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时代风采——对用新要求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指引了新方向,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遵循。


  用“三个离不开”铸牢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温暖的大家庭。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三个离不开”思想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扬,是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基石。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


  用“五个认同”巩固民族团结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我们要强化“五个认同”,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篇章。


  用“三个意识”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思想认知,是对中华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认同。“三个意识”深刻而精准地抓住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根本。当前,我们要不断增强和牢固树立“三个意识”,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各民族深刻认识和真正懂得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的道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用“六个相互”创新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其中,相互了解是前提,相互尊重是关键。有了相互了解,有了相互尊重,才能有相互包容、欣赏、学习、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个民族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各民族间相互团结共同奋斗,才能汇聚力量和智慧,才能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在多民族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要多开展一些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相互了解,在愉悦中彼此欣赏,在进步中相互学习,在友好相处中不断增进感情;要大力倡导包容、开放、创新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良好风尚,营造团结、互助、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出版号:CN11—4606/C 京ICP备15020131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63号   监督举报电话:010-58130834  举报邮箱:zgmz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