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双一流”征途上的 高原与高峰——中央民族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侧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自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来,简略语“双一流”成为流行全国尤其是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新词汇。“双一流”大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决策,其理念为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特别强调:“‘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8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这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的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2017年1月25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至此,“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已具备。根据《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了一批“双一流”拟建设高校,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名单,拟于今年8月底正式公布。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的综合型重点大学,是全国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院校,2014年得到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央民族大学在建校之初,有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启功、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一批学界名流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在他们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学者。这些中青年教师、学者在各自岗位上力行“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民大传统,成为今天中央民大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宗教学等优势学科上,中央民族大学不仅拥有国内前列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影响力。


  那么,有着76年建校历史的中央民族大学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呈现出了怎样的姿态?


“中央民族大学校内‘111’引智计划——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世_副本.jpg

中央民族大学校内“111”引智计划——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


  “我们的学术传统一直没有断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下简称“民社院”)院长麻国庆骄傲地说。


  民族学是中央民族大学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社院是国内民族学最早具有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的办学单位,也是社会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国家民委重点学科。麻院长介绍说,吴文藻、潘光旦、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等前辈,奠定了中央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扎实的民族学基础,并形成了后来优良的学术传统。这一传统得以保留发扬,综合实力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堪称我国民族学学科建设上的一座“高峰”。


  一直以来,民社院都很强调学科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办院理念,在学术研究与交流、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政策支持与智库建设等方面,都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并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教学强调内涵式发展,提倡全人才、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成立了世界民族研究中心;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教师、学生互换,本科生互访;对学生开展跨专业教学教育、举办论坛以及高水平专家讲座;2016年10月创建的本科实验班“孝通班”,融合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的领先优势和雄厚学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招收本科生,“宽口径”培养创新人才。“孝通班”得到国家高校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并获得学校整体性教改课题立项。


  民族学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学理观察,对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新问题做出研究,形成了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服务的学科特色。民社院通过制度保证、优化原则,强调应用性与现实相结合,使民族学在全球化领域内及国家政策层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口较少民族规划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国家民委、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调研,中央民大共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并成为主力军。


  从20世纪50年代始建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发展到如今拥有民族学系、社会学系和考古文博系,4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点、3个博士学位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90%以上教师在国内著名大学和美、英、日、韩、俄及香港地区等高校取得博士学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荟聚。


  “学科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我们一直做得比较多。到目前为止,除了人口较少民族研究还在继续,民社院还开展了如西部、西藏、新疆等区域研究以及跨境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海外民族研究等课题。2000年,费老(费孝通)在美国接受马林诺夫斯基奖时做了《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发言,他的‘对人民有益的调查研究,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晰。这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民社院乃至中央民族大学的安身之本。”麻国庆院长最后总结道。


(二)


  与民社院强调学科研究与教学并重不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在“双一流”建设中,将重点放在了加强学院与相关国际大学及学科之间的国际交往、交流、合作等方面。


  色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热情活泼的各民族青年、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人们对中央民族大学最普遍的认识,主要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1952年,马学良、于道泉、李森等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研究的著名专家,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调入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创建初期的骨干力量。教学的同时,教师们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语言材料,为民族文字的创制、改革以及民族语文政策制订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学院已发展成为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的大院系,拥有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各民族知名专家学者。现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的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就是其中翘楚。


  阿不都热西提是中央民族大学引进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的同时,他还是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曾在德国班贝克大学突厥语言历史文化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分院、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法兰克福大学阿尔泰语言学系等单位工作。或许正是他的国际学术背景,令原本最本土、“最中国”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格外注重外联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阿不都热西提介绍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有着极强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建设优势:有实力,有传统,有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多学科、多元文化相生共存的基础和综合比较研究优势,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经验与成绩都很突出,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排名全国前20位,与清华大学并列。尤其近5年来,学院注重团队建设,开展田野调查、学术讲座、国际学术会议,开设小型课程及国际暑期课程和派遣学生留学、短期访学,开展信息化建设等多项措施,努力打造国内外人才集中、专业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使学术团队的学科特色和高层次人才群体优势更为明显,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都有了进一步提高。


  目前,学院教学与研究领域覆盖五大语系、100多种语言、30多种民族文字、50多个民族的文学与文献。为了使研究较少、较小、濒危语言的队伍不断代,在校方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引进了诸如鄂温克语、纳西语研究等专门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一流学科建设聘请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通过本校“海外知名学者民大行”等多种途径,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交流,超过两个月以上的共计45人次。以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为例,2012年至2015年,来访时间达两个月以上的外教就有4名。此外,学院还建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资料信息中心等平台,定期出版《汉藏语学报》《民族遗产》《民族古籍研究》等高层次学术刊物。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研究创新引智基地,是建设“双一流”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目前正在进行的最大手笔的科研项目。


