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黄土地”与“黄河”精神 照亮青年成才梦——西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略记
发布日期:2020-11-02

每个师生心中都珍藏着一方圣地,朴实无华、无私奉献;每个师生心中都流淌着一条河流,奔流不息、百折不挠。


建校70年来,地处兰州、扎根西部的西北民族大学,不忘办学初心,牢记民族院校使命,汇聚起“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黄土地”精神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照亮一代又一代各民族青年学子的成才梦想。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黄土地”与“黄河”精神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光芒。


如今,“黄土地”与“黄河”精神早已根植于西北民族大学各民族师生心中,成为驱动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勇攀高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始终。


17.jpg

2018年12月,西北民族大学召开教育工作会议


厚植“两黄”精神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今年7月12日,作为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办“华为杯”工程制图大赛,最终选出建筑类比赛一等奖3人、道桥类比赛一等奖1人。本次大赛为展示成图理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提供科学平台,成为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打牢基础知识的良好契机。


人才培养质量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事关提升民族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的实践中,西北民族大学探索和总结出“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中心工作来抓。


西北民族大学原畜牧兽医系1984届校友韩雪清,是学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代表,现任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人畜共患病研究室主任。多年来,韩雪清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项目16项,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攻关等科研项目27项,科研成果颇丰。


韩雪清能有今天的成长,离不开大学期间专业老师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诲。在解剖学专业孙克显、微生物学专业舒立中、外科学专业李春华和梁娥等老师的培养下,韩雪清对病毒学、免疫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韩雪清只是西北民族大学培养的众多专门人才中的一员。建校70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学子勤学、敬业、团结、创新,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上,主动适应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勇于奔赴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北民族大学学子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造就“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在原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4个省级一流学科基础上,统筹相关一级学科,增设艺术类校级一流学科,形成“4+1”学科建设体系,使5个一流学科涵盖学校现有15个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及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应用学科相结合,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保驾护航。


18.jpg

西北民族大学应邀参加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系列活动


19.jpg

西北民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车削加工实训


秉承“两黄”精神 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建校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大学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持续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水平。


2018年,学校结合贯彻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制定实施《西北民族大学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引领、支撑、融合问题,努力打造“金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解决引领问题。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抢抓国家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的发展机遇,申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社会学等18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甘肃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标准,实施学校专业建设“1125工程”。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培植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突出打造“金牌专业”。


着力解决支撑问题。学校发挥信息技术和多民族语言优势,主动承担甘肃省“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多语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任务,助推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新路径,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新引擎。学校科研人员历经20余载编纂出版3卷30册《格萨尔文库》,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着力解决融合问题。学校以建设“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为突破口,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师资融通。学校以国家民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为突破口,实施医教协同计划,共建临床医学专业。


着力解决脱节问题。学校对学科发展支撑不足、报考率低、就业率低、转出率高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控制专业规模。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分层开展、依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实现科技园服务平台与学校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推动科技园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校企合作和创业服务。


在解决好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西北民族大学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校全面修订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3+X”人才培养体系。其中“3”指课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环节,“X”指一体化育人环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实现减学分、减学时、增实践的“两减一增”目标,逐步实现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


20.jpg

2019年10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师德师风教育线下活动——原创舞蹈诗《灯塔》专场演出在西北民族大学大礼堂精彩上演


培育“两黄”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扬起时代的风帆,荡起那人生的双桨。青春的激情放飞理想,畅游人类知识的海洋。啊哈咳!我们在大西北美丽校园相聚,跳动的心啊,和那黄河一起歌唱……”朴实的歌词,激昂的旋律,这首西北民族大学校歌唱出了各民族师生齐聚黄河岸边,立足祖国大西北,铸就辉煌人生的奋斗精神。


西北民族大学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建校70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累计培养输出各类专门人才18万余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奋力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做好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6月5日,一场抗疫英雄事迹报告会在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大礼堂举行,全校450余名师生代表听取报告,接受了感人至深的精神洗礼。在聆听抗疫一线医疗队员的感人事迹后,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抗疫英雄是我们的榜样,是所有医护人员的楷模,我要追随前辈的脚步,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我们更应该秉承奉献精神,时刻准备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可爱可敬的抗疫英雄们致敬。”


“我要发挥专业所学,以画笔为武器,向英雄致敬,为他们加油鼓劲!”


……


疫情发生以来,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共派出3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在抗疫一线践行民族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和医者仁心,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更是彰显出“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学校通过大力弘扬附属医院医疗队的英雄事迹,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争做典型的浓厚氛围,给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北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建设和坚持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等活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不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石榴花开黄河岸,峥嵘七秩展芳华。如今,“黄土地”精神和“黄河”精神被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内涵,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头活水。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责编:张昀竹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