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像火红的石榴籽 那样紧密那样甘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又是一年毕业季,盛夏的校园,空气里弥漫着告别的味道。本想定格一些象征民族团结的瞬间,却发现这四个字本就是民大生活的常态,无需刻意寻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每年每月每天,民族团结的故事都在这里润物无声。


  又是一年毕业季,盛夏的校园,空气里弥漫着告别的味道。本想定格一些象征民族团结的瞬间,却发现这四个字本就是民大生活的常态,无需刻意寻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每年每月每天,民族团结的故事都在这里润物无声。


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在周庄进行教学实践_副本.jpg

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在周庄教学实践


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梦开始的地方


  达娃卓嘎的声音很温柔,像是午夜电台节目的声音。她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招收的第一批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学生,达娃卓嘎已经度过了3年大学时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藏学院共同培养新闻学人才,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差异化办学、特色办学的一次创新。看外表,卓嘎像个高中小女生,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赵丽芳口中的“小金豆”。


  2014年夏天,达娃卓嘎在拉萨的家里收到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录取通知书。不久又接到学院打来的电话,副院长赵丽芳带着学长学姐要来拉萨看看大家。“有些不敢相信,他们会真的来看我。”卓嘎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激动。那个夏天,她收获了许多。


  2014年8月,大学生活提前开始了,赵丽芳成为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班导师,她让卓嘎她们尝试在街头采访。“第一次我太紧张了,根本张不开口提问,搞得采访对象比我还害羞。”学姐学长不会藏语,卓嘎必须克服心理障碍,还未入学的她尝到了被需要的滋味。“他们很相信我。”拉萨采访结束,从未出过远门的卓嘎和学长学姐就上了前往日喀则的汽车,路上突发洪水,被困8个小时。当他们到达日喀则的青年旅店时,老板已经睡下了。“他可能是等我们等到好晚了。”卓嘎和学长学姐不忍叫醒老板,就在板凳上坐了一夜。


  开学前的第一课,卓嘎接触了真正的新闻,认识了自己的家乡,与学长学姐结下了友谊。9月,卓嘎来到中央民族大学报到,没想到学长刘培会来接她们。“那天好热,他还给我们带了饮料。”刘培带着卓嘎和同学一起逛校园。“那天觉得校园好大,转不完”。回忆那段时光,卓嘎说:“我们的感情很铁,因为我们曾经互相帮助过。”


  卓嘎所在的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有20个学生,其中13个是女孩。开学,班导师赵丽芳就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一周之内与5个不同民族的学生交朋友,并且要检查。“赵老师说我们不能局限在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她一直希望我们要广交朋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卓嘎的“作业”早在军训时就已经完成,她认识了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哥哥姐姐。“认识土家族学姐的时候不知道她是少数民族,后来我们慢慢聊起来才知道的。”卓嘎说。


  多民族、多文化的校园氛围悄然改变着卓嘎。与老师同学的亲密交流,让她既了解了更多的民族,同时也对本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本学期开设的广播电视节目分析结课时,卓嘎交了两个版本的作业:汉文版席慕容的《母语》和藏文版的《母语》。“我们不能丢失语言,正像我们离不开彼此。”


  与大多数文科男生一样,才让东主喜欢探讨问题。在法律藏语基地班读大二的他,最喜欢的就是上法律课。“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辩论,而是为了更了解彼此。”


法律藏语基地班参加入学迎新晚会_副本.jpg

法律藏语基地班入学迎新晚会

 

   法律藏语基地班同时开设法律和藏语专业课程。才让东主最着迷的是藏语翻译课。他说:“我喜欢找到翻译藏语和汉语的那个平衡点,让翻译变得更准确。”


  大学期间,才让东主的寝室有法学英语班的蒙古族、汉族同学,还有一个藏语同班同学。以前在藏区,他身边其他民族的朋友少,如今认识了不同民族的朋友,让他逐渐了解了不同民族的习俗。“有时候我们俩用藏语聊天,他们俩就好奇。现在我们四个人出门,都会用藏语说再见。”才让东主听说过几天会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学要搬进来,他们打算先学一句维吾尔语,到时候好问候新室友。


  才让东主来自青海海南,同班同学也大都来自藏区。暑期实践才让东主和他的团队回到家乡,进行一项关于牧区草场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调研。“我喜欢法律专业,也喜欢和团队一起合作,大家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谈起未来,才让东主还是打算回到家乡从事基层法律工作。他说:“很多问题只要多沟通,就一定能解决。民大教会我的东西,在家乡一定能用得上。”


我的民语时代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创业中心“56”创,有一群致力于传播与推广民族语言的年轻创客。他们就是“共言民语”公益项目团队。在15平方米的创业工作室里,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李烨和他的团队,因相同的初心走到一起。相互鼓励,一路走来,“共言民语”团队和它的平台如今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实践者。


  “成立共言民语公益项目,就是想尽可能发挥我们的优势,传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推进民族语言教学。”李烨说。“共言民语”项目最初的目标是民大学生,为对民语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平台。平台服务包括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内容以微信公众号“我的民语时代”为主,定期推送民族语言日常会话、音频教学,同时在不同民族节日期间,推送相关民族文化专题文章。目前微信主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藏语4门语言。


