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多彩中华 美美与共——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掠影
发布日期:2019-06-17


1.jpg

        习近平主席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中新社  盛佳鹏/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5月15日至22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聚一堂。这是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而开启的一个崭新平台。


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多元包容的亚洲勾画了文明互鉴、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气质,向世界传递文明自信的中国理念。


大会期间,“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等6个平行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及亚洲文明巡游、亚洲文化展演、亚洲文明联展、亚洲影视周、亚洲文化旅游展和亚洲美食节等亚洲文明周活动,110多个亮点纷呈的项目共同“烹制”了一场好听、好吃、好看、好玩的文化盛宴。通过为期一周的大会交流活动,中国与其他参会的亚洲各国开展对话、增进合作,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亚洲各国的交往交流,寻求更为广阔的舞台,共同打造了这场举世瞩目的亚洲盛事。


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华夏大地的生存土壤,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凝聚着中国56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不断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赓续着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6个民族、13亿多中华儿女始终是中华文明乃至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共赴一场“亚洲文化嘉年华”


戏曲节目《盛世梨园》中京剧、婺剧、川剧表演引得全场观众连连叫好,各国青年朋友共唱《说唱脸谱》,体验中华文化;


意大利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著名歌剧《图兰朵》选段,诠释东方传说及中国民歌《茉莉花》的独特魅力;


中日韩三国表演者合奏《鼓舞飞扬 百舸竞渡》,以鼓乐语言表达跨国界、跨时空的文明之声;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光耀亚洲》等节目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演员载歌载舞,真情流露;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当晚,以“青春嘉年华 共圆亚洲梦”为主题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惊艳国家体育场“鸟巢”。近两个小时的表演,各国表演艺术家和演员们联合奉献了一场特色浓郁、风格独特的歌舞“嘉年华”,成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生动写照。


2.jpg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国家会议中心前的“丝路金桥”夜景      来源:汇图网


来自雪域高原、雅江之畔的100名西藏拉孜农牧民群众带来的堆谐舞蹈《飞弦踏春》令现场观众眼前一亮。清爽明快的扎年琴弹奏,欢乐活泼的舞步,展现了我国民族民间歌舞的独特魅力。堆谐是西藏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作为单独的歌舞节目登上“亚洲文化嘉年华”,足见其艺术魅力。


夜晚的“鸟巢”群星璀璨,“嘉年华”的热浪在第二天持续升温——5月16日上午10时,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上,由28支国内外表演团队,1500多名演职人员组成的亚洲文明巡游团徐徐登场,掌声、欢呼声和音乐声相互交织。1公里长的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宛如一片亚洲文明亲密共融的欢乐海洋,刮起了一股“最炫亚洲风”。


最先向观众走来的是“中华风采”方阵,演员们舞动道具转换队形,形似跃动的“长龙”。队伍中112名身着56个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款款走来,以舞交流、以舞会友,展现热情好客的中华风采。


引人注目的“神州风韵”方阵则由我国内蒙古、吉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市的巡游队伍组成,向各国嘉宾展示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和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3.jpg

        广西演出团队表演壮族舞蹈


4.jpg

        内蒙古演出团队展示民族歌舞


5.jpg

        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演员跳起彝族舞蹈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们穿上传统的小裤脚服饰,撑着寓意火把节的黄伞走上主舞台。歌舞团艺术总监吉布阿鸽表示:“虽然表演只有2分钟,但是我们有机会与各地、各国的演员交流,让文明对话落了地、开了花。我们这次表演增进了民族团结、增进了亚洲各国的友谊,意义深远。”


宁夏演艺集团的26名舞蹈演员带来了当地的“羊响板”舞蹈。演员们身着回族服饰,手持羊响板,在优美的花儿曲调中,跳起轻快活泼的舞步,展示着少女的天真无邪。“这样的交流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文明是平等的、多彩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平发展,才能使我们美丽的亚细亚更加精彩。”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舞蹈队队长王丽说。


