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广泛凝聚各族人民磅礴力量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专访天津市市长廖国勋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跃上新台阶。请您结合天津市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廖国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党的十九大将其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天津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工作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愈发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天津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对于全市发展大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磅礴力量的前提。天津市共有5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44.35万人,现有1个民族乡和42个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离不开民族团结的丰厚土壤。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汇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再创新辉煌。

记者:这些年来,天津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日益浓厚,有力助推了城市民族工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和主要经验。

廖国勋: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出席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研究部署推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滴灌”工程。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以“精准滴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宽渠道,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计划。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党委、政府部门设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机构——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管理服务2.8万名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党员教师和学生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暖心家访、毕业生专场招聘等“石榴籽”系列育人模式。

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积极开展结对认亲,按照“一张表、一张卡、一封信、一手册”的“四个一”模式,组织全市党政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认亲3800多对。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举办来津少数民族学生及务工经商人员普通话比赛,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起“语言桥”。支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组织“石榴籽”网络招聘会,举办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帮助其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更好地融入城市。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引领工程。坚持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工作思路,创建264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全覆盖。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全市共有20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记者:天津市有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通过实施共建精神家园等工程,天津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廖国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天津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牛鼻子”,实施共建精神家园工程,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群体,重点在两方面持续用力:

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资1.8亿元,建成全新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文化活动场所——天津市民族文化宫。打造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对接各族能工巧匠超过3000人,搭建“匠人入驻、创意创业、新媒直播、实训基地、资源整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综合空间载体,打造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各民族特色文艺活动,将其纳入“一街镇一品”“一村居一品”建设,融入群众生活。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行动,创建命名200所中小学校为市级传承学校,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资源和传统艺术项目。积极组团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选送的音乐神话剧《寻找海力布》获最佳导演奖。

努力帮助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认真办好18所西藏、新疆、青海高中班,30多年来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14000多人。制定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对民族班给予支持和保障。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指导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团结心向党、立志报国逐梦想”“回顾党的历程、重温光荣岁月”等系列红色教育活动。连续举办12届“感恩伟大祖国、增进民族团结”演讲比赛,进一步激发各民族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青年党校,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党员;通过军地共建模式,增强各族学生服务社会意识;通过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编排社团活动小组等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请问天津市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廖国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在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作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实施,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巡视巡察重点事项。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和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体系。

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纵深拓展上下功夫。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在“七进”基础上,探索进窗口服务单位、进“两新”组织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一批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强阵地。

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下功夫。积极构建、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民族乡村结对帮扶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效能,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天津。依法依规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刘雅 龙慧蕊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