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穿越 跨越 超越—— 一本杂志的人口较少民族40年
发布日期:2019-05-06

40年改革开放史,首先是一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国人生存状况的历史,还是一部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对于地处边疆和边远地区、相对封闭落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而言,改革开放尤其彰显革命性意义,是真真切切的“伟大的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自此,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改变无不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源于改革开放的推动,随之而来,持续至今,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人口较少民族的无数个“第一次”。那些个人的“小确幸”,便是民族的大跨越;每个民族的一小步,就是这个国家的一大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40年飞速发展、彻底改善生存环境的写照,更是人口较少民族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永远奋斗再创辉煌的象征。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的《中国民族》杂志(原名《民族团结》,创刊于1957年,2001年更为现名),一直忠实地履行使命担当,与时代同行,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油鼓劲、增砖添瓦。


有多高远宽广的视野,就有多壮阔无垠的道路。


回望40年,这本杂志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的记录已然焕发出“时光的魔力”;迈向未来,这本杂志仍将相伴人口较少民族守正创新、驰而不息。


 “1978”叙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979年的春天,是个早春,更是个暖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到半年,停刊13年的《民族团结》杂志终于复刊。


前辈同仁对杂志在新时期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简短的复刊词开宗明义:“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武装各族人民的头脑,普遍深入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的伟大团结。”“要宣传和动员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并在国家大力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速发展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复刊之际,全国上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依然如火如荼,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刚刚恢复的国家民委,旗帜鲜明地对这场大讨论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民族团结》也理所当然地投身其中,相继刊发一系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文章,并着力加大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再教育的宣传,推动了民族工作及民族地区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复刊第一期《民族团结》,重点报道了当年五月在天津召开的国家民委第一次委员(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团结各民族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会议认为,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民族工作相应地把重点转移到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上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民族工作重点的转移,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而奋斗,代表了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这样,民族工作才算抓住了根本,走上了正道。


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强调:“民族工作的重点应该迅速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 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则概括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现代化非常需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非常需要现代化。”他指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经过汉族的帮助,一些少数民族从原始公社残余、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超越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飞跃。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它只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提供了巨大的可能。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就必须在今后再来一个大的飞跃,即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少数民族非常需要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化。


复刊之后的《民族团结》,带给读者欣喜连连。


在这个春天,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统战部《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帽子的请示报告》;全国统战系统干部大会在北京召开,乌兰夫代表中央宣布为李维汉和因其而受到牵连的人员平反,恢复名誉;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酝酿重建和巩固边防、加速边疆地区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计。同年7月,中央批转乌兰夫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作为“文革”结束后首个重申党的民族政策的文件,在这个报告的推动下,一度陷于瘫痪状态的民族工作重新回到了健康运转的轨道上来。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这就彻底否定了所谓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使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边疆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倍受鼓舞,纷纷奔走相告:党和毛主席关于民族工作的好政策,又回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机焕发的《民族团结》,对人口较少民族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火热现实非常关注。复刊便开设 “新长征中的兄弟民族” 专栏,当年就报道了独龙、赫哲、锡伯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最新发展情况。


于是,从复刊到80年代初,在《民族团结》那些已经泛黄的往期杂志上,我们看到民族地区沉睡的山川大地被唤醒,看到新时期人口较少民族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刚刚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基诺族,“又迈开跨越历史的大步向前猛进了”。当年,基诺洛克公社“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农林副业的规划”,开始较大规模种植茶树、砂仁等经济作物。“不久的将来,机械将代替人力和畜力,在基诺洛克的土地上奔驰……”;


在赫哲族聚居的黑龙江省同江县八岔公社,1979年上半年捕鱼20万斤,超过去年全年的产量。座钟、手表已成为当地赫哲人的日常用品,再不需要用“大马哈鱼头”来纪年了;


1979年国庆节,中断13年的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在民族文化宫隆重举办,朝气蓬勃的民族工作新气象让参观者深受感染。尤其独龙、基诺、赫哲等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受到广泛关注。在黑龙江馆,赫哲族讲解员自豪地介绍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变化:改变了千百年“只捕不养”的传统生产方式,用上了汽船和拖拉机,住进了赫哲新村;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结束了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停办多年的锡伯族赛歌会也得到恢复;


积石山下的保安族老农马尕西木,重拾多年未用的传统手工艺,利用农闲时间制作保安腰刀,当年收入达1000多元;


祁连山中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88个生产队都建起居民点,裕固族牧民学会了烹饪技术;


在美丽的北部湾京族三岛,京族同胞一边持枪保卫祖国海防线,一边扶犁务农、撒网捕鱼,不到两年,就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一次性拨款40万元给鄂伦春自治旗,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1978年从老家初中考入德宏州民族中学之前,阎敬华从未学过英语。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北大建校82年来的第一个阿昌族学生;


