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金色谷地 梦想成真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见闻
发布日期:2019-07-23

黄河之南,一片金色谷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因位于黄河上游南岸而得名“黄南”。在藏语中,“河”也称为“曲”,都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这里也正是黄河的“初心”所在,九曲黄河温柔地绕过了第一道弯,一江碧水平静地向东流淌。


6月,高原最美的季节,记者来到了黄南。天苍苍、野茫茫,我们的视野也随着无人机航拍而有了新高度。在同仁县的高速路口,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团结”等宣传标语格外醒目,宏伟的海黄大桥横跨在碧绿的黄河两岸,如同一条圣洁的哈达,祝福着高原;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的宣讲来到了“那达慕”活动现场,比草原的牧歌更吸引人……行走黄南,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浓郁氛围。


早在2003年,黄南州就已成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首批试点地区。2013年,黄南州根据青海省委“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战略部署,继续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这一年,黄南州迎来建州60周年。


正如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公保扎西2019年5月在中央党校参加省部级干部民族宗教工作专题研讨班上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促进民族之间团结互助,让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成果。16年里,黄南大地上23个民族的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在实践藏区社会治理中把创建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眼下,黄南州正集中力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献礼。


黄南州州府位于同仁县隆务镇,同仁在藏语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新时代,阳光普照这片金色谷地。高原上的追梦人,如同在绘制一幅流动的民族团结题材的巨幅唐卡,色彩夺目,深入人心。


1.jpg

        2019年6月·  同仁一瞥            尚昌平/摄


高原的献礼


6月18日,上午10时整,国歌声响彻黄南州高级民族中学操场,凝聚着黄南州27万各族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在嘹亮的歌声中,两面分别长49米、宽35米的党旗、国旗徐徐展开,两旗相连,上下舞动,掀起了一片红色的浪涛。这一天,黄南州3500名党员干部和学生在这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尽情载歌载舞。


98面党旗、70面国旗迎风猎猎,56只彩色气球腾空升起;队列方阵中不断整齐地变换着“70”“1921—2019”“1949—2019”等纪念数字;大型民族团结舞蹈方阵“舞”出了“爱我中华”四个醒目大字;藏族锅庄跳出了一个彩色的五环;从黄南唱响全国的“中国好声音”冠军旦增尼玛,代表父老乡亲为祖国母亲献歌《心中的长城》;少先队员把鲜花献给了见证黄南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先进模范代表……红旗、歌声、笑脸,亮丽的“高原红”惊艳了黄南大地。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高原,黄南理所当然属于暖色,而唐卡就是其中最绚烂的一笔。在黄南州地标性建筑热贡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幅运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南热贡艺术中传统的唐卡绘画工艺匠心绘制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全家福》大型唐卡格外光彩夺目,饱含深意。


此幅大型唐卡长5.6米,内容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与各族儿女在一起的生动场景,并将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元素融入创作中,充分展现了各族干部群众拥护人民领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鲜明主题。唐卡工笔精美,色彩艳丽,画风质朴,人物神态惟妙惟肖。画面中,总书记走进青海大地,身披各族群众敬献的洁白哈达,祝福各族群众吉祥如意。画面远处的三江源静静流淌,昆仑山、青海湖守护着大美草原,藏羚羊等高原生灵在此生息,象征着“一江清水向东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意愿。


“开眼”被称为是唐卡技艺中点睛之笔。《民族团结一家亲·全家福》唐卡中的人物,由黄南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亲手“开眼”。整幅作品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热贡艺术发祥地——黄南州同仁县绘制完成,主画面外部运用热贡艺术技艺之一的“堆绣”技艺精心装裱。从策划、草图、绘制到完成,历时2年。


如同“开眼”之于唐卡的决定性作用,在黄南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州委州政府的高位推动,对推进创建工作至关重要。


自2003年开始,黄南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彼时的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平安与振兴工程等同步推进,极大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自2013年青海省委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后,黄南州结合实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作为“一把手”工程,创建工作更要高位推动,高处着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创建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常态化。州委研究制定《黄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意见》《创建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推进12项重点工程。黄南州十二次党代会将示范州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全州80%的乡镇建设成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70%的县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将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扩展为“十一进”,增加进网络、进景区、进市场,是黄南州推动创建工作与时俱进、争取人心的创新举措。


2018年,全州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隆重表彰了103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为突出示范引领,黄南州精心打造了10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目前,全州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机关、社区、村、学校、企业、寺庙、军警营619个。


