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从“格萨尔学”到《格萨尔文库》
发布日期:2021-11-25

《格萨尔》也叫《格萨尔王传》,是在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民间文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部篇幅宏大的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唯一的活态史诗,主要流传于我国藏、蒙古、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格萨尔》史诗说唱传统于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史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内蒙古赤峰博物馆时,同《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亲切交谈。


但同时,由于传播范围广,流传时间长,说唱艺人的艺术加工形式不一,翻译者、记录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格萨尔》版本众多而混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掌握传统《格萨尔》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用于传承和研究的经典资源越来越稀缺。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科研团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开展相关整理研究。2018年11月,集大成的3卷30册学术著作《格萨尔文库》付梓,科研团队的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传统《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迎来新希望,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光彩。


48.jpg

2019年3月29日,《格萨尔文库》三卷30册在京首发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对《格萨尔》的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茅盾、周扬、老舍、钟敬文、贾芝等文艺界著名学者和领导人曾对《格萨尔》表示过极高的关注。西北民族大学自1954年开始搜集、整理、出版、翻译和研究《格萨尔》,一直以特色学科的标准和要求来建设格萨尔学科。


1954年,西北民族大学邀请了宁玛派僧人索巴来学校为藏语文专业的师生讲述、说唱《格萨尔》。同年,余希贤老师(甘肃夏河县人)从时任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的桑热加措先生处得到一部珍藏多年的《格萨尔》手抄本,之后他便和同事们一起着手进行整理,经整理的油印本、铅印本作为学习资料在校内和甘肃、青海流传。1955年和1956年,学校又派余希贤等5人到青海、甘南等地搜集、调查包括《格萨尔》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并制订了十年规划,其主要内容是搜集、整理《格萨尔》。1957年,学校翻译科根据十年规划的安排派遣余希贤、赵远文二人赴西藏和四川、青海等地搜集《格萨尔》。1957年至1962年,王沂暖受命参加由青海省文联组织的《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工作。同期,参加此项工作的还有一生著述甚丰、闻名遐迩的藏学家才旦夏茸教授,他为《格萨尔》的精华部本《霍岭大战》(藏文)的整理、校对付出大量心血,使其最终定型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样子。之后,王沂暖等致力于《格萨尔》史诗的翻译、研究和培养藏学研究人才事业。


90年代后期,西北民族大学主要在多民族《格萨尔》研究和培养格萨尔学人才方面着力,并从其分支学科入手,对《格萨尔》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格萨尔学这一新兴学科。1998年至今,格萨尔学连续五轮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同时,西北民族大学也于1995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格萨尔学博士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格萨尔学人才。1992年,西北民族大学成功主办全国《格萨尔》“八·五”规划工作会议,1996年7月主办第四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举办格萨尔千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


60多年来,格萨尔学泰斗王沂暖先生及贡却才旦教授和王兴先研究员等,为西北民族大学乃至整个格萨尔学的翻译、整理和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做出非凡成绩。才旦夏茸、余希贤、马进武、玛·乌尼乌兰、贺文宣、华侃、唐景福、马学仁等学者,也都不遗余力地参与到《格萨尔》的整理、翻译工作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格萨尔》进行研究,为西北民族大学的格萨尔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格萨尔文库》编纂工作


《格萨尔文库》的编纂,缘起于时任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所长的王兴先教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1992年10月,全国《格萨尔》“八·五”规划工作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而此时尚无从内容到语言都忠于民间流传原作的、完整的、规范化的科学性版本问世。会上,甘肃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和西北民族大学共同提出编纂《格萨尔文库》,之后此计划被顺利列入省级科研项目,1996年9月又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王兴先教授任总主编并组织实施。随后,共出版三卷七册,约1000万字,社会反响良好。


2006年,西北民族大学对《格萨尔》研究院提出更高要求,以期向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一套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系统的《格萨尔》,弥补旧版《格萨尔文库》分散出版、各卷册欠规范之缺憾。此后,《格萨尔》研究院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进行协商合作,开启《格萨尔文库》编纂工作的新征程。


新版《格萨尔文库》涉及藏、蒙古、土、裕固等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字的翻译、修订、录入、国际音标标注、记谱、校对、排版等工作,项目庞大繁杂,工作繁琐耗时,进展缓慢。在编纂过程中,将之前在DOS程序下录入的已经出版的《格萨尔》部本转换成喜马拉雅字体重新录入,请专业人士编写程序,使字体实现右对齐;进行了补充翻译、润色修改;对全部原文进行多次校对;对文中出现的氏族部落名、地名、人名、神佛名等多种名称,做出规范注释,力求统一;对汉译文力求达到信达雅,做到文字通顺流畅。对照1996年出版的三卷7册《格萨尔文库》,藏文部分出版过的2册10部,新版的《格萨尔文库》又出版了27册37部(含汉文参考本2部),相当于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是新编纂的,其中蒙古文部分全部为新翻译的内容,土族部分三分之二是新内容。最终完成的《格萨尔文库》,含多民族、多语种的三卷30册约2500万字。


编纂期间,王兴先、贾东峰、坚赞才让三位教授积劳成疾,相继离世,后来又有三位研究人员调离他处,编纂人员青黄不接,工作几近停顿。所幸宁梅、王国明、曼秀·仁青道吉、钟福祖、董晓荣、齐玉花等同志齐心协力及艰辛付出,以及学校历届领导的不懈支持,尤其是2015年后的大力资助,《格萨尔文库》终于在2018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格萨尔文库》是西北民族大学几代学者几十年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成果,是《格萨尔》研究标志性成果和集大成之作,其编纂过程对于传承经典、培养人才、联合攻关、积累经验等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格萨尔文库》的出版,将进一步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和领域,带动多民族的、全方位的格萨尔学研究,对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刘娴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