首届全国民族理论科学讨论会于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国民族理论研究进入了新时期。年龄最小的参会代表,是时年24岁的鄂云龙(现为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这个黑龙江大学77级的达斡尔族大学生,一年前与同学自发成立了民族理论研究兴趣小组;


在“怎样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专栏,老民族工作者王连芳提出,“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经济上实现翻两番,云南民族地区是完全可能的”,但不能忽视“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最根本的差距”。这些民族要发展商品经济,“那是非从头学起不可”,并且“必将触及这些民族的经济结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是民族内部的一场革命”;


在“民族学之窗”专栏,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费孝通谈“为什么要开展民族学研究”。他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中,必然有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地解决这些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必然会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为世界上各族人民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出现于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决定自1984年10月1日起实施——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如今,全国120个自治县(旗)中,有16个自治县(旗)的自治民族为人口较少民族或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


……


“这里将不再是一条寂静的峡谷”,诚如杂志社老记者岫森参加广播电视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的《边疆万里行》宣传活动,赴怒江大峡谷采访后所写文章的这个标题,边疆民族地区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是那么令人兴奋和欣喜,并且回味无穷。


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伊始,人口较少民族莫不激动振奋、憧憬不已,迈开脚步、敞开胸怀。《民族团结》刊发的独龙族、鄂温克族民间歌手创作的两首新民歌,便是这种情绪的写照。


“五色缤纷的云彩哟,你是蓝天的图画;绚丽多姿的百花哟,你是大地的图画;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哟,你是独龙人心上的图画。飘浮蓝天的云彩,是太阳把她铺就;怒放大地的鲜花,是春天把她催开;独龙人心上的图画,是党中央给我们绘成。”


“进军号角那耶,响彻万里云天。宏伟目标那耶喜那耶,向着我们召唤。鄂温克人壮志凌云,一定建成现代化强国那耶,幸福的乐园。”


深情的歌,唱出了各族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满怀期盼和坚定信心。而《民族团结》的这些“1978”叙事,则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人口较少民族迈进新时期,勇敢投身改革开放大潮的珍贵历史场景。


那些时间节点上的聚焦 


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总有一些寻常却又特殊的年份,催人奋进,给人启迪,成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重要时间节点,连接起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让我们重回1988年、1998年、2008年,看看这本杂志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聚焦。


1988年——


对于民族工作来说,这一年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春暖花开时节国务院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此类主题的第一次盛会,这次被表彰的先进个人共有601名。查阅当年第六期杂志刊登的获奖名单,我们看到其中有人口较少民族先进个人22名,包括近20个民族。而这次会议传达出的讯息,更加鼓舞人心,更加意味深长:在这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民族团结也好,各民族共同繁荣也好,都不能离开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潮流和社会环境。整个国家不改革开放,没有出路;各个民族不改革开放,同样没有出路。必须把改革开放这个总方针总政策,进一步贯彻到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


西北边陲和西南边陲,以其丰富资源和优越位置,必将成为中外陆上经济交流的新中心。展望21世纪,南、北丝绸之路会大放异彩。这也意味着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将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在世居山林、牧场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姐妹中,涌现出了一批投身商品经济的女能人;


西双版纳州把基诺山列为热带山区综合开发试验区,组织科学技术力量上山,着重发展砂仁、茶叶、橡胶、热带水果等。短短几年,基诺族就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怒族农民迪付加先是自己开了个小食店,尝到甜头后带领全家离土经营百货铺、饮食店、旅舍。不出两年,全家人穿上料子衣服、戴上手表,还置办了收录机、电视机、大小衣柜和照相机;


终于有鄂伦春族人放下猎枪之后,在白桦树皮上书写商品经济的崭新历史……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鹤立鸡群的“繁星”商店立在了黑龙江同江县街津口当街,成为本地赫哲族确立商品经济意识的里程碑式地标;


一个民族可以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跨越商品经济阶段而成为文明的现代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民族地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与旧思想,新办法与旧办法,新体制与旧体制都产生了冲突和碰撞。不深化改革开放,民族就没有出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进一步强调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


从杂志刊发的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的这些文稿,可以看到,无论本刊记者的现场采访,还是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无论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辛探索,还是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无不鲜活可读,来自高层权威的言论则指导性很强。这也正是当年杂志在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战线颇具影响力的原因。


1998年——


第一期杂志的新年献词写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华民族在飞跃。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元旦前夕,福建厦门市有关领导正式委托本刊牵线搭桥,帮助物色赫哲族、基诺族高层次人才落户厦门。如果能吸引到这两个民族的人才,厦门就将56个民族成分齐全;


京族三岛的京族,一跃成为广西最富的少数民族。在巫头新村,大都是三层楼房,还有一栋四层的最豪华。它有车库、多功能厅、棋牌室,有卧室、客厅、餐厅等。这栋楼房的主人,靠做边贸生意发家致富。村里拥有进口小轿车和“大哥大”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建旗40年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坚持多种经营、发展工业生产取得可喜成果,不仅财政自给,还有余力搞建设,与许多边疆民族地区县旗拮据的财政状况截然不同;


