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聚焦“四个好” 走出幸福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纪行
发布日期:2018-10-15

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精准扶贫暨幸福美丽新村”_副本.jpg

幸福美丽新村——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列“三区三州”,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提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当地“最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凉山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攻克深度贫困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头等大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四个好”全力攻坚,坚持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扎实推进“七个一批”行动计划和23个扶贫专项,全州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从2014年的2072个、94.2万人减至2017年底的1118个、49.1万人。


  一场自凉山州“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社会以来更为深刻、广泛的变革正在发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条条公路像血脉一样深入偏远的乡村,当地的农副产品不用再通过马拉背驮运出大山;你可以看到大型机械在高山坝子上轰鸣,一座座新居为村民带来安居的生活;你可以在教室里、火塘边、田间地头上看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农技员给村民讲课;你可以看到“小手拉大手”——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教自己的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可以看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如何一层一层落实到每一户每个人,让百姓走出贫困、安居乐业;当然,你还可以看到彝族老妈妈的笑容和孩子们欢快的舞蹈……


住上好房子


  在喜德县沙马拉达乡马布村1组异地搬迁点,一片新居正在修建之中。“共产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能住上新房子!”说到即将入住的新居,一位60多岁的彝族大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8月,34户分散居住的村民将迁入这片新居。这里有安全饮水、通信网络和生活用电,卫生室、文化室、“一村一幼”及民俗文化坝子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马布村是“高二半山区”深度贫困村,有3个村民小组238户954人,其中贫困建档立卡户118户591人。村民分散居住在附近山上,出行、发展产业、孩子上学等有诸多不便。本轮帮扶行动中有101户538人实施易地移民集中安置,17户53人按“彝家新寨”标准建设新居。6公里的水泥乡道已修到村里,按每公里造价100~120万元计算,仅这条乡道就要花费六七百万元。


  幽深的巴久河谷把马布村分成了两半。站在1组这边向对岸看去,绿色掩映之间可看到零星的民居。村干部介绍说,对面的村民要从附近的铁路隧道绕道或 过河才能到这边。6到9月涨水季节,交通十分困难。记者看到,峡谷中一座投资90万元的便桥正在修建。桥修好后,对面的农副产品再也不用人背过来了。2017年,村里还修了15公里通组毛路。村干部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解决了住房和交通两大问题,加上发展花椒种植等特色产业和外出务工,村里有信心在2019年脱贫摘帽。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阿基组,村第一书记张凌带我们走访了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过的两家农户。张凌是昭觉县发改委的干部,2015年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他介绍说,总书记十分关心彝族群众的住房问题,并作出“将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的重要指示。


  三河村有355户1698人,其中贫困户151户789人,2017年贫困发生率46.47%。总书记来村里时,张凌在村口迎接,并一路介绍村里的情况。总书记入户看望的第一家主人叫吉好也求,全家7口人。总书记亲切地和吉好也求一家人交谈,并仔细看了他家里吃、穿、用的东西。看到总书记来到家里,吉好也求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吉好有果主动为总书记唱了“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歌曲。张凌告诉记者,2017年吉好也求外出打工收入1.8万元,全家人均收入4342元,超过了全县人均3300元的脱贫标准。


  三河村90%都是土坯房,上世纪90年代末“三房改造”时,村里的瓦板房、石板房和草房全部改建成青瓦房,并实行了人畜分居。但随后村民的住房条件一直没有大的改善。村里人口不多且居住分散,4个村民小组中七八户以上的聚居点有14个。今年初,村里已在靠近村路、社道的地方选好址,为151户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集中居住将给水、电、网、路等基础设施的统规统建和村民就医、就学、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村里的阿利果则聚居点有20户90人,其中11户贫困户可以享受“异地搬迁”政策,国家人均补助6万元,每人只需交3000元,每户最多只出1万元,即可入住一套人均面积不超过20平米、户均不超过100平米的新居。其余9户按“彝家新寨”标准,每家补助4万元。


  村里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安全住房和通社、通乡路。全村共设置了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151户贫困户和204户非贫困户,争取年底让村民住进新居。另外,村里还将修建一条6.5~7米宽的4级村社道,方便村民出行。按照规划,三河村的9个安置点在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满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需求的同时,还将成为乡村民俗旅游基地,为村民脱贫致富开辟新路子。


