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汇聚起强大力量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专访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安徽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请您结合安徽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李锦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回顾历史,长期以来安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从马大用清剿海寇到回族群众抗日救国……这片土地涌现出许多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打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从时代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安徽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一代代江淮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追梦圆梦道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奋进新时代,我们必须从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安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

从实践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流经安徽的长江、淮河、泗水、古运河等江河水系,自古就是多民族迁徙交往的通道,见证了历史上纷繁的民族大融合,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当前,安徽正处在打造“三地一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机遇难得、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越要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激发起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成果丰硕。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经验。

李锦斌: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突出政治、精神、发展、法治引领,推动安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聚居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始终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部署民族工作,率先出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工作中,坚决做到“三个纳入”,即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精神引领,共育民族团结同心花。把争取人心作为最管用的举措,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增进思想认同,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举办“追忆红色经典、传承爱国情怀”诵读活动。着力增进文化认同,深入挖掘安徽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民族乡设立文化陈列室,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着力增进情感认同,创新开展“石榴籽·民族情”等系列特色活动,持续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做好西藏班和代培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先后建成4个全国、9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是坚持发展引领,走稳民族团结同心路。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总钥匙”。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倾斜,持续加大区域性财政投入,将扶持民族乡村发展的少数民族专项资金列入财政补助基数,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3.5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安排,民族村组道路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民族乡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135个民族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优先支持,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特别是出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服务机构142个,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化。

四是坚持法治引领,扎紧民族团结同心结。建立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近年来,全省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民族关系发展态势总体良好,民族领域安全稳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民族联谊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江淮大地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记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安徽省通过实施“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深化乡村振兴等举措,有力促进了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那么,安徽省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李锦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们坚持把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高站位抓工作推动。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两个没有”:牢固树立没有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就没有安徽的整体脱贫,没有民族聚居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安徽的全面小康的理念,确保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在工作落实上,做到“三个必”:部署安排必讲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调度推进必抓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基层督导必看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如今,全省25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20470名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乡、村的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6.15%、6.59%降至为零。

二是高质量抓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民族聚居地区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推动资源产业化。激发内生动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支持民族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全省现有少数民族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2家、特色产业基地20家、“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走蔬菜特色种植致富之路,年产值近2.3亿元,成为全国第三大杭椒生产基地。增强动力,把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种好“致富花”、结出“幸福果”。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走乡土特色与生态特色交融的文旅发展之路,近三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万元。汇聚合力,实施“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爱心行动,形成全社会助力少数民族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是高起点抓乡村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注重规划先行,结合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谋划和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截至2020年,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全省民族村总数的17%。注重人才支撑,开展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带头人600余人次,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金玉琴、“农民创业带头人”刘琴等一批少数民族先进典型。注重生态保护,纵深推进林长制、河长制,以“绿水青山”激活“金山银山”,打造一批彰显生态优势、具有乡土风情的特色村镇。2014年以来,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等13个村镇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安徽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李锦斌:迈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各族干部群众头脑,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安徽民族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复杂变化的大环境中来观察,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来思考,放到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来推动,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一是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保对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坚决遵循,确保对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政策措施准确领会、坚决贯彻,确保对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毫不迟疑、坚决落实。

二是打牢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动民族聚居地区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编制安徽省“十四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建成一批民居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传统文化浓郁、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三是打牢凝聚人心基础,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突出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构筑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人心防线。推动建立互嵌式的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跨区域协作机制,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四是打牢基层组织基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刘雅 张昀竹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