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党立足时代背景、把握时代特征、着眼时代要求,关于民族工作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确立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3月的北京,吉林省民委主任朴松烈、上海市民宗局局长花蓓、山东省民宗委主任马传凯等三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们作为民族工作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分别就吉林省、上海市、山东省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方面内容谈了认识和体会,介绍了相关举措和经验。
朴松烈表示,吉林对全省民族工作中一切政策的制定落实、一切举措的推进,都以是否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前提、为出发点、为衡量标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民族工作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时代内涵。
朴松烈 牛锐/摄
吉林省民委立足多民族边疆的省情,更加突出政治引领,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党爱国相结合、与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相结合,深入实施“同心筑堡垒”“民族团结·富民固边”“红七月·新边疆”等系列主题活动,每年参与群众达200多万人次。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着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层层推荐和网络投票评选出10个最美典型,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并推动活动向各地和基层延伸,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社区探索设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少数民族服务站,创新开展“民族团结邻居节”“好邻居天天见”“各个民族一家亲”等特色活动。深入推进和谐乡村(社区)创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重彼此文化、互相学习语言。举办有17个民族、1100余人参演的第二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续进行9个主场和3场惠民演出,促进各民族情感融洽和文化认同。在各族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互交感情、互学文化、互帮关爱、互传技术、互建和谐、互谋发展为内容的“六互”活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扎根于青少年心中。
花蓓告诉记者,上海市坚定不移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具体而言,一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优化完善创建指标体系;坚持以社区为重点,推动创建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坚持创建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充实创建内容。二是深化扩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针对上海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特点,加强社会宣传面,创建工作从“六进”扩展到“八进”,推动创建工作进园区、进楼宇,实现广覆盖。三是充分发挥本市9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作用,以点带面,让广大市民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四是始终紧扣民生改善的目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切实做好上海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供应。注重发挥上海民族宗教界的资源优势与光荣传统,认真做好对口支援的资金筹措及项目安排。
花蓓
马传凯介绍说,山东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特点,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将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列为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必修课,作为相关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作为国民教育重点课程之一融入教育全过程,做到区别对象、区分层次、有的放矢,进一步铸牢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传凯
同时,山东省民宗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活动的通知》,对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组织开展山东省第18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命名了5家单位为第二批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织完成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申报推荐工作,对2015年命名的66家省级示范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对2017年命名的省级示范单位和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给予工作经费补助;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联合山东省政协民宗委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镇、进社区工作进行督导调研。
(责编 刘娴)
制作: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