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丝路寻梦 美美与共 ——中央民族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孟夏时节,草长莺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同一片蓝天下,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里一如往常,各族学子或看新闻直播,或上课学习,或体育锻炼……也许,他们中已经有人意识到了,他们的人生正在和即将因“一带一路”而发生着改变。未来,丝路之于他们,可能关乎工作、职业的选择,亦可能关乎“诗和远方”。


  的确,“一带一路”与中央民族大学有着太多的交集。丝路是不少民大人的故乡,也是很多民大人寻梦的远方。欣逢盛会的喜悦都是相似的,但每个人的丝路故事却各有各的不同。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馆向胡振华颁发“中土友谊杰出贡献奖”_副本.jpg

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馆向胡振华颁发“中土友谊杰出贡献奖”


丝路“使者”胡振华: 

我与丝路的相遇


  86岁的胡振华精力充沛,目光矍铄,不知疲倦,每日忙碌。2004年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离休后,胡振华依旧做着与中亚研究相关的工作:做讲座、带博士生、写文章、出国访问乃至受邀领奖,这些都成了他生活的大部分。


  走进胡先生家的客厅,仿佛进入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世界:汉语、俄语、阿拉伯语以及中亚诸国语言的大部头书籍,错落有致地码成了三面书墙。他家里还珍藏着他赴中亚各国交流考察的有关证书、纪念品,以及与中亚各国元首、专家学者等的合影照片。这些,都是他与丝路每一次相遇的记录。


  1951年,在山东大学攻读俄罗斯语专业二年级的胡振华响应国家号召,被推荐到刚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学习维吾尔语。1953年,他提前毕业奔赴新疆,参与创制柯尔克孜族文字。1954年7月14日在阿图什县的土坯礼堂里,胡振华参加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大会。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中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还没有独立规范的柯尔克孜文。那时的柯尔克孜人,如果在南疆的维吾尔学校上学,就学习维吾尔文;在北疆的哈萨克学校上学,就学习哈萨克文。


  1951年,中央政务院组建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致力于解决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邵力子任主任,成员有陶孟和、刘格平、李维汉、罗常培、费孝通、夏康农、季羡林等官员和文化界知名专家,他们将担负起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的重任。


  结合在天山南北和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胡振华团队主张新创制一套与维吾尔文字、哈萨克文字相近而又能科学保留柯尔克孜语独特语音的文字。他们制订的柯尔克孜族文字方案获得通过。1955年5月,新疆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柯尔克孜族文字写法规则具体实施办法决议的命令》。胡振华参与创制的这套文字,一直使用到现在。


  从1953年第一次来柯尔克孜族地区调研后,胡振华又在1955年、1956年相继前往新疆参与新词术语调查和全国民族语言大调查。此后30年里,胡振华一共四次赴新疆进行语言文字调查。1983年合作出版《吉尔吉斯语教程》后,胡振华陪同吉尔吉斯共和国语言学家、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民俗学家到新疆富蕴县调研。在这条已经走得太熟悉的丝路古道上,胡振华一直秉承着初心:“语言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对社会人文的全面认知。每一次去都是不同的任务,但是每一次去都带着同样的渴望,渴望更走进他们,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作为中央民族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60年来,胡振华见证了母校与丝路沿线国家不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他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成果推动着“民族团结工作和对外友好交流工作”,这让他赢得了来自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1957年,中央民族学院创建柯尔克孜专业班,胡振华讲授柯尔克孜语。上世纪70年代,通过对《史记》等古文献考证,胡振华为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考证了其20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后,吉尔吉斯斯坦的领导人和学者对本国历史的叙述,都采纳了胡振华的观点。


  随着一批批学生的不断成长和一部部语言学著作的相继问世,国内外柯尔克孜族学者们都知道在中国北京有一位会使用他们语言和文字的中国学者——他可以直接用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土库曼语和俄语与他们交流。


  1992年,胡振华成为第一个赴独立后的土库曼斯坦考察访问的中国学者。“我当时使用土库曼语作报告,他们觉得很有亲切感,很欢迎我。通过语言,我可以为中土两国做一些实事。”胡振华说。他的研究,让土库曼斯坦人民了解到中国的撒拉族是从土库曼斯坦迁徙到中国西北部的历史。此外,他还是国内第一个倡导开设和教授土库曼语的人。


