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要地。全市总人口78万,有藏、汉、回、纳西等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4.1万。
昌都市强巴林寺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2017年5月,昌都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作出“通过3到5年时间完成‘七城同创’创建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纳入其中。3年来,昌都市按照“一年动员(2017年)、两年见成效(试点2018年)、三年攻难关(2019年)、四年创示范(2020年自治区级)”的工作部署,在全市各单位、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确立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由市委常委任组长,政府、政协领导任副组长,宣传部、组织部、发改委等43家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主要负责创建工作。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各部门也相继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成立专班配备专人。3年来,全市共投入创建经费2287余万元。
为明确创建标准,突出工作重点,在市“七城同创”指挥部的指导下,市创建办工作人员对国家民委测评指标深入分析研究,借鉴国家及相关省市创建工作方案及指标,在征求各县(区)、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提出将11县区创建成为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8个乡镇、114个村居、30%单位(含机关、学校、寺庙、企事业单位)创建成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工作目标。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军营、寺庙、景区、家庭)工作,创建氛围日趋浓厚。学校通过自编学习教材、国旗下的讲话、德育陈列室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培养民族团结小小宣传员、主题班会讨论、各族小朋友交朋友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如芒康县盐井中学自办《达美拥美文撷英》期刊,刊载学生关于民族团结主题的作文。市工商联组织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捐助活动,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仅2019年5月就组织145家民营企业向正在脱贫攻坚的察雅等5个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捐助现金189.62万元,各类物资价值40.12万元。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讲四爱”“遵行四个标准、争做先进僧尼”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宣讲活动。
大力开展命名表彰工作,培树典型,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榜样示范效应。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表彰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7个、模范个人44人,发放表彰奖金50.2万元,推荐命名昌都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推荐表彰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8个、模范个人42人,发放表彰奖金72.8万元。曾在昌都市类乌齐县工作的援藏干部李纯民,2008年起联合多名友人,多方筹措资金,成立类乌齐县“齐兴”助学奖励基金。目前助学奖励基金捐助金额已近600万元,用于奖励扎根基层、积极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及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
各县(区)以“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宣传月”、西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昌都解放日等重大节庆点,以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学生、寺庙僧尼为重点宣传对象,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民族团结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市创建办每季度组织工作组,深入实地对各县区、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推进合力。结合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职能职责、任务分工,加强协作,做到齐抓共管。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承办、群众参与、整体联动”的总体要求,做到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沟通协作、合力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创建工作规范有序、高效推进。
(昌都市民委供图 责编 江凌)
流程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