2019年4月,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勇在听取黄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题汇报时指出,黄南州的实践再次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大发展的总抓手,是凝聚人心、改善民生的务实之举。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任务很重,要求很高,要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


当锅庄遇上广场舞


白天下过一场雨,让黄南的夜色更清晰。晚9点,热贡艺术博物馆门前的夏日广场是属于热爱舞蹈的人。彩色的灯带给博物馆镶了一道道霓虹的彩边,广场就是一个巨大的舞池。


夜幕中,音乐让人放松。广场上的藏族锅庄人气最旺,年轻的藏族女孩在圆中心领舞,男女老少可以随时加入,圆圈越跳越大。锅庄的旁边是步伐整齐、律动十足的现代广场舞,也有穿着藏袍的妇女,跳完锅庄转身投入广场舞的怀抱,体验一把都市里的快节奏。同一个广场,一方一圆,一快一慢,相得益彰。


2.jpg

        夜幕下的各族群众在热贡艺术博物馆前跳起锅庄舞   


如果说舞蹈、歌声是高原生活的标配,那么多民族融合的生活方式早已在这里交融至深,一起构成了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难得断”……这是热贡艺术博物馆前的民族文化长廊展示的关于团结的各民族谚语。56个民族,56句民谚,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真切而生动。


作为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县隆务古城距今约有240多年的历史。最早迁徙而来的回族、撒拉族经商,汉族操持银匠、铁匠、木匠等手工艺,藏族务农,他们共同造就了隆务老街最初的繁荣。藏传佛教隆务寺、汉传佛教圆通寺、伊斯兰教清真寺、道教二郎庙,在不足一公里的古街上依次而立。古城中的隆务老街,见证了黄南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


如今行走在隆务老街,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依然鳞次栉比,古朴和谐。清晨的巷子里,回族和藏族妇女去结伴买菜,撒拉族男子用藏语在谈生意,居民们悠闲自得。


撒拉族韩家,是隆务街上最早的80户经商人家之一,如今已传到了第6代。家中的长子韩君告诉记者,这条街上的居民关系都非常融洽和睦。这些年来,韩家兄弟三人分别以书法、国画、奇石为爱好,并且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我们撒拉族要学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中式传统风格的韩家老宅,凝结着一个撒拉家族数代人经营的心血,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鲜活见证。


与我们同行的黄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公室的旺姆卓玛的家就在不远处的隆务寺附近,她的姥爷是镇里闻名的老藏医,一生都在为老街上的各族邻居提供藏医服务。虽然姥爷已去世多年,大家依然还在传颂着他的善举。


多年来,古城内的各族居民相互交朋友、做亲戚,有的人会说两三种民族语言,有的一家人中有三四个民族。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城里,藏、汉、回、土、蒙古、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团结互助,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藏区社会治理落地见效


黄南州集藏区、民族地区、交界地区、贫困地区区位特征于一身,是青海省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也是青海省脱贫攻坚的难点地区,在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


黄南州委书记王振昌表示,要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维护藏区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理,实现依法治藏的核心。


行走黄南大地,当沿途不再看到灌木,当草原逐渐望不到头,当路边出现马头琴的雕塑,眼前的景致告诉你已进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如今,草原上的人们基本使用汉语、藏语交流,但是蒙古族“那达慕”的传统一直保留着。


6月的草原已经有了绿意,就在一个月前的5月1日,《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实施。贯彻落实好条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点。河南草原的牧场分散,举办“那达慕”正好是进行宣讲的最佳时机。


3.jpg

        河南县泽曲草原          尚昌平/摄


在河南县优干宁镇阿木乎村的“那达慕”上,牧民加央达瓦的一双儿女都要进行比赛,儿子在用抖音直播今天的活动,妻子和女儿们参加了在草原上举行的《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宣讲活动。条例宣传单是汉、藏双语对照,年纪大的牧民基本看藏语版,而孩子们都能用普通话流利地念出条例的内容。


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以前,草场纠纷、越界采挖虫草、偷盗牲畜的案(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8月,青甘川三省相关县(市)区域联动协作会议在河南县召开,三省交界地区毗邻乡镇签订边界友好协议,成立联合党工委,临界乡村之间签订边界友好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党支部。


“我们都是边界乡镇。边界上的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河南县宁木特镇党委书记才旦公保说。2018年,河南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省委提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黄南州紧紧围绕打造“全省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的“三区建设”部署,奋力推进青海省委“一优两高”在黄南落地见效。


“拉格日”藏语意为“白帐篷”,我们驱车前往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遥望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如同草原上的一片片“白帐篷”。正是草原上的这些“白帐篷”,为牧民们带来了致富红利。