  2017年,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馆在中央民族大学向胡振华教授授予“中土友谊杰出贡献奖”,表彰他多年来为两国友好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齐娜尔·鲁斯塔莫娃大使在致辞中说:“胡振华教授是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友谊的伟大使者。他是土库曼斯坦亲近和可靠的朋友”。


  2012年6月5日,胡振华就荣获了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这个奖,6个上合组织成员国中的每个国家只能推选一人,以表彰这个区域内促进文化交流领域最有贡献者。


  在胡振华看来,因丝路而获得的荣誉、友谊和学术成就,都是自己与丝路的一种缘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做中亚语言研究以及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都离不开丝绸之路。所以,我特别赞同习总书记说的‘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是因为这条丝路古道而走到一起的。今天,我们在这条新丝路上,会有更多的朋友,会走得更远。这就是我的愿望!”胡振华一直这么说。


本图为中央民大服务一带一路稿件照片。图说:外国语学院俄语中亚语系召开研讨会。_副本.jpg

外国语学院俄语中亚语系召开“外国语学院俄语中亚语暨复合型特色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俄语+中亚语:1+1>2的10年


  “是历史机遇选择了我们,我们也没有辜负这10年。”2013年,当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时,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专业(俄语+中亚语方向)已经创办了10年。历史当口,毕业生们纷纷走向丝路的发展最前方,“好钢真正用在了刀刃上”。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娜回首创办俄语+中亚语方向的历程,内心依旧澎湃。


  10年的努力与付出,结果是什么?现实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在张娜看来,语言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它最大的优势是与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所以,“改革”是俄语专业一直坚持的理念。中央民族大学俄语专业设立于1989年。2003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对俄语人才更多元化的需求,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外国语学院在国内率先将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从1改革为1+1:从培养俄语单一语言人才转向培养俄语与中亚诸国语言相结合的语言人才。


  已经留校任教的郑桓是2003级第一批俄语、哈萨克语方向的毕业生,回想当年“被试验”的经历,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虽然起步之初很艰难,有些失落,但是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们坚持。现在回看当时学院开设俄语+中亚语专业,真的是很有远见,我们这一批毕业生都特别感恩。”大三那年因为哈语优势,郑桓受聘为中石油员工培训,让他感受到语言应用带来的自信与价值。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攻读哈萨克语专业研究生。


  “当时就是希望能给学生们未来求职多一个加分项。”张娜说。改革之初,俄语为主修语言,以中亚国家语言——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吉尔吉斯语等为辅修语言,一届辅修一门中亚语。师资方面,依托学校资源,外国语学院安排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老师教授哈萨克语,请胡振华主讲中亚五国概论,相继开设了其他中亚语课程。


  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俄语+中亚语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发展平台。但与此同时,也对语言人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民族大学将俄语+中亚语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学院开始了新一轮俄语+中亚语精英人才的创新培养工作。


  这次改革是在现有的俄语+中亚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央民族大学特色的俄语+中亚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能够参与与中亚事物相关的国际事务、愿意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复合型俄语+中亚语高级人才,为民族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2017年,中新社新疆分社与俄语+中亚语专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暑期将至,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准备参与到中新社的“丝路新观察”团队,通过语言这座桥梁,打开和认识属于他们的丝路新世界。


  在中央民族大学《俄语(俄语、中亚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精通俄语和一门中亚国家语言,熟悉中亚国家社会与文化,并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经济、法律等)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目前,俄语+中亚语方向已经开设俄语-哈萨克语、俄语-乌兹别克语、俄语-吉尔吉斯语、俄语-土库曼语4个专业,现毕业生有300多名,有在校生近100名。


  维吾尔族女教师古丽巴努木·克拜吐里目前在教授大二年级的乌兹别克语。“在汉语、俄语、乌兹别克语等多种语言环境中,有益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们会对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产生很大的兴趣,这就是多语言带来的益处。它让学生懂得文化的包容性,感知到每种语言都是丰富的、美丽的。”她说。


