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山清水秀的河湟谷地,穿越青海湖润泽的环湖地带,一路向西,便是地处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八百里瀚海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连绵的戈壁沙丘,塑造了海西的亘古苍莽,孕育了“柴达木精神”和“两路精神”。海西,在担负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和“稳压器”重任的同时,也正在成为支援和稳定西藏、新疆南疆的坚强后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上的重要支撑点。
民族团结是把“伞”
2016年8月22日,对居住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小镇长江源村的200余户藏族牧民来说,是一个无比幸福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海西州考察时,来到了这个生态移民搬迁藏族村。在了解到村民生活条件改善等变化后,总书记十分欣慰,他鼓励村民继续发展后续产业。总书记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关怀,让长江源村的藏族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也让海西州党委政府更加坚定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信念。
申格一家老少6口居住在政府建好的近百平方米的独家院里。以前,作为居住在长江源头沱沱河镇的牧民,他全家的生活来源靠饲养牛羊,居住的帐篷无电、无床、无家具。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让申格和200户牧民在实施了生态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申格说,搬进长江源村后,一家人因为享受到生活保障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生态补偿,综合收入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村里60多岁的老支书更太南杰,见证了村民生活的变化,对全州如火如荼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创建,他更是深有体会。在更太南杰看来,各族兄弟的血脉连在一起,手挽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才有了和谐幸福的好日子。只有像爱护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现实的写照,百姓的心声,映现在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中。“九进”的抓手产生了实效,民族团结进步的种籽已在海西的千里沃野开花结果。“三个离不开”“五个推进”“五个认同”如汨汨清泉流向瀚海戈壁深处,带去盎然生机和无限希望。
家住德令哈市区陶尔根扶贫搬迁小区的蒙古族牧民尕贝一家与长江源村的村民们,对民族团结进步带来的福祉,有着同样深切的理解和感受。
尕贝一家5口人以前是尕海镇努尔村的牧民,在扶贫搬迁中住进了现在陶尔根小区政府补贴建起来的楼房,生活也享受到各项政策补助,妻子和女儿在小区的支持下还开起了小卖部。小区里有蒙古族、藏族,大家都亲如一家。
在尕贝的朴素意识里,民族团结进步是为各民族群众遮风挡雨的“伞”,需要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把这把“伞”举牢撑稳,共同为和谐稳定出力,幸福就会绵绵流长。
春暖海西
海西州民族团结的三春之暖,为经济注入了“融冰”活力。2015年寒冬,乌兰工业园内的青海庆华煤化有限公司的2千余名职工,迎来了严冬里的第一场雪。对公司副总经理王军和职工而言,这是公司发展道路上“寒冷彻骨”的一场大雪。曾经的全省煤焦化产品出口创汇支柱企业,如今却冷冷清清,生产负荷不及平时的20%。冰天雪地里的企业和职工,这种状况下最渴望的就是“温暖”。
乌兰县铜普镇的各族群众在乡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冒雪赶到庆华公司,为职工表演了一台欢乐的民族歌舞,让职工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王军代表职工充满感激地说,各族乡亲们在这个寒冬里送来的真情,比送金银都更加珍贵,有了这份深情厚意,我们有信心度过难关。
在庆华公司快步发展阶段,为带动当地发展和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投资6850万元参与建设三条矿区公路;投资2300多万元,援建德令哈市火车站广场;资助300多万元为乌兰县城修建绿地文化广场。同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需要,强化与都兰寺之间的共建工作,改善都兰寺环境,解决僧侣生活困难,为推动“和谐寺院”建设和“宗教和顺”起到了示范作用。
像庆华公司一样,海西州许多企业也纷纷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义海能源公司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与生态环保、公益事业结合起来,相继启动“义海能源春暖工程”“义海能源温暖工程”,分别向中小学校、养老院、福利院和当地困难职工捐赠2.6万吨燃煤,并在天峻县工区投入5000万元,使曾经的“渣山”和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
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劲吹的“东风”,海西的经济发展在今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89亿元,同比增长9.1%。
创建带来的实惠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海西州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的有利契机,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
都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对扶贫试点村已授信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既为群众脱贫排忧解难,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之理”融于其中。夏日哈镇夏塔拉村是扶贫攻坚的重点村庄,全村有10余户特困家庭,村民芦光明便是其中之一。县联社推出信用贷款的举措后,镇上的联点干部和包村干部便从中牵线搭桥,信用贷款虽说数额不大,却解决了困难户的大问题。有的用这笔钱加上自己的“家底”买车跑起了运输,有的搞起了牲畜养殖。芦光明家住了几十年的“土窝窝”也推倒建起了新房。2016年全州脱贫清零中,夏塔拉村在各方的帮助下冲过了贫困线。
一个贫困村庄的变迁,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确定的“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事往基层办”显出成效。在干部受锻炼、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的同时,各族群众也得到了创建带来的“实惠”。
乌兰县吉仁生态畜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把对口帮扶的12户贫困家庭请到公司学习生态养殖技能,还出资将患重病的蒙古族困难群众尕西木送到北京治疗。几年下来,公司人员和12个特困户结下了亲缘,时常像“走亲戚”一样来往。公司董事长张国辉说:“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族群众的支持,公司壮大后更要对各族群众倾注反哺之情。创建带给公司和各族群众最大的收获,是积淀了深厚的情感和力量。”
创建助力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丰富创建的载体。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创建,为海西每一寸土地蓄积了勃勃生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大环境。
一路跨越前行,一路示范领跑。海西肩负责任和使命,面对推进“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四个转变”发展思路,全州蒙古、藏、汉、回等33个民族的50余万各族干部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的大旗引领下,筑起了新时期的“海西之路”。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