为1999年在北京和西藏拉萨市举行的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第一次立项全国就有16个省市组队参加了比赛。
2003年我已从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民族团结》杂志也正式更名为《中国民族》。我依然按期收到杂志,心中热乎乎的,感受到同志加兄弟的温暖。2003年,编辑部又向我约了一篇《蹴球可以走向世界吗?》的稿件,发表在《中国民族》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专刊上,又给了我们一个表达北京市民族传统体协近20年来梦想和愿望的机会。
2014年,北京携手河北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世界冬季奥运会,我认为这是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的好机会。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协的支持下,我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把冰蹴球列入冬奥会比赛项目的建议。此事立即引起《中国民族》杂志的关注。就在北京成功申办了2022年世界冬奥会之际,该刊记者又对我进行专访,采写了《把蹴球推向冬奥会》的报道,发表在《中国民族》杂志2015年第8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有6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北京市群众性的冰蹴球运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冰蹴球,可以说既是对往届北京市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蹴球比赛项目的升华,又是对北京历史上独有的冰上蹋鞠运动的活态传承。尽管冰蹴球要进入冬奥会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冰蹴球”三个字出现在中国的体育史上,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冰雪体育项目,而且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可以说,冰蹴球能够达到现今这样的宣传效果及影响力,是与《中国民族》杂志30多年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大力宣传分不开的。
感谢我的良师益友《中国民族》杂志!
(本文作者为原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