  2017年,外国语学院实行“预本一贯式”培养方式,每年从新疆招收20名民考汉的学生,在预科培育一年后直接进入外语学院俄语系学习俄语—中亚语,以“2+2+2”的方式和国内外联合培养为主。学生一、二年级在国内学习,一年级只学习俄语,二年级除了学习俄语,还需要学习一门中亚国家语言。学习成绩优秀的三、四年级学生将被派往所学中亚语种国家,继续学习俄语、中亚语和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达到国内外学位标准者可以获得国内、国外双学位。本科毕业后,学习优秀的学生继续在所学中亚语国家学习经济、法律、历史、民族、宗教等专业知识,取得硕士学位,最终成为既懂语言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硕士毕业后,郑桓先去了中哈石油管道公司工作,如今他选择回到母校继续教书,“看着我们班的孩子,就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我。”


  像郑桓一样,有不少毕业生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入职石油能源、对外贸易等行业中,也有学生选择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中亚研究,还有学生参与编写了《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2005级俄语—土库曼语专业的王旋毕业后考入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事翻译工作。2016年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会议在北京举行,王旋还担任了“上合翻译官”。维吾尔族毕业生古丽巴努木·克拜吐里参与了国家级重要文献的翻译校审工作,这次特殊的经历,让她对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有了新的认识:“学好专业,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大有作为。”


丝路学者:学术盛宴的制作人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央民族大学立足自身优势,在学生教育、学科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建立校际联系,为经济、文化、语言各学科提供交流与研究的平台,每个学院也都在其中找寻自己的坐标。


  “口岸文化”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促进文化认同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职责。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团队通过构建陆路边境地区“口岸文化”研究体系,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文化安边、富边、兴边、固边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平台,设立了“一带一路与沿边对外开放”研究平台,并组建团队,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发展与合作研究,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机制与政策等问题,探讨兴边富民行动精准服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的路径。


  丝路调研,处处是田野。2016年、2017年,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和她的团队三次赴新疆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和青海西宁及广西等“一带一路”核心区调研,完成近千份问卷和系列访谈,形成和即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在张丽君看来,加强“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是目前沿线各国人民的现实需求。“一带一路”将成为全世界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经济长廊,能够极大地推进沿线各国现代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相继举办“一带一路”民族语言服务高层论坛、“一带一路”沿线跨境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首届“一带一路”建设与旅游产业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为丝路研究提供了交流的新平台。


  经济与文化,一直是丝绸之路古往今来的话题,因贸易而起,因文化而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正在安排今年暑期的调研,这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的一次重要调研。


  某种程度上,丝绸之路由众多的文化符号构成,新疆民族艺术作为丝路上流动的艺术,是这幅文化地图中重要的一幅拼图。“如何看待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民族艺术在新疆长治久安中可能发挥的效能,是本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民族志研究来回应的。”王建民说。


  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相继与哈萨克斯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阿勒-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土耳其伊勒德兹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积极为国内外中亚研究学者提供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交流。


  对伊朗女孩何枫来说,丝绸之路是她关于中国梦想的一粒种子。小时候,何枫的父亲爱好历史,总会指着世界地图告诉她:“这是丝绸之路,这里是中国。”沙漠、古道、夕阳、骆驼,是何枫对丝绸之路最初诗意的想象。2009年,高中毕业的何枫考取了伊朗唯一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在这里她学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对丝路上的中国有了更多认识。


  2014年,梦想的种子发芽。何枫如愿来到中国,在中央民族大学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这里就是汉武帝派出使者和波斯大帝会面的国度。”何枫说:“古代中国人骑着骆驼,带着丝绸,在沙漠中行走,就这么一路走到了我们的古波斯。”何枫觉得丝绸之路是如此不可思议。2015年,何枫获得北京市十大“汉语之星”称号。


  今年,何枫选择继续攻读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与她的丈夫有关。她的丈夫贾维德通过在北京两年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汉语,而他的专业——社会学正是民大的优势学科。夫妇二人经过商量,一起申请攻读民大的博士生。