  凉山州把住房安全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工程,建房不停、修路不止,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三年来,全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3 万户11.91万人、藏区新居4137户2.07万人、彝家新寨622个4.19万户、安宁河谷新村923个8.8万户,其中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11725户50097人、彝家新寨222个村15476户、藏区新居1675户。


  实施“交通大会战”,全州建成国省干线1611.9公里,实现西昌到各县主干线公路畅通;新增148个乡通油路,1987个行政村通硬化路,公路总里程达2.7万公里,其中2017年新建国省干线4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5032公里。


  三年来,累计解决86.1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州3747个行政村通光纤率73.45%、通宽带率77.75%。其中,2017年解决29.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4140户贫困户用电达标、500个退出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过上好日子


  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是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有332户13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72人,2016年底全村脱贫摘帽。村主任杨玉勇曾是村里走出去的成功商人,为帮助村民改变贫困面貌,2016年他投资3000多万元,利用当地高原湖泊的优质水资源成立矿泉水公司,并为村里提供了13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占公司10%股份,改变了村集体长期空壳化的状况。


  2016年,村里成立安帮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安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蒜种植合作社采取“农民专合组织+农户”的模式,纳入10户贫困建卡户、69户村民入社,惠及村民300人。2016年合作社卖出大蒜4130斤,收入27360元。2017年1月,养殖合作社销售肉羊70只,收入14万余元,入股的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分红947元。2018年,合作社通过省安监局以购代捐的模式收入将达22万

元。


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二组老党员米色子达在自己家中_副本.jpg

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二组老党员米色子达的家


  2017年,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引入了三阳公司、太极药业和四川家之品三家企业,作为带动全村、全乡乃至周边乡镇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三阳公司在村里建立500亩小尾寒羊养殖基地,并与160名村民签订招工协议。公司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青饲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太极公司计划在村里建立10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目前已经建成600亩。五道箐乡党委书记李天云介绍,三家公司正式运营后,将给全乡乃至周边乡镇提供近千人的务工机会,并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2015年,沙合莫村实现整体脱贫,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撤销档案,其余25户通过“回头看”每户扶持4000元用于家庭养殖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下一步,村里将依托螺髻山4A级风景区的优势,发展民俗旅游和高原生态农业,进一步夯实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基础。


  在昭觉县尼地乡洼里洛村七里坝社(组)记者看到,一片具有浓郁彝族风格的新居已接近建成。洼里洛村位于著名的高山湿地古克德风景区内,平均海拔3200米,全村有246户,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49户已经脱贫,计划2019年整体脱贫摘帽。


  乡党委书记马海有尔介绍,这里环境保护良好,山中可见野鸡、狐狸、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2017年,凉山州火把节在这里举行,当天来了6万多游客。今年8月的火把节期间,国际环川自行车赛将有30公里赛道经过这里。


  近年来,尼地乡依托景区打造农旅结合的旅游项目,引入餐饮、家庭旅馆、民族手工艺制作、赛马、火把节、汽车自驾游等项目,建设两个旅游示范村,并申报国家级高山湿地公园。


  在山顶的湿地,记者见到了从成都来的游客张志平。他去年来这里没看到索玛花开,今年再次来完成心愿。摄影爱好者、西昌来的彝族退休老人曲木子撒背着相机沿着条木搭建的栈道走入万花丛中,朦朦细雨没能减弱他赏花的热情。自驾游的车辆排满山路,景区里到处可见高举手机自拍的游客。马海有尔说,进入景区的车辆要交10元卫生费,去年人最多的一天,卫生费收了4000多元。


  在景区入口处,记者采访了一家名为“昭觉郑鑫烧烤”的临时餐饮点。这家小店是去年5月由洼里洛村的两家村民合伙开起来的。店主人之一、47岁的彝族人郑车久告诉记者,今天已经订出4桌,每桌8~10人,最多可接待100人吃饭。来这里吃饭的游客都在附近的村里买猪买羊,拿到这里加工,小店只收加工费:羊每只200元,猪每只150元,吃不完打包带走。


