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展览可以看到当代民族美术创作,既有传统的题材和风格样式,又涌现出了一批新题材和新主题,例如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进入新时代,在深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推动民族美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民族美术创作、设计人才,是民族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司长 田联刚
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时代创造条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给八位教授回信,表明美术教育已经迎来新时代。希望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新时代召唤。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石亚洲
沙更世作品《温暖各族儿女心》
孙会强作品《宝塔山下的延安民族学院学子》
6月,是毕业的季节。此时走进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风格各异的毕业创作作品展总会引人驻足。今年,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迎来成立60周年的重要时刻。长期以来,美术学院作为民族美术高等教育的“先行军”,不断向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输送美术专业人才,结出了美术教育和民族团结的硕果。
6月13日至20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成立60周年作品展”暨“民族美术高等教育60年成果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巴特尔前往参观。
这场主题为“美美与共”的展览,共汇集全国14所民族高校的百余幅老中青艺术家精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和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既是对我国民族美术高等教育发展的梳理与总结,更是以美术作品为时代画像,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展现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与创造力。
“对美术学院而言,今年的确是一个值得回忆、总结、梳理和纪念的年份。借助展览、研讨会、洽谈会等一系列院庆活动,让我们的60周年更有意义,也是各族美术工作者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礼物。”为办好这次展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芮法彬与同事筹备了近一年时间,他们希望参观者可以透过画作,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时代主题。
参观者在作品《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人民》前拍照观赏
是“油彩”更是“素描”
“各民族代表共同相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共商国是,亲密无间,意气风发。这本身就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聊起自己当年的作品《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人民》,耄耋之年的罗贻教授仍充满激情。
这幅堪称民族美术史上“红色经典”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972年,此次展览被置于中国美术馆1号展厅正中央。其色彩明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再次赢得了观众关注的目光。“我画这幅《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人民》是想要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伟大,展现各民族团结向上的时代风貌。”作为见证美术学院成长的“元老级”人物,罗贻投入了大量精力创作民族美术作品。在他看来,描画时代风貌是民族美术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让芮法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会被拿来与罗贻先生的这幅画作相提并论。
“许多观众不约而同地问我,《民族团结花》是不是对《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人民》的一种呼应!”芮法彬坦言,今年5月,他创作完成版画作品《民族团结花》,恰巧赶上了这次作品展。“创作和布展时,我们都没有刻意为之,不得不说大家的观察和解读都比我要深刻。”芮法彬默默为有心的参观者点了个赞。
芮法彬作品《民族团结花》
版画《民族团结花》,将56个民族112个人物形象恰如其分地雕刻在一朵石榴花中,各族儿女紧紧围绕在天安门城楼四周。“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也是民族美术创作的最大主题。”芮法彬如此阐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美术领域,民族团结题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表现民族团结题材,是我们作为民族类美术学院的责任。中央民族大学有这样的天然优势,校园里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的氛围特别浓厚,潜移默化地为美术学院师生带来永不枯竭创作灵感。”芮法彬说。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都是艺术创作的一座“富矿”。中央民大美术学院师生60年来积累的作品,形式、画法、风格各异,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时代风采,而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借由作品完成了对各个历史阶段各民族的“素描”,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力量。
周静 、孙明明作品《笙歌》
侯旭东作品《民族教育的诞生》
钟捷作品《慕士塔格峰下即景 》
上世纪80年代,中央民大美术学院教师刘秉江、周菱创作的壁画作品《创造 收获 欢乐》,周秀青、金捷中创作的国画作品《勤劳智慧的人民》,都以各民族劳动者群像为创作对象,描画了彼时南北方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无一不反映着各民族积极向上、勤劳勇敢创造新生活的风采。
“每一幅画作从细节就能反映变化,而越是生活化的场景,越能反映变化。”芮法彬认为,这些作品也充分展现了民族美术创作要传递给社会的主旋律、正能量,即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气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在芮法彬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民族题材美术作品中表现尤为凸显,青年一代的创作也不例外。
壮族画家黎望一的油画作品《侗乡人》中,侗族农民满载而归,身后是时髦的摩托车;钟捷的中国画作品《慕士塔格峰下即景》中,美妙的乐曲在电子琴琴键上流淌,少数民族同胞跳起欢快的舞蹈;张涛的国画作品《盛装苗寨》中,环佩叮当的苗家妇孺与女人手中的智能手机;王杰的油画作品《春动乌蒙》中,乌蒙山建设高速铁路大桥的纪实场景……无一不是对新时代各族同胞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
“艺术不能是空中楼阁,它应当为时代服务,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谈及美术创作的人民性,芮法彬如是说。民族美术创作题材的丰富,一方面源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民族节庆、歌舞、服饰等;另一方面源于创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洞察、描绘孕育在细微处的时代变迁。
展览期间,来自西班牙的Rocio和朋友们十分兴奋,在展厅里一边拿手机拍照一边轻声讨论。因为这场展览,他们的东方之旅变得更加难忘。“我们真的非常幸运,这些作品都非常棒。我们第一次了解了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服饰和生活现状都让我们着迷。有机会一定要亲身去体验!”
