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辖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1个街镇,常住人口2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3.6万人,涉及52个少数民族。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天津市委的决策部署,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着力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下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津市滨海新区组织紫云中学新疆内高班学生开展“我爱你中国”签名活动
近年来,滨海新区民宗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把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组织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便于乐于参与的活动。尤其是开展“民族团结石榴园”系列创建活动,让民族团结花满园,石榴花开别样红。
构建民族团结“石榴籽家园”,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塘沽街紫云园社区、滨海新区泰达街华纳社区、滨海新区大沽街河南里社区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典型引领作用,作为各族群众嵌入式社会结构的试验田,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同步、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文明同创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以城乡村居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2019年,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组织各街道、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族同胞共庆佳节。
构建民族团结“石榴籽校园”,进一步加强政治引领,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以课堂教育为基础,积极推进校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按照天津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义务教育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七、八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注重学科渗透,通过语文、历史、美术、音乐、政治等课堂宣传民族团结,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紫云中学新疆内高班、滨海实验中学青海黄南州内高班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民族团结一家亲”“我在内地有个家”等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推动校内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构建民族团结“石榴籽文化园”,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行动,创建命名40所中小学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立汉沽飞镲、大沽龙灯、汉沽评剧等特色文化传承基地。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大团结主题的优秀影视和文艺作品,各公共图书馆加强宣传推介,以“滨海市民文化讲堂”为载体,组织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诵读经典爱中华系列讲座。举办空竹、太极拳、柔力球、健身秧歌(鼓)比赛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构建民族团结“石榴籽信息园”,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载体,充分利用 “滨海发布”“滨海统战”“津滨海”APP等平台,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社会影响力。在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布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公益广告,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2019年,滨海新区开展“党旗在我心中、国旗在我心中”系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区各族群众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艺汇演和“滨海民族团结一家亲”图片展,制作的快闪宣传片在《学习强国》播出,点击率超过10万人次。在大沽口炮台博物馆成立滨海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滨海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突出创建主题,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先后有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滨海新区民宗委供图 责编 金向德)
流程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