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坚持“五化”协同 彰显民族特色
发布日期:2020-11-11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坚持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五化”协同,以民族特色产业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打响“银都水乡”“民间工艺之乡”品牌,为乡村振兴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2020年上半年,鹤庆县发挥民族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经济复苏强劲。


坚持市场化之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鹤庆县紧紧围绕“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务有保障”的目标,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激发产业活力。


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对政务服务中心进驻窗口进行合理分区,按事项分类设置社会事务、投资审批、企业服务、中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6个区,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及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办理模式,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通过电子评价器、“好差评热线”、政府门户网站“好差评”二维码等途径,保障群众监督权,形成了“比服务、看谁群众评价高”的良好工作氛围。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依托云南省统一集中申请受理、审批核准、结果反馈等环节为一体的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整合设立登记、印章制作、申领发票、社保登记等各类企业开办事项和网上服务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现“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等企业开办功能,将企业开办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内”,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截至2020年6月底,通过“一窗通”平台累计登记注册企业108户,全程电子化登记注册企业81户,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规模化之路,推动集聚集约发展


鹤庆县发挥资源、文化和区位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实现“一村一品”规模经营,推动县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壮大传统产业规模。依托“小炉匠走夷方”的传统银铜器加工业千年传承,以市场主体为龙头、项目带动为载体、政策扶持为推动、品牌培育为重点,弘扬民族特色手工艺文化,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实现“小锤敲出大产业”的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态势。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经营模式,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截至2019年底,全县9个乡镇117个村(居)委会28.19万人中逾8000人从事银铜器加工销售。年加工银毛料超300吨,年产值约26亿元;年加工铜毛料超800吨,年产值约1亿元。鹤庆银铜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银器产品品种多达200余个,铜器产品品种有100个以上,并可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依托银铜器产业,全县共有快递物流企业12家,产品远销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年出口银铜器工艺品邮件21.65万件,邮件寄递费用454.65万元,出口邮件总重量达909.3吨。


引导产业人才回归。优化创业条件,引导鼓励在外发展的银铜器艺人回乡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开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转危为机,进一步做大银铜器产业规模。2020年1月至6月,全县新注册市场主体1718个,其中与银铜器制造相关市场主体达124家。


坚持组织化之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鹤庆县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建设激发市场多元主体活力,按照“多元整合、交互支撑”的发展思路,做到党建工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统筹谋划、齐头并进,驱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成立新华银器小镇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协调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高规格选派12名县处级干部挂任乡镇第一书记,决策前移,靠前指挥。选优配强乡村两级班子,选拔44名致富带头人担任村(社区)支部书记,组织群众发展产业致富。


培育特色行业组织。成立服务鹤商工作领导小组,为县内外从事银铜器手工艺品加工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鹤庆县工商联作用,搭建政府与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沟通联系的桥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2019年以来,共评选出“四好”商(协)会13个。建立青年创业创新协会,组织青年投身银铜器手工艺品、农特产品等特色产业,开展教育培训、民族文化传播等活动。2014年以来,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总计26857人次。


坚持融合化之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


鹤庆县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数字融合,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民族特色产业“鹤庆银饰”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农、旅、娱、购”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以举办奇峰“梨花节”、草海“耍海节”等活动为契机,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


推介宣传当地农特产品。大力扶持以“鹤庆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推动全县物流、商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底,相关从业人员达1.2万人,有效带动1.5万多名农村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以“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城融合,从“建、改、拆、理、管”5个方面,围绕“干净、宜居、特色”三大类21项指标、92个细项指标的创建要求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不断提升县城形象。在文化内涵上凸显民族风情,建设体现白族风貌的特色小镇;在产业链条上围绕民族特色,形成融餐饮、住宿、休闲、观光、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好水文章,打造2公里亲水景观带,提升县城绿化品味。


用好数字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助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新华银器小镇会客厅、智慧小镇、银器直播基地、银器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设立电商中心和物流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建立9个电商服务站和95个电商服务点。全县2019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9亿元,2020年1月至5月实现网络零售额11291.2万元,居大理州第二。


坚持品牌化之路,推出民族特色产品


鹤庆县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电商发展,推出民族特色产品。


创建公共特色品牌。以当地自然、民族文化等为基础,大力创建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以1+N(1个县域公共品牌加多种商品子品牌)和9+9(9种重点产业品牌加9种扶贫农产品品牌)的模式争创重点产业和扶贫产业品牌,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品控体系,做好“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和公众号,以及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推广品牌,形成一套品牌形象手册、一套品牌产品宣传手册、一套品牌使用管理制度的“3个1”品牌规范。截至2019年底,累计培育10家电商扶贫示范企业(网商)和50个建档立卡电商扶贫示范户,制定45个扶贫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策划设计和1套扶贫产品营销方案。


打造工匠文化品牌。注重培养技艺传承人,弘扬传承工匠精神,打造鹤庆工匠文化品牌。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共有62名手工艺人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及铜器锻制技艺传承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3人、州级2人、县级55人。积极发挥技艺传承人的带动作用,手艺人寸发标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设立的鹤庆寸发标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云南省鹤庆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供稿   责编 刘娴)

流程制作:李泓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