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见字如晤 8552封书信背后的感动——记中南民族大学“笔友呵护”项目
发布日期:2021-03-12

“把最青春的我们,献给最可爱的你们”——这是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铮铮誓言。2020年底,由这个团队发起的“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笔友呵护”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2015年初,“笔友呵护”项目的第一封信从湖北武汉市的中南民族大学校园“飞出”,逐步发展至今成为包括西藏在内的一些民族地区各族中小学生书信交流分享的公益平台。中南民族大学也成立了专项组,设专人对接来信,及时进行信息归类存档,并定期举办“笔友计划”现场分享会。


5年时间,1800多个日夜,书写、封存、邮寄、投递……一纸信笺,尺牍深情。8552封书信就这样以最传统朴素的方式,往返于1319名大学生和4276名中小学生之间。正如项目取名 “见字如晤,笔友呵护”,薄薄的书信、方方正正的汉字成为一座座跨越千里的沟通桥梁。孩子们通过这方小小的窗口看到广阔天地,志愿者们也因此收获了一颗颗来自远方的真心,素未谋面的“笔友”成为呵护彼此、赋予力量的温暖存在。


6.JPG

收到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来信的民族地区学生


“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3年,西藏山南的女学生仓决吉巴给在当地支教的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写了张小纸条:“老师,你们为我们做的事,我都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像你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的淳朴与真诚深深打动了志愿者,稚嫩的笔触中传递出他们对交流分享的渴求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借由这张小纸条,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种下了笔友呵护项目的种子。两年后,酝酿已久的公益项目正式上线,延续至今。


2020年9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英雄之城”武汉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小笔友们”时刻挂念着身处武汉的哥哥姐姐。“有个小女孩特意把自己攒的5个口罩寄了过来,字里行间都是对我的鼓舞和叮嘱,语气就像个‘小大人’。这份情谊我会一直铭记在心。”马珠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2019年曾赴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支教。


“很多学生没有离开过高原,他们很喜欢交笔友,在信中寄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我现在都还记得,孩子们收到信时欢呼雀跃的模样。”马珠说,在179天的高原支教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次家访时,八年级的尼玛仓决和我们一起分享了来自武汉的回信。当她用带点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朗读,那种专注和满足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孩子们非常珍惜每次书信交流的机会,十分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与回应,心中总怀揣着一份收信的期待。对大千世界的好奇、成长中的迷茫……他们都会在信中娓娓道来,还会用新学会的成语、古诗表达对哥哥姐姐们的想念。他们甚至会在信件里放上自己喜欢的明信片、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一旦收到回信,他们都欢呼着与小伙伴分享,又将自己这次的经历与收获悉数写进日记里。而这些“95后”甚至“00后”的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们,则乐此不疲地充当起弟弟妹妹们的良师益友,用心书写每一封回信,用爱浇灌每一颗种子。


7.jpg

参与“笔友呵护”项目的孩子们


“毕业后,我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来自宁夏的回族大学生杨花,参与“笔友呵护”项目已有两年时间。她的笔友中有不少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在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中内容表达得不太清晰完整。杨花总是认真地对孩子们的信件进行梳理,再结合自己的成长求学经历一一解答信中的疑问和难题。


桑吉梅朵是杨花的笔友之一,她对家乡西藏以外的世界满怀好奇。在信中她反复询问:武汉是什么样的?中南民族大学是什么样的?杨花总是非常耐心、郑重地回复桑吉梅朵,用文字为她描绘千里之外这个精彩纷呈的城市。


为表达对杨花的感谢,桑吉梅朵特地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扎头绳,连同书信一起寄给杨花。她在信中还用朴实稚嫩的词句描述自己眼中的家乡:飘着奶香的美食,层层叠叠的山峦,热情好客的风俗……“想把整个西藏装进信封,送给远方的姐姐”。桑吉梅朵没有想到的是,她信中的大美西藏给杨花埋下了进藏支教的种子。


今年,杨花通过选拔,即将奔赴西藏支教一年。“通过书信交流,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支教之路,投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将来毕业后,我也希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尽己所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与杨花不同,马万玲是“笔友呵护”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博士志愿者。作为项目早期的参与者之一,她跟着项目“长跑”了5年。马万玲说:“读孩子们的信,再给他们写回信,是我课余生活最幸福的时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马万玲常常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志愿故事。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世界和人生有极大的好奇心,常常问马万玲一些有趣的问题:高铁为什么暂时还不能通往拉萨?上大学快乐吗?阿妈是不是不喜欢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青春期的困惑,都迫切地希望得到一个答案。他们也渴望走出高原,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书信里我们互相鞭策,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而我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希望下次笔友见面会时,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马万玲如是说。


8.jpg

展示远方来信


9.jpg

认真读信的学生们


“继续向前冲,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我们”


正在西藏支教的刘相是目前“笔友呵护”项目的负责人,对该项目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初心就汇聚在项目名称中。‘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项目’,‘个’即志愿者和服务对象长期“一对一”结对;‘十’即每年由10多名支教老师进藏,及时给予项目反馈和学生的最新动态;‘百’即有100多名在校的各族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项目推进;‘千’即项目开展五年来累计惠及4000多名中小学生;‘万’即千封书信汇万言,是‘笔友’们成长过程中的专属礼物。”


2020年底,“笔友呵护”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让刘相和团队更加充满干劲,“我们会继续奋斗,继续向前冲,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我们。”


“笔友呵护”项目自实施以来,研究生支教团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对想要参与此项目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选拔。项目开展的5年时间里,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顺利与各地区各民族学生结成对子,通过文字激发了孩子们的求学梦,也让大学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走进了祖国的辽阔大地。


近年来,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笔友呵护项目也坚持创新。去年初疫情暴发期间,由于书信无法及时邮寄,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次开通线上音频栏目,将项目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直播读书交流会,有效实现沟通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绵绵用力,润物无声,“笔友呵护”项目正是扶智工程中绚烂的一笔。


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中南民族大学党委的鼓励支持下,“笔友呵护”项目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力求缓解民族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心理沟通意愿不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帮助各族学生拓宽眼界,培养正确家国观、成才观。也正是依托这样的公益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一批批学生志愿者秉承让更多孩子看到更广阔天地的初心,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张芳敏 许丹

图: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龙慧蕊

制作:古丽斯坦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