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 · 关注
“一步跨千年”之后 党和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掠影
本刊综合报道 2019-05-06 14:45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


这些民族包括——珞巴、高山、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门巴、乌孜别克、裕固、俄罗斯、保安、德昂、基诺、京、怒、鄂温克、普米、阿昌、塔吉克、布朗、撒拉、毛南、景颇、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仫佬、土等民族,总人口约189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390个行政村,所辖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约1万个。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部分人口较少民族曾经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和相对与世隔绝状态,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有些甚至是上世纪50年代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带给他们亘古未有的“一步跨千年”,那么改革开放则推动这些民族进入发展繁荣的更高层次和新境界,实现了新的伟大飞跃。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得益于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人口较少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过上了美好生活,拥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近六年,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得到实惠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无疑,这是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


(一)


“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特别关注、特别关心、特别关怀。


2014年3月4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要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牧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等政策举措。


2014年9月,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政策深受各民族群众欢迎,要认真总结完善并在“十三五”期间出台更加管用的规划和措施。


2015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总书记亲切会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去年元旦前夕,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总书记,汇报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情况,报告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总书记接到信后立即给他们回信:“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回信一年多了,高黎贡山隧道建设得怎样?独龙族干部群众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对干部群众尤其是独龙族乡亲们的惦念,总书记在这次云南之行中特地把当初写信的五位干部群众和两位独龙族妇女接到昆明来见面。在座谈中,总书记对大家说,独龙族虽然只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各民族人民一起努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他接着表示:“你们生活在边境地区、高山地带,又是贫困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生活在原始状态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迈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新世纪以来,我们又有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会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帮助独龙族。”


总书记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2015年11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仍处于深度贫困的偏远边境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应该有更特殊的措施予以扶持。”


2016年5月24日,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有5300多人。在八岔村,总书记对大家说,我是第一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来,感到很亲切。《乌苏里船歌》唱的“船儿满江鱼满舱”的美好画面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族、赫哲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牵挂和关爱,极大地激励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进步。人口较少民族同胞对人民领袖习近平真诚拥护、由衷爱戴,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格外坚定。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人口较少民族正迎来发展更加协调、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的好日子。


(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口较少民族。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等就逐渐被政府接下山定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民族工作相应地把重点转移到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上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代表了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随着民族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民族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等一系列新论断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实践,初步改变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从实际出发,采取“一族一策”“一村一策”“一山一策”等诸多举措,奏响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大发展的序曲。尤其是国家民委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在云南“两山”(基诺山、布朗山)开展扶贫综合开发试点工作,整体解决了基诺族和布朗族群众的温饱问题,为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致富积累了宝贵经验。


世纪之交,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的重要课题,一些学者纷纷赴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开展“田野”作业,产生了不少学术成果。1999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对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人口较少民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小民族,大政策,大思路,大发展”的主张,并向国家民委建议“把人口较少民族纳入国家计划予以特殊扶助”。


2000年,在国家民委主持下,由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地方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完成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现状的实地调研。这是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大调查后,民族研究领域的又一成果,对中央有关部门了解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状况并制定相关政策,起到了参考作用。


2001年初,国家民委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议把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意见》,认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贫困问题仍然突出,要在西部大开发中适当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予以重点扶持。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原则同意国家民委的意见,并就基本实现乡村通简易公路、村村通电和广播电视,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解决基本的人口素质教育和医疗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此举,标志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正式提上国家议事日程,进入政策酝酿、局部实施的阶段。“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也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


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高校和大中专招生,要“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


2004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在审阅国家民委《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的情况汇报》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200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会议认为,制定规划,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很有必要。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实施该《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人口较少民族专题工作会议。期间,国家民委组织22个人口较少民族代表在北京与中央媒体进行了交流,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中国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随即,由中央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的国家层面扶持工作全面铺开。


2005年,“人口较少民族”概念首次在国家法规即《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使用。


2011年6月,同样由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编制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新一轮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进入全面深入实施阶段。由此开始,人口较少民族被明确为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要求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及所辖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至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乡、自治县、自治州。集中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脱贫,推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率先奔小康,分批分步实现全面小康。《规划》还分别从提升发展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就此,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指出,《“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理念新、定位准、站位高、内容实,是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重要论述的重要体现,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从2001年《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到2004年我国在首次全球扶贫大会关于“加快22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力争先于其他同类地区实现减贫目标”的庄严承诺;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到《“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断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发达地区、中央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人口较少民族的对口帮扶举措越来越给力。仅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8亿元,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基础设施等4个领域项目建设。从2007年至今,国家民委召开的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专题工作会议就有七八次。


正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下,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近5年脱贫7万多人。


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1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亿元,是1958年的702倍;鄂温克族自治旗201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5亿元,是1978年的291倍。


在云南,2005年以来制定并实施了两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5年发展规划,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整族帮扶,并于2016年出台《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聚焦9个直过民族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5家企业集团到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资金32.5亿元,带动11万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12月,云南省还明确将逐步在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实行14年免费教育。在未来几年里,这些地区的学生将逐步享受到从学前到高中全部免费接受教育的待遇。


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再出发。同心筑梦、奋发有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人口较少民族一定能够创造更大发展奇迹、共享更多繁荣硕果。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

 

 

出版号:CN11—4606/C 京ICP备15020131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63号   监督举报电话:010-58130834  举报邮箱:zgmz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