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绘就新时代民族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1-06-29

浙江省是我国华东地区民族工作重要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大省,设有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景宁畲族自治县,有18个民族乡(镇)和382个民族村,截至2020年底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56.7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81.9万人。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扎实推进 结出硕果

“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紧紧牵住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牛鼻子,把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目标,大力践行创新发展理念,15条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区)逐一亮相,44项民族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树立标杆,40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拔地而起,382个民族村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消薄”。2020年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3%。景宁畲族自治县成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国标杆和民族团结进步样板,主要经济指标在120个自治县不断向前移位,200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提出的“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三个走在前列”嘱托得到稳步落实。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目标,完善两大体系做好民族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省民族乡村振兴与“双百村结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民族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政策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考核。相继召开全省民族乡村振兴启动仪式和全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动员会、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试点建设动员会和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启动仪式,民族乡村振兴示范顶层架构基本形成。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出台《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开展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工作的意见》,全省民族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完善帮扶机制。通过建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结对挂钩帮扶、部门政策倾斜、社会力量支持等“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省委、省政府连续三轮为景宁量身定制帮扶政策,连续两轮出台帮扶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22个省级单位和18个发达县(市、区)分别与18个民族乡(镇)开展结对帮扶,2019年至2020年共计实施帮扶项目60个,落实帮扶资金6000余万元。近年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财政转移支付6000多万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共计投入中央及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亿元,带动相关资金10亿元以上。社会帮扶多渠道,统战、民宗等部门通过多渠道实施帮扶计划,筹集、投入帮扶资金共计7000多万元。

推动产业融合。积极引导民族地区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农业产业走差异化、融合化发展路径。推动品牌农业,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化公共品牌,树立“丽水山耕+景宁600”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全程可溯源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组织民族地区优质农产品与省森博会、农博会等会展平台相结合,发展“会展经济”。推动农旅融合,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为抓手,实施民族乡村生态宜居行动,打造现代版美丽花园。全省每年投入中央及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左右,结合美丽乡村和小城镇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围绕畲族“三月三”节庆做强节庆经济。依托民族发展资金,开展小额多频“点式帮扶”带动民族村“一村一节一品”,各地开展评笋魁、斗薯王、开茶节、宣莲节等民族民俗活动,为当地带来了高热度人气和可观收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过做优做强民族服饰展演、浙江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手工艺(伴手礼)设计大赛等浙江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做强文创经济。

繁荣民族文化。连续举办多届浙江省畲族文化风情旅游节、中国(浙江)畲族服饰展演、中国(浙江)民族服饰展演等活动,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组织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支持丽水学院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支持景宁加快建设国家级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山哈宫、山哈大剧院等民族文化核心平台建设。苍南、景宁两县还积极发挥“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的作用,加强与台湾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


凝心聚力 谋划未来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民族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建设工程。支持民族乡村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的探索,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积极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建设,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在民族乡(镇)核算和应用。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着力优化民族乡村产业布局,创新发展山区传统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新业态,加快民族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民族地区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物业经济”等多种类型域外经济。完善农村产业支持体系,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覆盖水平。推进温武吉铁路、景文高速、武松龙高速等一批有效补齐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交通短板的大项目落地,继续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支持,推动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施各民族共享美好家园建设工程。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支持水亭畲族乡“中药小镇”、丽新畲族乡“高铁小镇”、景宁畲族自治县“凤凰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建设民族风情美丽幸福家园,支持民族乡(镇)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乡容镇貌。探索以“十八畲乡”为品牌的民族乡(镇)振兴联盟等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开展区域品牌塑造、区域文旅合作、区域人才交流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新时代民族风情美丽乡村,到2025年全省力争有150个左右的民族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有20个以上的民族乡(镇)或民族村创建成为民族和美乡村,完成10条以上的省级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区)建设。提升民族乡村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保障体系,争取有更多的民族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推进融入健康浙江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户籍法定人员参保率达到99%以上,力争到2025年民族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60%。

实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推动民族文化工作强基固本,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到2022年500人以上民族村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传承价值和理论创新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开展文旅融合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建设,建好用好一批省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做好民族地区文旅资源普查。推动畲族歌舞、畲族彩带、畲族传说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创评10个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基地,鼓励扶持民族特色文创产业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价值变现。开展交融共享的社区邻里文化工作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宣传,支持一批具有民族交融共享窗口效应的文化展示阵地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支持民族文化走出民族乡村。积极培育和推进民族乡村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对接“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活动,强化民族文化的正向传播,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景宁畲族自治县和苍南县海峡两岸各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海峡两岸各民族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促进浙台交流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4期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