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青春逐梦 一个都不能少——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掠影
发布日期:2018-08-21

中南民族大学各民族学生留影_副本.jpg

中南民族大学各民族学生


  “从自卑到自信,从柔弱到强大,是大学生活改变了我,是老师和同学帮助了我,大学生活给予我太多太多。”桑吉措是中南民族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藏族女生,从入学成绩全班末尾到跃升为专业第一名,从上课不敢发言到成长为学生会副主席,如今,即将赴澳门科技大学深造硕士研究生的她回首大学生活,眼眶湿润了。


  “生活很艰辛,但我不是一个人,老师和同学一直是我勇气和力量的源泉。”石春兰是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哈尼族孤儿学生,在国家和学校助学政策的支持下,她自立勤勉,坚持着自己和弟弟的求学之路。临近毕业,成绩优异的石春兰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这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在中南民族大学,很多与桑吉措、石春兰一样的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重新找到人生的坐标。中南民族大学立足以学生为本,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学生工作宗旨,始终关注、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在思想教育、学习培养和生活方面,既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着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对于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来说,“成长”关乎每一个学生,必须“一个都不能少”。


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在交流_副本.jpg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在交流


校园文化节现场,各族学生品尝美食_副本.jpg

校园文化节现场,各族学生品尝美食


同心同向  青春正能量 


  “朝阳正红,豪情无限,民族大业担在肩……”中南民族大学的校歌响起,让人热血沸腾。吟诵“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令人回想初次念校训时坚定的信念。每当属于青年的节日,校园里总会听到校歌、校训,因仪式感而产生的感召力,也成为校园思想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学生思想教育规律,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培育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努力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思想困惑而错位,中南民族大学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立足校园师生共同的生活经验,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寝室“十一同”创建活动,就寝同舍、学习同步、语言同学、民俗同尊、困难同渡、进餐同桌、娱乐同享、节日同庆、校园同护、纪律同守、和谐同创等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活动吸引数万名学生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还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开展家史家风家训调查实践、“我为民族团结代言”和家校共同体建设等活动,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家庭发展变迁、家人心路历程、家国互动历史,增进了家庭和民族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家国情怀。在校园内,毕业生论坛、勤工论坛、奖学金标兵面对面、“共度大学美好时光”等访谈活动好戏连台;校园学习进步榜样、志愿服务榜样、自立自强榜样、创新创业榜样、文体先进榜样等不同典型人物群星璀璨。此外,还开展了寻访扎根民族地区的最美校友、编辑策划最美校友风采录、评选“感动民大”人物等活动。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努力引领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坚持理想信念、领导能力、卓越精神、国际视野四个引领,培养既适应民族工作需要又符合学生主体发展愿望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一批独立思考、勇于担当、自然宽和、面向未来的各族优秀青年,或选择扎根民族地区,或选择追梦创客时代:“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土家族博士李军、“全国大学生村官十大新闻人物”王东海、民族院校首个“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藏族学生桑吉措、全国演讲比赛金奖获得者伊利米努尔、“全国自强之星”侗族创业学生陆居权、“创业明星”苗族学生许云栋、“全国创业英雄百强”蔡绍硕……这些年轻人立场坚定、敢于作为,在拼搏奋斗中时刻不忘母校对他们思想人格培养的初心。


互帮互助  共同圆梦


  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其中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占2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4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占10%。虽然学生们的家庭起点不一样,但对于中南民族大学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相同的起跑线,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梦想都应得到支持。如何让各民族学生安心学习、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是这所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各民族学生成长的内心呼唤,更是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目标和承诺。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阳光工作室的队训一直挂在墙上。阳光工作室是由学校资助中心教师负责指导、困难学生组成的资助工作团队。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辅导员边疆行”家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城互访”、看望基层就业毕业生等以精准资助为主的全功能资助育人体系初具规模。2007年,中南民族大学就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勤”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全国资助工作中心资助工作绩效专项奖,2015年资助工作考核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喜人的成绩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中南民族大学还将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业促进、实践支持、就业带动有机融合,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逐渐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合力。目前,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生校园消费数据、奖助数据、家庭收入数据等开展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启动消费预警功能。


  计算机科学学院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阿昌族学生项徵怎么也没有想到,入学第一个学期的英语课和高等数学课不及格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他不仅收到了学业预警通知单,还被指导按照班主任、课程负责人、学业导师和学业发展志愿者制订的学业规划方案进行学习。“这么多人关注着我的学习,我必须更加努力。”


  在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课程不及格就会收到来自学院学业发展分中心的学业预警。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学校学业发展中心定期开展学情分析与学业发展研究,研判全校学情发展状况,同时协同教务部门设计学业规划教育方案并指导实施。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近两年来,学业发展中心共预警学生6700多人次,有2000多人次解除了预警。与此同时,相继开设蓝途、小荷、好巴郎、石榴红、岗拉梅朵、雁行、熙力等各具特色的学业发展辅导工作室。学校在学业帮扶、创新创业辅助学业帮扶、延长学业期限学生学业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帮扶、学习动力不足学业帮扶等多方面的帮扶经验不断增强。除此之外,以辅导员、学业导师、学业志愿者为主体建立的15个学业导生团队,通过“一对一”辅导、朋辈辅导、专项能力辅导等方式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学业困难而掉队。”在中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相融相亲 共同成长


  坚持学习、生活、师生和文化四个互嵌,在中南民族大学,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手足相亲。混合编班管理和班团建设,为各民族学生营造了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氛围,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学业毕业标准统一和“一本手册管到底”的日常行为规范统一,使得原则、制度不分地域、民族、性别、年级,全校学生一律遵循,促进各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事共乐。


  与此同时,学生生活与权益保障委员会、提案委员会、楼栋自律委员会、安全保卫委员会、网格管理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运转有序,促进了学生的校园自律,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师生午餐会、教师工作坊、师生下午茶、创新创业咖啡吧等活动,让师生交流变成常态,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促进着学生的成长。在“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守望”计划中,每1名机关干部联系1-2名边疆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资助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师生间情感联系更为紧密。


  中南民族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光影图绘”核心价值观教育画展、民族文化墙和《额吉》话剧等高质量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以茶马古道民族文化节、民族美食文化节、民族文化风情展、丝路情缘民大节等一系列具有体验性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受武汉各大高校学生的欢迎,每年吸引校内外2万多人次参加。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强化各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校60余年来,中南民族大学累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12万名各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今后,还将有更多的青年走进中南民族大学,把青春与理想留在校园,把希望与奋斗留给未来。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