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特别是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民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立足边境地区实际,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带动各类资金,实施了一批以路、电、水、通讯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以脱贫攻坚、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为主的民生项目,一批以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以及一批以退耕还林、还草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项目,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兴边富民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被我区各族干部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内蒙古边境地区军民团结亲如一家
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边富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并入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合资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加大对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自治区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居民生活补助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管理办法》等政策;配套制定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对20个边境旗市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资金由边境旗市区统筹用于边民补助、口岸运转、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等。自治区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有力地推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自治区财政厅、民委将兴边富民行动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向边境地区倾斜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自治区其他部门也根据职责职能加大对边境地区扶持力度。
我国最大边境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内蒙古边境地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交通方面,边境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20个边境旗市区有19个通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所有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苏木乡镇通客车率100%。口岸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能源方面,20个边境旗市区已实现电网全覆盖,部分居住分散的牧民通过新能源系统解决用电。边境地区与蒙古国南部地区目前已建成7条供电线路,主要满足蒙古国口岸及其周边采矿项目、居民等用电需求。安全饮水方面,针对边境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实施了牧区储水窖工程,工程以打筒井和供水基本井为主,自来水和储水窖为补充,让边民喝上“放心水”。信息通信方面,重点支持扩大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4G网络在边境地区的有效覆盖。目前全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已达到98%,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的目标,边境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边境地区提速降费工作成效显著,下载速率累计提升5.6倍,资费累计下降64%。
民生保障见实效。边民补助方面,2016年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居民生活补助管理办法》,对边境一线农牧民给予一定补助并逐年提高标准,从2016年的每户每年补助1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年3000元。危房改造方面,2018年自治区安排边境旗市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3328户,2019年自治区进一步细化分类补助标准,当年底将边境旗市剩余的1834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并重点解决了边民后续产业发展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以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污水治理为重点,不断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到2020年边境地区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工作,普及适用于当地气候条件、牧民生活习惯的卫生、无害化厕所。脱贫攻坚方面,10个边境贫困旗市已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底,边境地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12.77%下降至0.1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84246人下降至1197人。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教育方面,优化边境地区教育资源,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蒙汉双语人才。加强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资源和现代远程教育能力。提高农村牧区和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生活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实现边境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医疗卫生方面,在常住人口较多的抵边自然村设立卫生室,按标准配备医疗设备,在常住人口较少且分散居住的地区全面实施“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鼓励边防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向一线边民开放。文化事业方面,进一步推进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服务进边境、进农牧户、进口岸、进军营哨卡。推进边境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边境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继续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重点工程。
特色优势产业日益壮大。边境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养殖、牧草、粮油、蔬菜果品种植、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等产业,重点发展物流和加工等产业。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科研,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大型展会,赴俄蒙等国开展贸易促进和营销活动,搭建中蒙博览会等交流合作平台。口岸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
生态保护建设不断加强。持续推进边境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内蒙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等文件。边境地区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8.67万平方公里,占边境地区国土面积的65.83%。加强国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传入。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向边境地区倾斜。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净化边境地区农牧产品产地和居民生活环境。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发展边境地区民族风情旅游、民族特色产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文化宣传栏、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创新方式载体,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全社会“三个离不开”思想全面加强,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不断深化。民族工作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两个边境盟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边疆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边民在蒙古包里上理财课
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是搞好兴边富民行动的保障;确立正确思路,抓好重点项目,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途径;加大投资力度,合理使用资金,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关键;坚持为民谋利,赢得群众支持,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核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根本。
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和谐新边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发展边境旗(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提升基本服务水平等,进一步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不断增强边境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扎实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供图 责编 贾天粒)
流程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