随着《我们新疆好地方》欢快的乐曲响起,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的演员们用充满激情的表演集中展示了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和蒙古等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我们以极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及服饰反映新疆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共融、多元一体、繁荣发展的气象。”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负责人乔思明说。


素有“天籁之音”美誉的侗族大歌也在此次巡游活动中精彩亮相。贵州代表团领队钟声丽介绍,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比之前的演出,这次巡游和观众的互动更强。这次表演的27个演员全都来自贵州省黎平县的各个村寨,姑娘小伙们都很年轻,大部分是90后。”这些年轻人用经典的侗族大歌展现了多彩贵州风貌,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巡游活动中的“中国风”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各国嘉宾。每当看到中国舞蹈,坐在观礼台上的外宾都会拿起手机和照相机录像拍照。这其中就有斯里兰卡传统舞蹈团负责人麦西里帕拉(音)的身影,他赞叹道:“我喜欢他们的舞蹈,这些舞蹈太美妙了,我从来没有见过。”


共献一份匠心凝聚的文明大礼


各美其美、同放异彩。5月13日,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主线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来自49个国家的451件(组)珍贵文物汇聚一堂,共同展示亚洲文明成果、增强亚洲文化自信。


走进展厅,门口处展示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复制品)向人们诉说着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故事,碑上刻着的泰米尔文、波斯文和中文,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百年友谊的见证,也能从中寻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踪迹。


此次亚洲文明展共分为4个部分,“美成在久 日出东方”凸显各国历史文化特色,诠释亚洲文明;“美在通途 行久致远”展示中国汉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和亚洲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物;“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部分,展示了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情况;“美人之美 礼尚往来”部分,展示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与亚洲各国领导人外交活动中受赠的礼品,展现新中国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在参展的中国文物中,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的鎏金银壶格外引人注意。这件造型奇特的金花壶的腹部由三组画面构成:壶的正面刻画了青年帕里斯将金苹果送给爱神阿芙罗狄蒂的场景,左侧讲述了帕里斯在爱神帮助下抢走美女海伦的故事,右侧则描绘了海伦回到丈夫墨涅拉俄斯身边的画面。这个古老的希腊故事跨越千山万水,最后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北周大将军李贤墓的出土文物中,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始于汉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汉代蓝地人首马身纹毛布,色彩丰富,图案生动,上缀人首马身图,下缀高鼻深目的武士像,明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还有伊朗展品中出现的元青花梅瓶、明青花花鸟纹瓷盘,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中外交流极为密切的朝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制作精美、纹饰华丽,不仅吸收了古罗马和波斯帝国的玻璃生产工艺,还融入了早期伊斯兰文化风格,堪称中外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


此次展览的109件中国文物,一同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讲述着最早的“中国”从何而来,尽显古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诉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样作为亚洲文明周的系列活动,“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于5月16日至28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来自14个亚洲国家的30位艺术家的310件(套)匠心之作共同亮相,20位“非遗”大师齐聚现场,向观众表演展示了各自的文化和技艺传承。


在国家图书馆,1300平方米的展厅被分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两部分,展厅中央被布置为独具特色的“亚洲客厅”,并以传统中国文人“书房”和“茶室”的形式,展示着千百年来代代相续的非遗文脉。


“亚洲客厅”中央是一件古朴大方的红木家具,这件孔子顶箱柜内部由榫卯结构固定,外部则由6位木雕大师与木匠们历时3年共同制作完成。参展的中国木雕非遗传承人王天翔感慨良多:“不仅中国传统的非遗艺术品得到展示,土耳其手织地毯上的一些图案在我国传统瓷器上也可以见到,这让我感受到了亚洲文明的共通性。”


在展厅内,中国刺绣与伊朗波斯毛毯,中国铜雕和韩国纸艺……这些凝聚匠心的精品,无不彰显着亚洲文明的兼容并蓄。


“展览搭建起了亚洲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平台。”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展出的非遗作品集中体现了“生活”主题,使技艺传承与当今生活结合起来,让非遗离我们更近,也使我们的生活因为非遗而更加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亚洲的工匠传统,才构筑了亚洲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这些传统也彰显了亚洲文化的内在理念。”范迪安说。