  小店的另一位合作者、彝族妇女阿说日牛告诉记者,淡季时小店每月能挣一两千元,“五一”“十一”、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期间生意更好,每月可挣五六千元以上。阿说日牛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6口人。“索玛花开时,好多人来看花。靠开这个餐馆,应该可以脱贫。”阿说日牛告诉记者,村里房子建好后,他们就回到村子里开农家乐。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也是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贫困村。村第一书记马天告诉记者,总书记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在去往农户家的路上,马天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四好”创建等基本情况。在农户家里,总书记走进厨房看老百姓吃的东西。在卫生间里看见水冲式厕所,总书记说这个很好,和城里面一样了!在客厅里看见了取暖炉,总书记也拿手试了一下温度。


  马天介绍,近年来,村里重点发展种养业,用优良品种替换过去的老品种。养殖合作社引进西门塔尔牛替换过去的老黄牛,实现收入翻倍。目前,全村74户贫困户每家都养了一头牛、一只母猪和几十只鸭。家里没有能力饲养的可以请合作社代养,年底参与分红。种植业方面引入“青薯9号”马铃薯新品种,每亩收入比以前增加1000多元。去年,村干部试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取得成功,今年准备在村里推广。村里还请专家对村民进行理发、宾馆服务、厨师、电焊等技术培训,提升村民外出务工的能力。目前,村里有150多人外出务工。


  总书记来村里看望大家,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对脱贫更有信心了,全村计划今年底脱贫摘帽。目前,全村已实现了“村七有”——硬化路、文化室、卫生室、幼儿园、网络、集体经济、民俗文化园坝和“户四有”——安全住房、生活用水、安全用电、广播电视,人均收入4000多元,超过了今年全省3600元的标准。


  近年来,凉山州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核桃为主的“1+X”生态林业、“果薯蔬草药”农牧业、乡村旅游、电商、劳务等产业,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明显增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


  2017年,全州实现劳务转移输出127.78万人,劳务总收入207.49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输出6.24万人,劳务收入7.3亿元。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洁、保绿,孤老、留守儿童看护、道路维护、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9266个,落实每人每年3600元的岗位补贴。全州有集体经济的村增长到2848个,实现集体总收入4129万元。全州有农村合作社6617个、家庭农场6607个。136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录。累计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7个、乡村服务站点665个,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3.2万户,农村电商带动贫困户4500户。


  全面落实“十免四补”扶持政策,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全州五保户、特殊困难儿童、贫困残疾人等实现“应保尽保”,切实做到“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


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幼儿园小朋友跳“小苹果”舞蹈_副本.jpg

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幼儿园的小朋友


养成好习惯


  我们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幼儿园时,正赶上孩子们在跳欢快的“小苹果”舞蹈。跳舞,孩子们有礼貌地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打招呼。幼儿园2015年开办,有120多个3至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不仅学习汉语,还学习舞蹈、绘画和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2017年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的杨兵老师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彝族孩子只有上小学一年级时才能接触到普通话,老师们上课时喊哑了嗓子学生也听不懂。有了“一村一幼”之后,从3岁起就可以学普通话,到一年级上学时,老师和学生都非常轻松了。


  乡党委书记李天云说,村里“两不愁”“三保障”都已实现,“四好”创建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也全部完成,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需要从娃娃抓起,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太阳眯眯笑,彝家娃娃俏。衣裤穿整齐,头发梳理好。手脸洗干净,刷牙不忘掉。讲卫生,健康开心笑!”在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幸福新村幼儿园,记者听到了孩子们唱的“讲卫生歌”。歌词是书上的,曲调是幼儿园老师们编的。乡长阿牛拉模说:“‘一村一幼’为偏远山村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均等的未来。”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搞“四好家庭”创建,从教村民洗脸、刷牙、洗澡、洗衣服被子开始。


  凉山州把发展教育作为治本之策,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13万,2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得到教育资助,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累计开办“一村一幼”3096个、招收幼儿12.54万名。创新推行“支部+协会+家族”“十户联保”禁毒模式,全面实施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16个国家艾滋病防治指标完成率达91%。引导群众“三建四改五洗”——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一场从生活细节贯穿到灵魂深处的伟大革命正在广大乡村和人们的生活中展开。