  李烨介绍说,“我的民语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产生和线下多次活动,都由“共言民语”公益项目团队组织完成。“民大是做少数民族研究项目最好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真心热爱民族文化的同学们。”团队之中,一半成员都是民族博物馆志愿者,有回族、满族的同学,也有学习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专业的同学。今年,李烨又招募了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壮族和藏族志愿者。


  “创业是与团队、团结彼此共生的,我们也因为相同的梦想而走到一起,所以我们的团队更纯粹。”李烨说。出生于广西的李烨自小对少数民族的氛围感同身受,家乡的壮族朋友有很多已经不会说壮语了。“我觉得真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定是彼此既珍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尊重着对方的文化。学习、推广民族语言文字,也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一种传承。”


  今年毕业的李烨即将保送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他还会继续与“共言民语”在一起。因为通过民族语言的平台,李烨收获了合作伙伴和指导老师。在他看来,“少数民族语言很美,而真正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更美。”


《爱我中华》韵律操表演_副本.jpg

《爱我中华》韵律操表演


韵律操跳出“民族范儿”


  绿茵场上,《爱我中华》熟悉的旋律响起,大一新生整齐亮相,跟着音乐的节拍,时而如蒙古族青年骑马奔腾,时而像新疆少女曼妙旋转。队列动作整齐划一,很有气势。这套集合了多种元素的韵律操,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动作——“爱我中华“韵律操。


  自2011年起,中央民族大学结合学校多民族、多文化的实际,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民族舞蹈艺术与健身体操有机融合起来,组织编创了“爱我中华”民族韵律操。


  韵律操集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傣、朝鲜、佤、彝等8个民族最典型的舞蹈动作和最具特色的音乐元素,民族风情浓郁,辨识度高。它既遵循了身体运动规律,又兼顾民族民间舞的代表性,让青年学生在舞蹈运动学习中对民族文化、民族团结产生共鸣。


  “爱我中华”韵律操根据不同学龄、难易程度设置了“花开中华”“爱我中华”“多彩中华”三个版本,自2014年起在全国部分大、中、小学进行推广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刀波介绍说:“‘爱我中华’韵律操结合多民族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希望学生通过学习韵律操,不仅锻炼身体,还了解到民族的文化,更直观和深刻地感受中国是一个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编创和推广韵律操的初衷,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更希望它助推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心灵。”


  让民族团结教育更实际、更生动。“爱我中华”韵律操还不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第一次尝试。


  2015年6月19日,中央民族大学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夕,校园响起了维吾尔、哈萨克、藏、朝鲜、蒙古5种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的歌声演唱《喜欢你》。这是学校党委宣传部拍摄的毕业快闪活动视频。这段视频迅速走红网络,短短几个小时点击量突破百万,3天时间点击量突破800万,感动了不少网友。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也是近期中央民族大学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招数”。该活动请来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土家族的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师生演绎英雄史诗《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及撒拉族婚礼祝赞词、土家族梯玛歌……师生纷纷参与其中,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


  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大力推动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的实施。学校将26个院系交叉编成5个民族团结共建活动组,号召、激励各院系学生在组内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文化交流、文体交流、实践交流、爱心交流等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各院系还大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一些高质量、接地气的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有效增进了不同院系、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理解与信任,在强化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正如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朱雄全所说,民族团结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与品牌,民族团结创建就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并融入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让民族团结发挥更大的作用。


520:我们是亲人


  “我一眼就认出你了,今天天气真好,多给你拍些照片,让我儿子也看看他的‘维吾尔族小姐姐’!”虽然不久前刚结对认亲,但彼此之间并不觉得陌生。“都是新疆人,都是一家人。” 维吾尔族学生阿曼古丽·巴拉提在欢笑声中拿起手机,和她的“新亲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京办职工姬文蕾合影。


  今年5月20日,为进一步促进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驻北京办事处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62名维吾尔族学生与结对认亲的驻京办职工,一起在房山区十渡镇开展户外拓展交流活动。大家一碰面,就迅速找到了自己的“新亲戚”。


  活动组织大家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天禄山自然风景区健步走等活动。景区悬崖上的玻璃栈道,低头就能看到湍急的流水,有的女孩子害怕,紧紧握住“亲戚”的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感情。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党总支书记阿力木·托合提说:“这个活动非常好,我们的孩子们和咱们驻京办职工有互动,有交流,大家结亲戚,交朋友,都特别开心”。


  活动第一天是5月20日,新疆驻京办副主任邢万良介绍说,这个数字很有意义,对我们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做亲戚就是要多走动,常来往,多做客。以后我们会经常与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关心、关注、关爱他们的成长。


  驻京办职工最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业情况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即将读大四的麦图迪·买提卡斯木和他的驻京办“大哥”翟亦农说着自己的未来规划;玛日耶·约麦尔和她的知心大姐姐兰慧说着自己继续打算求学深造的想法;地丽努尔·安外尔和她的“亲戚”古丽娜尔老师的家乡都在新疆喀什,她们一起聊着家乡。


  午饭时间,欢歌笑语,席间农家乐里响起麦西来甫音乐,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学生主动邀请“亲戚们”一起跳起舞,唱起歌。不少同学们都拿起手机,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在活动结束返回学校的路上,阿力木·托合提用维吾尔语向所有学生作总结。路程走到一半,阿力木把手机连到音响,放起了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全车的孩子们都跟着唱起来。阿曼古丽已经不记得歌名了,但是她记得这是爷爷教她唱的。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