《1978-1998:我们和祖国一起走过——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大型专题报道的开篇寄语写道:2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1978-1998年,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于55个少数民族来说,却是如此的不平凡。这20年,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比如,65岁的柯尔克孜族民间说唱艺人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又能吟唱史诗《玛纳斯》了;云南31个边疆县在昆明兴办的边疆民族贸易联合客栈开业了;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森林里的歌声》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七岔犄角的公鹿》等作品连续三次斩获全国短篇小说奖;赫哲族的第一部电视剧《赫哲人的婚礼》正式播出;青海民族学院青年教师马明良被国家教委派往科威特大学深造,成为撒拉族第一位留学生;塔什库尔干水电站竣工,塔吉克族用上了电;鄂伦春自治旗在全境禁猎;青年学者钟进文出版本民族的第一部文化专著《裕固族文化研究》;


……


世纪之交,风云激荡。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惊涛拍岸,激流勇进的人口较少民族当然是《民族团结》关注的重点。


2008年——


《中国民族》从上半年推出《温故1978》系列,对改革开放中的少数民族进行回望,有细节有情感,不乏精品力作。例如,《广西的“开一代”:改革者们之集体记忆》《一篇正本清源的民族理论文章发表前后——关于<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回忆》,等等。


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报道的重头,当属这年第11期《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 少数民族变迁录》专题,解读83个有关少数民族的时代特色鲜明的关键词,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照30年的变迁;同时,梳理了30年之年度大事纪略,按照年份逐一记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


83个关键词的不少内容都涉及到人口较少民族,其中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一词的解读,是对那几年杂志相关专栏(持续一年的《人口较少民族推介》)、专题(如2005年第9期《举全国之力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等诸多报道的盘点和凝练。


进入新世纪,秉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姿态的《中国民族》,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报道更加开拓创新,更加注重实效,已经形成一定的声势。这些报道,不仅仅广泛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嬗变,以深度呈现人口较少民族“伟大的变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中国民族》打造的两个独家报道格外引人注目——


其一,2004—2006年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兴边富民行动 走读边境中国》。本刊记者历时近3年,自驾车逐一走访全国135个边境县,采写了有关人口较少民族的大量报道;


其二,2012—2015年连续推出三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手册》,重点对人口较少民族题材电影进行了系统推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启动后,本刊更是持续报道了这项文化工程的成果和进展。


2018年——


风雨兼程四十载,翻天覆地气象新。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如何用心、用情、用功地通过融媒体抒写伟大的新时代?如何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个宏大主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进而达到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宣传效果?为此,《中国民族》作出了许多尝试和创新。


多民族家庭的改革开放故事,《中国民族》讲给你听:


国是家的国,家是国的家。一滴水能够映射太阳的光辉,小小家庭能够展现国家和时代之风貌。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成分构成的多民族家庭,无疑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见证——从家出发,于家长里短中感知社会的进步,洞悉时代的变迁。今年第10期推出了《走进多民族家庭·感恩改革开放 热爱伟大祖国》特刊,所报道的22个多民族家庭,民族成分都在三个以上,来自10多个省(市、区),总体涵盖近50个民族,其中包括20多个人口较少民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改革开放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个体家庭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牢固而长久。就这样,我们身边的这些多民族家庭,已然成为各民族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呈现。


感恩改革开放,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多民族家庭才得以过上幸福美好、更有尊严的好日子;热爱伟大祖国,只有在祖国的怀抱里,人口较少民族才能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口较少民族的改革开放故事,《中国民族》讲给你听:


为了讲好人口较少民族改革开放40年的精彩故事,书写“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的动人华章,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旋律更强劲,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正能量更强大,进一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本刊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邀请28位人口较少民族作者撰文,推出《走进人口较少民族——致敬改革开放  拥抱伟大变革》特刊。这是践行者、受益者、见证者书写的心声,这是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书写的豪情。


致敬改革开放,吃水不忘挖井人,人口较少民族对改革开放有着深深的感激和永远的敬意;拥抱伟大变革,改革开放再出发,人口较少民族释放出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磅礴之力,创造了足以印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更大的发展奇迹,昭示着中华民族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强大生命力。


穿越时空,跨越险阻,超越自我。


欣逢盛世与有荣焉。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迈进新时代,无论《民族团结》还是《中国民族》,复刊至今39年,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与各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留下了人口较少民族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赶上时代”“勇立潮头”,把过去“想都不敢想”“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变为眼前现实的“全记录”,俨然一部人口较少民族“改革开放史”。所有这些,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口较少民族改革开放40年的非凡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迪,那就是无论人口多少,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我们一起走过!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依然凝心聚力、昂首阔步地一起走下去!


(责编  刘娴   刘雅)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