  “我们结婚才两个星期就来到了中国,所以中国是我们的第一个‘家’。”何枫说。在这个家里,何枫每天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竞赛活动、准备考试、写博士论文……


  民大的氛围让何枫感到很温暖,很亲近,有家的感觉。“我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就像一两千年前,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寻找丝绸和瓷器一样。现在,最吸引我们的是中国多元、包容、现代的文化。而像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研究型学者,是何枫的目标,而中国则是她未来事业发展的首选地。丝路与何枫的情缘才刚刚开始。“我还想读《诗经》和《论语》,它们太美了。”何枫说。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志愿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_副本.jpg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志愿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志愿者:丝路追梦人


  赵健以“完美”两个字来形容此次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志愿服务。笑容一直挂在这个即将毕业的大男孩的脸上。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赵健带领学校的志愿者团队,参加了高峰论坛志愿服务。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志愿者的民大校内选拔,严格按照北京团市委关于志愿者招募规定的三个百分百原则:即100%党团员、100%参与过大型赛会服务、100%为注册志愿者,前后共经历了三次面试,最终才确认100名志愿者。从选拔、培训、上岗,看似一气呵成,赵健和他的队友们却在7天的志愿服务中一次次用汗水和服务践行着“大局意识”四个字。


  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主要有三个:高级别会议随从翻译、主会场新闻中心语言服务和机场抵离跟车语言服务。其中,8名志愿者负责为主会场新闻中心提供语言服务;1名志愿者入选高级别会议随从翻译。


  大多数民大志愿者参与的是机场抵离跟车语言服务,这是本次峰会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一项服务。


  5月11日,距离开会还有3天,民大志愿者已经开始志愿服务。第一天抵达的外宾不多,志愿者随时待命。“大家在群里互相问候,看看谁先接到了外宾。”赵健回忆着第一天的兴奋与期待。有位志愿者好不容易接到了外宾,马上“奉上”一句英文问候,没想到外宾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回复,原来外宾是一位新加坡华侨。“于是大家就都乐了。”这个小插曲,让赵健感到了华人华侨对高峰论坛的热切期待。


  对于志愿服务团队的小伙伴,赵健非常满意。“上级把志愿服务交给我们民大志愿者,他们非常放心。因为我们都来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我们有尊重不同文化、习俗、信仰的自觉性。参与做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志愿服务,我们有十足的信心。”赵健说。


  5月11日至17日,每天7点到岗,持续16个小时志愿服务,无一人请假。民大志愿者把最美的风采与敬业的精神,留给了每一位外宾。5条外宾专线从首都机场驶离,开往北京的25家酒店,每趟大巴车上,民大志愿者就是每位外宾来到中国的第一个向导。“5条线路,会途经北京的各种地标性建筑。每到这时,我们一定会向外宾介绍。”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北京市区内没有实行交通管制,遇到交通拥堵改道情况时,志愿者们还要随机应变。机场抵离也没有发生任何突发情况,大家各自坚守岗位,全力保障了外宾的出行顺利。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此时此刻,赵健和100名志愿者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有种仪式感,挺激动的,我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我参与,我经历,我奉献!”赵健觉得自己和伙伴们是幸运的。


  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与国家主场外交活动,任务圆满完成,还记得集训第一天外交部同志对“一带一路”的解读,虽然这个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它带来的机遇却是世界的。看到祖国一天天的强大,内心满满都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志愿者·张钰


  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国家大事,看新闻联播都认真了许多。这两天也明白了什么叫披星戴月,见到了凌晨五点的北京朝阳,看到了夜晚的水立方。感恩。——志愿者·张敏


  作为高峰论坛的一名志愿者好荣幸。虽然我们不是在主会场服务,但看到我们接的一批批客人顺利入住宾馆,送走的每一位客人的飞机顺利起飞,我很骄傲。感谢学校的信任,愿祖国越来越好!”——志愿者·孙津宁


  刷着志愿者伙伴们发的朋友圈,记者深深感到:每一个幸运地与“一带一路”相遇的民大人的丝路梦,才刚刚开始……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