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和恢弘史诗——写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
发布日期:2021-04-07

翻过一座大山需要多久?对于曾经依托一条条藤梯攀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村民而言,翻越家门口垂直落差800多米的大山悬崖,祖祖辈辈盼望了数百年。新时代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伴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2020年5月,“悬崖村”的村民们走出大山、迁入新居,实现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大变迁,终于翻过了这座“贫困大山”。


浩瀚苍穹的蓝色星球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摆脱贫困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孜孜以求、接续奋斗的美好夙愿和不竭动力。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一部中华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2021年2月25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其中,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8年,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铸就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的东方奇迹。伟大的奇迹,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亿万人民的郑重承诺,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源于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时代伟力。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出发,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


从雪域高原、戈壁沙漠,到悬崖绝壁、深山峡谷,广袤中华大地,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斗、勠力拼搏、共同参与,书写下这一历史伟业。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56个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春天又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日子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华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手挽手、肩并肩,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砥砺前进。


擘画蓝图 决战全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5个贫困村考察调研,坚持看真贫、真扶贫,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听心声,用朴实坚定的话语指明攻坚方向,为奋斗路上的贫困群众加油鼓劲。


2012年12月29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多度的寒冷天气,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新年考察来到了甘肃定西市元古堆村和临夏州布楞沟村,激励当地干部群众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从此,新年首站考察看扶贫,成为总书记的一个惯例。


农家院落,一张方桌、几把矮凳搭起一个临时会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总书记同苗乡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用家常话问生计、讲政策、说希望,这样的场景温暖而熟悉。


六个精准、五大路径,2015年6月18日在贵阳召开的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概括了精准扶贫方略。来自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订的一本本脱贫攻坚责任书,彰显着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决心。


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宁夏中南部山区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1996年,中央作出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沿海省份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西海固调研扶贫协作,提出了吊庄移民的设想,并亲自为新村命名——闽宁。2016年召开的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东部地区要下更大气力帮助西部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相继吹响了嘹亮的号角。跨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区三州”涵盖西藏、四省涉藏州县、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


“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州,走村串户调研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随着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的攻坚战全面打响,人、财、物迅速向中国最穷的深度贫困地区聚集。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转乘火车、汽车来到武陵山深处的中益乡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在这个脱贫攻坚战决胜关键阶段,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要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打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步伐。在战疫、战贫两个战场上,中华各族儿女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进一步凝聚起决战决胜磅礴的人民力量,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脱贫事业,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打响并最终赢得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团结奋进 山乡巨变


崭新的公路、笔直的隧道、栋栋亮丽的安居房、5G网络信号从深山峡谷里发出……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告别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历史,独龙族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


搬出旧土房、住新房,水、电、路全有了,上学、看病、就业更方便了,易地扶贫搬迁让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旧貌换新颜,刺绣、酩流酒产业让土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沟两岔穷圪垯,每天红薯包谷粑”,一首苗族歌谣诉说着十八洞村过往的贫穷落后。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如今的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怒族、柯尔克孜族、仫佬族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基诺族、傈僳族、佤族等“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脱贫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消除绝对贫困,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的批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就业安置、生态补偿、教育医疗、网络电商、兜底保障……每一个脱贫攻坚项目的背后,都是一套系统工程,凝聚着奋斗汗水。一座座美丽的家园、一项项兴旺的产业,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恩话语,“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展现在亿万人民的生活巨变里;“大家一起走”的足印,镌刻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122万平方公里脱贫攻坚主战场、17.15%的贫困发生率、60%贫困人口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地带……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实施“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战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奏响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凯歌。


“地还是以前那块地,但我的生活大不一样了。”新疆喀什疏勒县阿拉力乡海尼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亚森·苏力坦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大棚蔬菜,搭上了乡里发展果蔬业的“快车”。天山南北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攻坚克难,连战连胜,全疆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兑现夺取全面胜利的庄严承诺。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偏僻山乡,曾经极度的交通不便和水源短缺,生活在大石山里的毛南族人说着自己才懂的语言。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凿山开路、挖渠引水……一位返乡台湾老兵感叹:共产党太伟大了,竟然把这么好的路修到了山里。


朵朵太阳花,照亮幸福路。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内,“太阳花”成为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文化产品。这种用麋鹿、牛羊等动物的皮毛和彩色石头制作而成的文创饰品,让民族技艺传承发展,象征着祖国北疆草原儿女幸福温暖的新生活。


“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2021年伊始,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掀起一股追剧热。在西海固,福建推广闽宁村的成功经验,先后帮扶建设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昔日的干沙滩,今朝变成了熠熠生辉的金沙滩、“网红沙滩”。


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坚持走绿色产业扶贫发展之路,美了生态、鼓了钱袋;作为我国“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区,云南把9个“直过民族”和2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脱贫先行攻坚计划,因地制宜,因族施策;贵州是我国唯一全境山区的省份,随着全省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11月23日我国最后一批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


山乡巨变,锦绣河山。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习总书记嘎真切(藏语,意为感谢)!”“共产党嘎真切!”“习总书记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党的政策亚克西!”“共产党瓦吉瓦(彝语,意为好得很)!习总书记卡沙沙(彝语,意为感谢)!”……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表达着各族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如此大的奇迹,深层密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神圣使命,中西部22个省份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东部9个省份、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五级书记抓扶贫;


一声号令,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决战脱贫一线。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


“愚公支书”毛相林,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引用的毛相林说给乡亲们的这句话,生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的张桂梅,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这名身患绝症的满族校长,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把对党的深厚感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


壮族姑娘黄文秀、藏族姑娘张小娟,主动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一线。县委书记姜仕坤,全身心投入探索当地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展山地经济,不幸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去世。


脱贫攻坚战役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先富带后富,携手奔小康。在中国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续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恢弘篇章。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北京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帮助这里的小土豆成长为大产业;在云南香格里拉,上海市帮扶建设起了现代化种植基地,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广西巴马,广东的先进发展理念,让这个深度贫困县立足当地特色以国际标准谋篇布局;在湖南永顺,农业农村部的挂职干部下沉到每一个深度贫困村寻找到最适合的产业;在贵州独山,国家林草局推动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富民增收;在许多个第二故乡,人民军队传承发扬为民爱民的优良传统,脱贫战场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社会帮扶等,不仅助力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更让贫困群众的发展后劲更大、信心更足。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8年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新征程赋予新使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要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气吞山河的壮阔迈步新征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铸就新的历史辉煌!



文:本刊记者 牛志男

责编:龙慧蕊

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