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骄阳正艳,一场集朗诵、舞蹈和纪录片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讲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具有延安办学共同历史的十所高校的传统主题晚会,点燃了各界代表和师生们心中的激情。“我从延安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暨纪念中国共产党延安办学80周年主题晚会,在民族剧院精彩上演。
1941年9月,在延安文化沟北坡的山岭上,延安民族学院宣告成立。这是党中央专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干部学院,首期共招收蒙古、回、苗、藏、满、彝等各族青年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又先后创办中央、西北、中南、西南、云南、青海、广西、广东、贵州以及西藏共10所民族学院。至1978年,10所民族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达9.4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了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的骨干人才。民族院校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从最初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到1950年建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再到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红色沃土培育出了民大学子的红色气质。作为我国独有的高等教育类型,其朝气蓬勃,彰显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自强。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涵养了中央民族大学“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不变的底色。
中央民族大学是全国唯一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民大还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不仅专业过硬,学校还承担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职责。通过系统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各民族学生对彼此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意识,使各民族学子真正切身感知“三个离不开”的道理,树牢“五个认同”意识,努力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缺失,奉献、服务精神淡漠等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认为,做好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有意义”和“有意思”相结合、思想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要求,着力打造更加丰富和活跃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大平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对思想观念多元化问题,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解决文化自信不足问题,以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德行困惑问题。
《我从延安来》晚会剧照
实践育人,
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把好关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长期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教职工全员参加、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育人”工作格局。通过“六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公寓、进网络、进头脑,深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带领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担当的精神、成才的志向。
为创新增强实践育人的工作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有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多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基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项有益实践,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最近,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国伟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在思想正工作方面的十大品牌项目:实施“民族英才”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少数民族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施“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探索建立优秀团学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党团思想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员共计超过5000名;精心组织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让学生亲历祖国繁荣,激发自身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编排推出《家园》《再见民大》主题晚会,探索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新形式;实施“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扩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覆盖面;编创推广《爱我中华》韵律操,丰富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新载体;合作共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市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拓展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新平台;编写出版《高校辅导员班会工作指南》,增强主题班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实施开展“每天一分钟自我教育计划”,增强基层团支部活力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方式;构建“3+1”校园新媒体工作新格局,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开辟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工作新途径,引导学生利用好现代传媒工具,增加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世界里明辨方向、去粗取精。
夏衣麦尔旦近照
被保送至维吾尔语言文学系研究生的夏依麦尔旦,在大二时参与了首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英才”培养计划。“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进入这个来自33个民族的200名优秀学子组成的大家庭。在三年的培养周期里,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出早操,几乎没有周末时间,因为周末和寒暑假我们都参与到各种实践锻炼和观摩考察中。一次次高水平的理论讲座、研讨交流、竞赛创优活动,都极大地开拓了我的思维和眼界。”
最让夏依麦尔旦感到自豪的是,他还参加了2012年首批暑期赴泰国为期50天的汉语支援教学服务工作,来到被誉为泰国最美丽的省府之一的北碧府,为当地热衷汉语学习的师生、工商从业人员服务。这是来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泰国的每一天都更真切地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我们分享到了国家发达、教育兴旺的红利。泰国人民对我们很友善,特别是在和泰国师生们一起收看伦敦奥运会比赛时,只要我们中国运动员一获奖,大家都纷纷称赞‘中国人太棒了’。一听到熟悉的国歌响起,我都激动得落泪!”在这段跨文化交流中,夏依麦尔旦不仅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坚定了“祖国好、民族好”的信念。
2012年和2013年暑期,学校先后派出两期学员至泰国77个府中的74个府、169所学校开展为期50天的汉语志愿服务。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表示:“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首次独立派出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学校,也是中国一次性派出汉语教学志愿者规模最大的高校。”数名志愿者学生现在回想起来,泰国之行也是自己大学期间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段“第二课堂”学习经历。
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夏依麦尔旦,数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专业一等奖学金,并在去年参加了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培新学校第九期培训。面对即将面临的择业问题,夏依麦尔旦很坚定:“我要回新疆,我要回家乡,我要去最需要我的地方!”
