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产业扶贫的合作社样本
发布日期:2018-07-27

  自2014年起,安徽省民委与池州市石台县河口村建立起“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对口帮扶工作联系。几年来,省民委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夯实基础,培育典型,在河口村探索出产业扶贫的合作社样本,成为对口帮扶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案例。


突出阵地建设  让战斗堡垒“强”起来


  对口帮扶工作联系建立以来,省民委党组与河口村党总支开展共建工作,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把村党总支建成带领群众谋发展、奔小康的“主心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孙丽芳先后30余次进村入户,实地调研,帮助河口村理思路、出主意、想办法。


  为提振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发展信心,省民委组织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表赴金寨县、凤台县学习考察,借鉴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此外,省民委还特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多次赴河口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农业生产技能,加大培养带头人队伍力度,增强村民致富本领。


  按照 “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省民委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定期到河口村入户走访,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帮扶的6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截至2016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5.87%下降到1.74%,顺利实现“村出列、户脱贫”目标。


突出因地制宜  让扶贫项目“活”起来


  河口村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山多地少,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民委深入调查研究,把村情摸透,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帮扶。


  尽管茶叶种植是河口村的传统产业,但经济收益并不好。加之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当地群众习惯种植的黑木耳带动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省民委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从河口村的生态资源状况、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现有产业基础和脱贫致富需求出发,指导河口村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坚持市场导向,引进秸秆食用菌种植项目,成立种植合作社。


安徽省民委主任孙丽芳考察食用菌合作社--一定要用_副本.jpg

安徽省民委主任孙丽芳(中)考察食用菌合作社


  在推广食用菌项目过程中,省民委主任孙丽芳俨然成了食用菌种植的行家。从生态低价的菌棒制作原材料,到食用菌市场潜力和价格变化,再到菌类种植的“短平快”特点,孙丽芳对这些项目资料如数家珍。她带着联系点的工作人员到村里做宣传动员,帮群众算生态帐、致富帐、发展帐,逐渐改变了当地种植黑木耳的老做法。


食用菌丰收_副本.jpg

食用菌丰收


  有了项目,更要把市场跑通。省民委一方面协调省级民族企业与河口村签订协议,对食用菌进行托底收购,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驻村干部带着村干部到池州市周边县城及铜陵、安庆、芜湖、合肥等地跑市场,开拓销路。食用菌项目运营的第一年便初战告捷,合作社社员每户纯收入达3000元,大家第一次尝到了产业扶贫的甜头。


突出示范培育  让扶贫模式“亮”起来


  省民委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防范返贫的必由之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合作社+扶贫”的发展载体和共富平台,帮助村民抵御风险、科学生产、拓宽市场、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


黄牛合作社_副本.jpg

黄牛合作社


  2014年以来,河口村先后成立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生态富硒茶种植合作社、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植保服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群。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提高到2016年的51000元。


  河口村合作社的运营采取“433”收益分配模式,即40%是村集体经济收入,30%是合作社自我发展资金,30%用于贫困户分红。省民委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动员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加入相应的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政策贷款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分红,同时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赚取劳动收益。目前,全村贫困户基本都参与到各类合作社项目中,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300元提高到了2016年的6400元。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是河口村“合作社+扶贫”模式中最成熟且最具典型意义的样本。省民委总结产业扶贫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在全省34个贫困民族村推广开展小蘑菇产业扶贫行动,通过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配中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每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对贫困民族村发展食用菌种植予以支持。


  同时,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在少数民族贫困群众集中地区,先后举办少数民族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训班、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等10余期,培训各族群众800多人。针对食用菌种植,协调省级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统一提供菌种菌棒,统一建棚、生产管理以及技术标准,派出专家实地技术指导,帮助困难群众掌握种植技术。在省民委积极协调下,由省内企业统一收购贫困村食用菌产品,市场销路成功打通,确保种植户既增产又增收。


突出聚力帮扶  让扶贫热情“涨”起来


  只有激发河口村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各界共同投身脱贫攻坚,才能使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地开展。


  省民委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办河口大讲堂,邀请农业专家开展实用技术讲座,提高贫困户技术水平;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历程、分享创业故事,激发全村干部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开展“河口村为民服务之星”“河口好人”“河口十大最美女性”“河口村脱贫攻坚奖”等评选活动,设立河口村脱贫攻坚奖励基金,表彰在脱贫攻坚中贡献突出、履职尽责、光荣脱贫的干部群众。经过不懈努力,河口村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激发了贫困户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神,大家纷纷“找出路、谋发展”,争取早日脱贫。


  社会各界在河口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民委引导宗教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五教同力·助困脱贫”宗教慈善行动,仅河口村就获得宗教慈善捐赠40余万元。这些善款全部用于村中合作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困户救助。此外,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微有爱”基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以及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都来到河口村开展帮扶慰问活动,累计捐助60余万元,惠及90余户贫困户。有的企业还给村里适龄青少年提供了免费学习专业技能和就业的机会。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