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_副本.jpg

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


形成好风气


  “五月的索玛花开,党的关怀到小山。办夜校、谋发展,牵手走进小康路。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发展,怀着希望,点燃梦想,迎接美好的明天。喔……哈依呀吙,小山夜校,默默的十二海,为我们歌唱;千年的冰川,为我们欢呼。连绵起伏的群山,见证我们的成长。”


  这首《农民夜校之歌》,由小山村县级联系帮扶领导、喜德县副县长孟静作词,吉布尼合作曲。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是“农民夜校”的发源地。2016年7月,小山村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时任省委书记王东明来村里考察后看到了这一办学模式的巨大示范意义,将夜校改名为“小山村农民夜校”,并把这个做法推广到全省。


  今年5月初,记者来到小山村农民夜校。在学校教室的黑板上,有一幅粉笔画的毛泽东主席画像。这是不久前在农民夜校上课时,先天聋哑的彝族青年皮特伍呷的作品。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皮特伍呷在夜校里学习写字、画画和农业技术。他每天从山上跑到山下,再从山下跑上来,希望有一天能参加残疾人的体育比赛。


  农民夜校的宣传页上印制了2017年的48种课程,村民们可以根据需要提出要求,请老师授课。讲课老师由第一书记、住村干部、农机员、村里的技术能手、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担任,讲授国家的政策法规、移风易俗、实用农业技术、防毒防艾等内容。时间不拘白天夜晚,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农家的火塘边。


  在夜校,村支部书记巴久尔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村民讲述移风易俗的道理。2014年,巴久尔铁家的老人去世。当地人流行厚葬,杀牛宰猪,吃“陀陀肉”。他带头移风易俗,把吃“陀陀肉”改成吃回锅肉。一般人家办丧事要花10多万元,他家子女4人总共才花费3万多元,平均每人只花8千多元,大大节省了开支。刚开始村里人笑他小气,后来见他节省很多,丧事办得也不错,纷纷效仿。由此,村里的习俗也开始改变,由“薄养厚葬”变成“厚养薄葬”。截止目前,小山村农民夜校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村民1500余人次,40余人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普格县强化农民夜校“百宝箱、连心桥、加油站、助推器”四大功效,至2017年底,全县已开办170所。


  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告诉记者,他来村里后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农民夜校改变村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宣传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宣传有病就医、破除迷信,宣传女童上学,反对男尊女卑。


  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介说,村农民夜校每周讲一次课,主要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来凉山讲话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宣讲“禁毒20条”。为提高讲课效果,乡工作队、村两委还借鉴彝族传统“走亲戚”的方式,深入农户家中,在火塘边和村民拉家常,把党的扶贫政策、十九大精神等讲给村民听。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扶,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新风正气,激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全面开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建省级“四好村”157个、州级“四好村”1257个,评选星级“四好”文明家庭48.8万户。开办农民夜校3745所,组织群众学普通话、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累计集中授课7万多场次、现场教学3万多场次、培训群众245.2万人次。截止2017年底,全州整合资金5900万元,培训2.33万人。


  近几年来,凉山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出了“直过民族”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凉山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州不离县、县不离乡、乡不离村,共选派270多名脱贫攻坚乡镇党委副书记、2072支驻村工作队、100名计划生育和禁毒防艾专干,共计11000多名帮扶干部扎根一线,超常付出。


  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基础。三年来中央、省共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持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192.17亿元。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16.89亿元,惠及528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收益人数超15万人次。


  社会各界支持是关键抓手。扎实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11+11”、州内“6+9”对口帮扶、“五个一”帮扶、“万企帮万村”等工作,全州社会扶贫呈现出投入力度大、扶贫方式新、保障工作实三大亮点。


  激发内生动力是现实基础。用移风易俗促“变”,培育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现代文明新风。强化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督查督导是有力举措。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以铁的纪律倒逼工作落实,确保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截至2017年底,凉山州尚有贫困村1118个、贫困人口49.1万、贫困发生率11%。难怪,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说:“不脱贫不脱钩,干到2020年!”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