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通过展出的这些画作,这群来自艺术家家乡的西班牙年轻人,对中国的“想象”兴许又丰富了不少。
最值得骄傲的人
在6月13日的作品展开幕式上,嘉宾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其中,就有中央民大美术学院教授高振美。美术学院之于她的意义,注定是特别的。
1959年初秋,高振美作为美术学院招收的第一届油画系学生,走进中央民大系统学习美术创作。相比于如今美术学院全面丰富的8个专业,彼时隶属于学校艺术系的美术学科才刚刚设立,只有国画和油画两个专业。
与高振美同时期入学就读的同学中,有藏、维吾尔、蒙古、白、侗、苗、瑶、壮、纳西、朝鲜、景颇、满、回、达斡尔、哈萨克共15个少数民族。1959年至1968年期间,近200名美术学科毕业生走出校门,成为民族地区第一代经过正规训练的本民族美术高级专业人才。1972年至1976年,美术学院又招收了三年制的绘画专业学生150多人,民族成份达30多个。
如今,当年这些学生有的成为了当地美术事业的骨干,有的成为当地美术界的代表人物和国内外知名的画家,还有的成为当地美术机构或教学单位的领导干部。藏族的强桑、朝鲜族的郑东寿等第一代本民族中国画画家,维吾尔族知名油画家克里木·纳斯尔丁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花名册中,85后青年画家马米娜格外引人注目。她是东乡族第一位绘画专业毕业的女硕士研究生,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如今定居北京,成为专职美术师的马米娜时常回家乡采风,家乡赋予了她的画作以灵魂。她笔下的《故乡的云》,让黄土高坡的乡村风情跃然纸上。
“从民族地区来,到民族地区去。”芮法彬表示,面向民族地区、扎根民族地区始终是学院秉持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一点在学院收藏的诸多老照片中不难发现:1960年的大凉山农村,1976年的青藏铁路施工现场,1978年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1987年的广西南丹瑶寨……美术学院师生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的民族地区,也为当地留下了难得的美术作品写真。
在美术学院的资料室里,至今仍完整保留了许多套各民族服饰,都是过去教师们特地从民族地区带回来的,已经成为师生进行民族元素创作的最佳“标本”。
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创作民族题材作品的传统,铸造了美术学院独具民族特色的教学品牌。大学本科四年期间,每个学生有两堂前往民族地区写生、采风的“必修课”,而课堂写生总量的60%需要以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毕业创作也要求至少有一件作品是民族题材,侧重挖掘和表现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如今在青海贵南、四川凉山、云南大理、贵州凯里等地,美术学院都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们的创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术学院的师生深入民族地区采风写生
60年来,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民族美术教育家、民族美术艺术家以及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民族美术设计人才。1985年起,美术学院获得绘画艺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向博士生,标志着民族美术高等教育学府真正成为能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3个学历层次的美术创作、科研和教学专门人才的教学单位。这无疑是民族美术创作实践研究的里程碑。至2019年,学院向社会特别是向民族地区输送了包括47个民族成分、各类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创作人才5000多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00多名。
“美术学院60年来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芮法彬肯定地说。
彝族画家吴新林是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师,这次他创作的民族题材版画作品《山花烂漫》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吴新林是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的学员,曾两次赴京参加培训,研修班为他开拓美术创作视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发起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人才培养发展计划”项目。2011年,中央民大美术学院开始全力支持项目实施,迄今已成功举办8届,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176名青年美术家学员。
这样的培养项目,正是完善当代民族美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芮法彬表示,通过研修班等形式,与其他民族美术高等教育机构形成良好互动,并借助文化机构的优势资源集中培养民族美术人才,可以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美术事业的力量。
“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认为美术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是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芮法彬自信地说。
6月19日早上8点50分,中国美术馆开馆之前,华北理工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王晨已经在外等候多时了。他正在计划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有时间就会“泡”在美术馆里。同样等待入场的,还有北京零一零美术培训中心校长成志勇和他的学生们,这群正在备战高考的美术特长生即将邂逅一场民族美术大赏。
一幅画,藏着一颗种子。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人中或许就会有考入中央民大美术学院的,或许有的会因此喜欢上并投身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服务时代 “新”火相传
“这是汉族的,这是蒙古族的,这是藏族的,这是回族的,这是融合了各民族的……”参观至美术馆第6展厅,人们纷纷停下脚步,耐心等待着投影仪切换下一组花纹图案。此时昏暗的展厅内,《“丝路之美”——“一带一路”民族图形研究与创新》板块在灯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