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目前,中国与亚洲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有诸多成功实践,正在展出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就是最佳例证之一。


自2017年3月以来,因阿富汗局势不稳定,文物保护工作不成熟,230多件珍宝开始了它们的“中国展览之旅”,通过在中国各地巡展的方式被保护起来。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这些阿富汗的“国家宝藏”又作为亚洲文明联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各国观众见面了。“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阿富汗珍宝展的支持,阿富汗文物在中国巡展是中阿友谊的象征。”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首席策展人阿依努丁·塞达喀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共创一段亚洲文明佳话


走进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新闻中心,观众的目光就自然被走道两侧的展览图片墙所吸引。在人文荟萃版块,元阳梯田光影斑驳,丽江古城韵味悠悠……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


而在多媒体展示互动区,也能领略七彩云南的风采。在触摸显示屏上轻轻滑动,就可以看到关于丽江古城、哈尼梯田、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澄江化石、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的介绍。截至2018年,我国有53个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云南占据5席。


云南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得益于各族同胞的共同保护和创造。“云南是一个与多国相邻的省份,很多民族跨境而居,在生活习俗方面同根同源,文化的相通和相融,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优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肖依群表示,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同饮一江水”的独特文化背景,云南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作为亚洲地理边缘重要的连接地带,东南亚是沟通东亚与南亚、中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显著的多元文明共存的局面,进而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葛红亮说,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由来已久,而历史证明文明互学互鉴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亘久弥新的重要推动力。


一直以来,广西都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不断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我国“向南开放”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受邀参加此次大会报道的老挝《万象时报》总编辑通罗·杜昂萨瓦表示:“老中铁路是老挝人民的期盼,‘一带一路’建设正帮助老挝从‘陆锁国’迈向‘陆联国’,也将极大推动老中人民互知互学,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


今年9月,广西将承办2019年泛珠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和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届时风情壮乡又将迎来八方宾客。


“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4亿人次,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增进亚洲人民友谊贡献更大力量。”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主旨演讲时特别提出“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5月16日至18日,亚洲文化旅游展作为“亚洲文明周”的主体活动之一,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成为观察中国及亚洲旅游文明的重要平台。其中,中国文化旅游展区重点以我国各省区市为主体,展示现阶段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成果。


展区内,拥有浓郁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内蒙古自然是个亮点。内蒙古展台整体呈圆形,顶端造型白蓝相间,仿佛一顶巨型蒙古包,极具蒙古族风情的造型设计在众多国内外展台中分外抢眼。


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蔚治国介绍,此次内蒙古展台邀请了近30家单位和旅游机构参与,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文化创意产品等应有尽有。“这次展会充分向外界展示‘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的独特魅力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最新发展成果,加强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互鉴,推进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不远处的青海展区同样令人关注。精美绝伦的唐卡、汇集着非遗文化的盘绣、天然立体感的黄河石艺画、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为中外游客奉上了来自三江之源的文旅大餐。“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会让更多人认识青海、走进青海,进一步推动青海对外文化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中华文化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与亚洲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交融发展。”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张海峰表示。


而在亚洲文化旅游序馆内,中医药健康主题、中国传统戏曲戏剧、中国瓷器、中国传统剪纸、莫高窟艺术等也让许多外国参展商产生了浓厚兴趣。


短短三天的展会,让人们看到了亚洲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以亚洲文化旅游展为媒,全国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9.jpg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      中新社   富田/摄


文明之美,美美与共。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延续人类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活力四射的亚洲文明,因灿烂多彩的中华文明更加夺目。而拥有丰厚优秀文化资源的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迎来了与亚洲各国对话合作、交流互鉴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守护的中华文明必将历久弥新,永葆生机。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