  为发挥学院多语种、多文种的学科优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通过“111引智计划”这一校级平台,聘请包括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罗仁地和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及翻译系教授马嘉思在内的外籍学者11名,以及国内26名学者及研究人员,于2017年正式成立了创新引智基地。基地将运用前沿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加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研究,最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与亚、欧、北美的一流大学建立共同培养研究生、合作专题研究、共同发表学术成果的机制,推进研究队伍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术队伍的国际视野,不断树立和巩固权威地位,取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


(三)


  中华各民族信仰的宗教传统,构成了“心灵中国”的源泉与根基。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特别指出:“宗教研究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将中国宗教研究经验进行国际推广是重大任务。”为发扬学校宗教研究的学术优势,以学科群建设推动“双一流”建设,2017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正式成立。


  宗教研究院下设藏传佛教研究中心、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中心、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心、民族民间宗教研究中心、信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比较经学研究中心,由牟钟鉴、班班多杰担任名誉院长,游斌担任院长,并聘请洛杉矶罗耀拉玛丽蒙特大学的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王蓉蓉担任国际推广院长。它的成立契合了宗教工作形势的迫切需要,也符合中央的要求和期待,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第一所校级实体研究机构,也是学校最年轻的学院。


  在院长游斌看来,中央民族大学开展宗教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央民大的宗教研究与其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一样,学术渊源从未断绝过。自民大立校,宗教研究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于道泉、牙含章、东嘎·洛桑赤列、吕大吉、王尧、佟德富、牟钟鉴、班班多杰等一批宗教学家,为成立学校自属宗教研究院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作为校级科研平台,宗教研究院不仅有自己的专职研究员,还在校内相关学院聘请校内客座研究员,面向多层次社会宗教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研究院计划在3-5年内实现全英文宗教学课程,进行英文硕士培训;开办中国宗教高级研究班;编辑、出版“一带一路”国家宗教志丛书……所有种种努力,就是希望汇聚各路英才,进行学科研究的同时,推动人文与社科多领域的交汇融通,建立与海内外学界的深度对话,将宗教研究院办成一个有理念、多学科、有活力的学术基地。


  游斌在采访最后表示:“国际宗教学界已进入了一个活跃期,流派众多的国际宗教学理论不断出现。所谓‘以国际学术话语讲述中国宗教故事’,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宗教研究院将坚持‘涵化心灵,多元通和’的基本宗旨,探索宗教在‘心灵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寻求宗教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的有效途径。”


(四)


  “一流大学”的提出基于创建世界性大学的定位,而中央民族大学有着其特殊性。应该说中央民大是在建设“双一流”总体方案中,最符合“中国特色”核心要求的大学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唯一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的国家级大学,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其学科、学校伴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而发展,也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自2016年起,中央民大进入“双一流”建设的过渡引导时期。2014-2017年,学校用于建设“双一流”专项资金共3.66亿元。校方结合自身人文学科、民族特色学校的实际,利用有形资源,提出“精人文、强社科、拓理工”的发展思路,规划出“重点建设三个学科”“重点培育九个学科”及“重点提升其他学科”三个梯队。通过精准定位、精准扶持,形成建设新布局、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突破。为此,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从制度建设入手,成立“双一流”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协同办公的工作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保证了学校“双一流”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目前,学校顺利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验收,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成为惟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民族高校。在高校学科评估中,民族学排名第一,社会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排名靠前,经济、管理、理工医和艺术学科门类首次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比例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稳居前列。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的分别占57.58%、61.39%和34%。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7项,首次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篇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上发表,四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2项。成立了四个校级科研平台,新增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与九所世界顶尖级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加入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个。选派1890名学生赴海外研修交流,累计接收留学生3795人,教师出国访学交流1005人次,邀请外国专家来校任教、交流698人次,并开设106门国际课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进展。


  如果把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宗教学处于第一梯队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比作“一流学科”的高峰,那么,处于第二梯队的民族艺术、民族生态学、民族医药学及第三梯队的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理工这些处于快速发展孕育期的学科,将在“高峰”的带动下,形成“高原”,最终达到“高原高峰并头、突出高峰”的格局。中央民族大学有着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流文化、一流学科,一流学者与学生,更有一流的教育自信。


  不忘初心,以特色取胜。加强教育与学术界之间的合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平等的对话,已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全校师生的共识与自觉。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