泽库县是一个藏族人口占多数的纯牧业县,2010年前拉格日村还处于传统生产方式中,超载过牧带来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2011年,拉格日村的36户牧民成立了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探索,如今已全面实现股份制改造,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牧业变产业、社民变职员的格局。在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看来,牧民们的钱包鼓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牧民思想的改变。“只有先保护好生态,才能抱团发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这才是我们的拉格日模式。”俄多说。


2014年,青海省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生态也成为了黄南农牧业发展的关键词。如今,拉格日村已成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泽库县被评为全国有机畜牧业示范县。我们采访时偶遇了来自新疆吉木萨尔县的观摩团,据泽库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吉本加介绍,本周还有其他省区的观摩团要来这里参观。


在青南牧区积极建设全省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的同时,黄南农区“菜篮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眼下,黄河边的尖扎县发展的农业大棚也迎来了夏日丰收。在津青高原科技远程工作站内,每一个果蔬大棚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接收来自天津的科技援青远程指导。温室大棚里种植着从南方引进的木瓜、芒果等热带水果,本地品种的西红柿、草莓、桃子也正成熟。这几天,从西藏昌都来在此务工定居的卓玛邀请了园区里的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朋友们一起来采摘品尝。“这是从台湾引进的木瓜,你瞧,是不是比你们大城市超市里的还大。我们高原人民也能吃到本地种植的热带水果了!”卓玛觉得很幸福。


黄南之美共绘同心圆


大象、猴子、兔子、鹧鸪鸟,本是高原上并不常见的动物。在此次黄南采访途中,却经常能见到与之有关的“和睦四瑞”形象。画面中,四只动物叠起了“罗汉”,大象驮着猴子,猴子手捧一枚果子,背负着山兔,山兔身上蹲着一只鹧鸪鸟。四只动物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哺育着一株尼枸卢树,最终结出了甜蜜的果实。


藏传佛经中的“和睦四瑞”互帮互助、共享花果,寓意着团结和睦的美好情景。在黄南热贡艺术中,“和睦四瑞”常常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出现:热贡画院的唐卡、泽库县的和日石刻、土族堆绣、金身雕塑都有“和睦四瑞”的图案。


黄南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如同境内流淌的黄河一般包容百川,把颂歌传唱至远至久。同仁县保安镇新城村是“花儿王”朱仲禄的故乡,其创作的歌曲《花儿与少年》,随着西北风和黄河水,走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坡,唱遍了中国大地,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曲目之一。


据新城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全介绍,如今,每年的西北五省花儿比赛都会在黄南举行。路遇村民祁英虎,说着就唱了起来:“改革开放40年/好日子比蜜甜/有吃有喝有存款/共产党指引下的路更宽。”


唱“花儿”的人,透着一股自信,唱出了新时代的“花儿”味道,这是高原赋予的文化自信。


2018年,黄南州歌舞剧团的藏戏《喜降甘露》和唐卡舞蹈《鎏金溢彩》登上央视“一带一路”春晚,向全世界展示热贡艺术的无限魅力,向全球华人表达青海各族人民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良好祝愿。


黄南州是安多藏戏的发祥地,具有300多年发展历史的安多藏戏是藏戏重要组成部分。藏戏《喜降甘露》以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为题材,展现了古往今来各族群众对于和睦团结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在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黄南州以热贡艺术、黄南藏戏2个世界非遗项目和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核心,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黄南故事。


2017年,黄南州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绿水青山带来了致富的金山银山,如今,塔尔寺、茶卡盐湖、坎布拉,已成为来青海旅游的三个必选项。碧水丹山的尖扎县坎布拉景区,逶迤的丹霞地貌引人入胜,民族团结进景区的标语醒目贴在大巴车上、农家乐院中。黄河边的昂拉乡德吉村入选2018年“中国魅力休闲乡村”,被称为黄南“小三亚”,村里的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成为黄南州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示范村,2018年该村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


如今的黄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各民族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形成了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发展最好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事业进入了成效最好的时期。

 

来藏区出差或旅游,相信很多人都会收到哈达,我在黄南收到的第一条哈达是藏族扎拉大姐送的。作为泽库县乡村的妇联主任,她总是为村里的大事小情不辞辛劳地进行调解,为藏区社会治理长治久安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贡献。因为这片黄河上游的金色谷地,是她们共有的家园。愿用这圣洁的哈达,祝福黄南大地社会和谐、生态优良、幸福美好。


金色谷地,梦想成真。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