正如板块推介词中所言: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融之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在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上探索碰撞、交流互鉴。这一板块的作品正是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撷取标志性元素,再重新归纳整理、创新组合,诞生出新的设计灵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的一支重要力量,美术艺术创作则是传递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族美术作品既可以回溯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为文化交融互鉴留下重要遗产,更表达了当今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新交流,展现了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新气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民族美术创作给予了极大肯定。
对此,芮法彬也深有感触。“我们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完善教学体系,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尽可能地与新时代靠近、相融,感受它的脉搏,服务国家大局,促进民族团结,让民族美术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为时代所需的美术人才。”
2014年底,北京地铁7号线全线开通,乘客们很快发现了沿线每个地铁站的“与众不同”。特别是广安门内站的墙壁上,玻璃雕刻喷漆制作的各民族载歌载舞的美好生活场景格外亮眼。这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和谐共荣》主题公共艺术作品,就是出自中央民大美术学院教师何威之手。
这个由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的地铁艺术项目,是将实际课题引入教学体系的一次成功尝试。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与灵感,更让民族题材美术设计作品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何威创作的北京地铁7号线《和谐共荣》主题公共艺术作品
打铁要趁热。2015年,美术学院成立公共艺术创作团队,又参与到北京地铁6号线的创作中。其中田村站的《大漠丝雨海上生花》作品,就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上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我们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既要贴近时代,符合大众审美,也要注重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展现文化多样性。”芮法彬告诉记者。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民族美术研究与创作极其重要的人文资源,而对它们的保护传承也体现在对民族美术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应用上。
如何让民族美术教育学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如何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同时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这是美术学院始终在探索的课题。
早在1964年,美术学院就在国画、油画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工艺专业,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教学体系。2002年,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后陆续增设相关专业,最终确定了绘画(油画)、中国画、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像设计)、美术学(美术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美术教育师范)8个专业方向。并相继设立北京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创作工作室,以及服装数码印花、丝网印刷、影像、视觉设计等7个专题工作室、19个教学工作室,还有以北京市青年教师实践基地为首的9个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少数民族美术设计和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芮法彬说。近年来,学院一直组织师生赴西班牙、阿塞拜疆等国家交流,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来校为学生讲学,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时装周、设计展等活动,让他们自信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融合了民族元素的作品。
今年6月14至15日,美术学院以“民族美术创新发展与交流”为主题的研讨、洽谈活动相继举办,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10余个国际艺术类高校以及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共同探讨民族美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民族美术创新发展等议题。出席研讨会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提出:“民族美术一直是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实验场,很多美术史上的转折都是从少数民族题材和少数民族艺术开始转化的,它们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这一评述令在场的民族美术教育工作者振奋不已。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回信中强调,要“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民族美术高等教育既承担着挖掘、传承、弘扬多彩民族文化,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任,更要持续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美术创作设计人才,为培养“绘传世之作”的新一代不懈努力。
“美术学院将一如既往继续推进高等民族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美术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说到这里,芮法彬的语气格外坚定。
送往迎来,薪火相传。一次盛大的展览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也落下帷幕,莘莘学子踏上了新征程,历经60年风霜的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正迈开新步伐,奋力绘就新时代新画卷!
(责编 刘雅)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