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1950年,西双版纳全境解放,基诺族从原始社会末期—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百废待兴,政府把基诺族的教育放在了首位。1956年3月,基诺洛克公社曼雅(今巴雅)生产队办起了第一所小学。从此基诺族孩子有史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接受汉语教学教育。后来,学校逐步扩展到6个生产大队和部分较大的生产队。1970年以后,一批批基诺族毕业生走出思茅师范和西双版纳州师范学校大门,充实到了基诺山寨各学校中去,基诺族有了自己的教师专业队伍。上世纪80年代初,基诺洛克公社46个生产队建立农村小学,覆盖了所有的村寨,并且建立了基诺族中学。就这样,基诺山走出了许多高小、高中毕业生,慢慢又有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到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统计全州各民族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时,基诺族位居全州各民族的前列。
基诺族自古以来就有民间口头文学,如“巴什”“阿嫫腰北”“远山深处的鼓声”“七歌文化”“特懋扭”“抢鼓”“祭鼓”“织布能手白腊薇”“结婚歌”等,但改革开放前见不到基诺族书面文学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身在部队的基诺族青年张志华下定决心,争取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并力争早日加入州级作家协会,填补基诺族没有本民族作家的历史空白。如今,张志华已经成长为军旅作家、诗人,是基诺族书面文学的领军人物。2010年,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学会成立,张志华出任副会长,创刊《太阳鼓》杂志并担任主编。在各级作协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张志华的积极推荐下,32名部队和地方作者加入了西双版纳州作协,其中基诺族18人。在此基础上,基诺族作者相继加入各级作协。
对于人口较少的基诺族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改革开放前,基诺山4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条从乡政府通到村寨的民用公路,当时唯一的公路是213国道。这是1955年国家援老抗美时期修建的公路,时称小腊国防公路,途经基诺族村寨,成为了当时基诺族通向外界的唯一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后,基诺洛克公社开始修建公路。到1988年,全公社46个自然村先后修通了公路。但由于基诺山区夏季雨水多、泥石流不断,经常造成公路崩塌、桥梁损毁。近几年来,基诺山的公路建设加快了步伐。2016年,乡道全部铺成了3.5米宽的柏油路,全乡46个自然村257公里村道中的174.5公里已经铺通了柏油路。
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村民小病不出远门,就可以在附近的医疗诊所就医,农村医保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新农合”医保补助力度。
砂仁药材经济的崛起,推动了基诺山乡的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2元一斤的砂仁干果,维持着基诺族群众的生活所需。到90年代,砂仁干果价格攀升到一公斤七八十元,2000年后价格更是涨到了每公斤两三百元。砂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基诺族的面貌。
史书记载,攸乐人、本人(今基诺族)的祖先植茶,清朝是攸乐茶山茶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在云南车里县(今景洪市)攸乐山茨通山寨(今基诺族乡老司土村)设置“攸乐同知”。为了不让攸乐山36个山寨的茶山流失贡茶,官府派官吏及马步兵500员驻守,并建造了攸乐城,可见当时攸乐山贡茶之珍贵。
如今,基诺族继承了祖先种植茶叶的传统,建起了多个茶厂和茶叶初制所,各村寨大部分农户也都有了自己的茶叶加工房。散茶、七子饼、砖茶、坨茶、银宝茶等十几种攸乐茶畅销全国乃至世界,在促进基诺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掀开了攸乐茶山历史的新篇章。
除了茶产业,基诺族还因地制宜,种植水稻、旱谷、苞谷、无筋豆、砂仁、橡胶、水果,养小耳朵猪等,并发展起了织布、刺绣等手工业。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基诺山乡改造农村危房1000多户,很多人家建起了基诺族干栏式风格的二层楼房或现代的别墅庭院,电视早已普及到每个家庭,有的家里还有两台电视。成年人和部分老人也用上了手机,家家户户有摩托车,有的家庭有两三辆。皮卡、面包车以及各种轿车、越野车也逐步走进基诺族家庭。村村寨寨通水通电。基诺族与全国人民一道,正用文明进步抒写新的华章。
(责编 江凌)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