谭忠秀和学生们在一起
辅导员谭忠秀是学校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代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次主题党团活动、一堂形势与政策课、一次课内辅导、一次促膝谈话,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提升思想水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谭忠秀如是说。她的学生曾在毕业纪念册上写道:“谢谢老师们陪着我们一同成长,成长的喜与忧、对于未来的憧憬与迷茫,都可以随时向您们倾诉,是您们引导我们胸怀大梦想”。
来自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的谭忠秀,当年是中央民族大学新成立的教育学院的第四届学生。“就像我当年刚来民大一样,除了比较了解自己的民族布依族和家乡的其他少数民族,对别的民族并不了解。因此,我在学校也经历了一段文化、心理适应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真诚沟通、平等相处,才造就了各民族师生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怀着对母校的热爱,谭忠秀2006年毕业后选择了留校,担任教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累计带班5个共200名学生。
在辅导员众多的职责中,谭忠秀以思想引领与道德教育为重心,组织学生开展了微型党课竞赛、“争做时代先锋”入党积极分子主题剧表演,带领大家去西郊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懂得珍惜和感恩。谭忠秀还在学生中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如从入学第一学期就举行“谁不夸俺家乡好”课前五分钟主题演讲、待学生寒暑假返校后又举行“近乡见闻座谈会”等,进一步提升班集体凝聚力。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让优良班风学风“润物无声”。2014届教育学专业38人中有13人被保送北大、人大、北师大、复旦等名校读研,10人考取研究生,创下全院保研考研记录。
这些年来,谭忠秀带的班三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获评首都大学、中专院校“先锋杯”竞赛活动优秀团支部三次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先进班集体四次,她本人也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北京市优秀辅导员、校学生深度辅导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在成绩的背后,是谭忠秀10年来的坚持和不变的初心。“老师们对学生的耐心、关心和付出,他们一定能体会到。”以前有些学生不愿参加社会实践,她就找出历年学校的社会实践成果送到宿舍让他们学习参考,手把手指导他们选题组队;即使在产假期间,她听说有学生不愿参加学生会竞选,就利用每天带孩子出来晒太阳的时间约学生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对学生们最关心、最现实、最困惑、最敏感的问题,要讲清楚、说明白”已经工作11年的谭忠秀从不松懈,自学并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并主持首都思政一线专项课题、参与编写《高校辅导员班会工作指南》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一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挖掘传统经典、民族文化的价值,打出经典组合拳,掀起美美与共的“最炫民族风”。
自2015年6月以来,全校各院系陆续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讲座课堂的渠道作用,邀请赵士林、蒙曼等知名专家学者到现场讲授、诠释经典,深化了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还十分注重民族文化教育,比如以彝族文化认同、朝鲜族文化、藏族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讲座等,再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族同学间的相互理解。通过专家学者讲解朝鲜族舞蹈文化、藏族“热巴舞”、古琴艺术等知识,开启了民族艺术教育风尚。
除积极开展课堂教育之外,中央民族大学还融合音乐、舞蹈、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编排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舞台剧——《多彩民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广大师生涵养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丰富生活,这正是我们开展‘品读民族经典、构建书香民大——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朱雄全说。
坚守阵地,
为学生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思想理论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落实树德立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气象新成果,加快课程改革,力求教材内容体系创新、课堂形式创新,以增强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获得感;变空洞灌输为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自2004年建院来,学院对思政课这一必修课进行了数次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了考试改革、分类教学、实践教学模式,以确保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英才”培养计划
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有这样一个“引领京津冀各高校‘读马学马信马行马’潮流”的金字招牌——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经典著作研究会)。作为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院,读书正是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读书会秉持“阅读经典、关注现实、思考问题、平等对话、理性交锋”的宗旨,以经典育人,切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学院学风建设、创新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2015年,读书会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教工委“思想引领工程”的表彰。
“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强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策略,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的冲突更加激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更加明显。”谈到成立读书会的初衷,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些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学院近年来师资队伍发展壮大,形成了以70后、80后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老一辈教师相比,显得较薄弱。学院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既能提高年轻老师的理论素养,又能发挥引领学生的作用。
为了把读书会办好办强,学院在读书会的流程设置和机构运转上做了精心设计。每期读书会设置一位主讲、四位副主讲,主讲40分钟,副主讲各10分钟,接下来是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互动环节。这样在形式上既不冷场,也避免了单方面的灌输。
其次,读书会所选的书目首先是广泛征集学院青年教师的意见,然后汇集到委员会进行讨论。最终,得以入选的大多数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一部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今年5月26日,读书会迎来了第30场活动。本次读书会选取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作为研读书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耿化敏副教授担任主讲,首都医科大学李琪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桂华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狄鸿旭老师和2015级硕士研究生耿界担任副主讲。
在读书会的带动下,学院形成了人人读经典的氛围。很多同学30期读书会次次不落,从最初听不懂到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每次讨论都十分激烈,观点交锋有时也很尖锐。
2014级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田祥茂是该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他几乎一次不落地参加每场读书会。“我的家乡在湖北来凤县,能从一个小地方来到首都,就算在本科阶段我也没有见过这么多‘大师’。读书会上我有幸亲耳聆听到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大、人大的专家学者们讲课,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对理论和现实的思考有了新的灵感和触动。”
葛书院是2015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地方工作的他只要出差到北京,就一定会参加学院的读书会。“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纯粹的读书会,真的很有意义。读书会上各种思想的碰撞对于我的现实工作都有启发,再进一步实践后才能称得上真学、真懂、真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工作中,每当面临重大问题时,我都会自觉重温经典。”繁忙的基层工作之余,葛书院还认真研读每一期读书会的通讯。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很复杂,既强调自我,又服从权威。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以所谓‘权威’面貌出现在校园内,拥有一大批学生‘粉丝’。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思潮,就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让‘真权威’走出书斋、走近学生,‘假权威’就会失去市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士庆说。
中央民族大学是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聚的大家庭,是各民族之花绽放的百花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凝聚成了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基因,涵养着学校的社会价值、办学特色和发展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中央民族大学正在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好方法、新方法,为学生点亮理想信念之灯,锤炼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鼓励他们将激扬的青春梦早日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