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专访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庄稼汉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长期以来,福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请您结合福建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庄稼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开创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提出“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的重要要求。这些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是福建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考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与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贯通起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持续学深悟透,把握精髓内涵;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将其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汇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解答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贡献福建力量、交出福建答卷。

记者: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第一要义。福建在推进民族乡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庄稼汉: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福建扶贫开发进程中。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上对“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赤溪畲族村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打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省116个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11581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

建立帮扶机制。省委、省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帮扶民族乡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挂钩帮扶19个民族乡,市、县两级挂钩帮扶571个民族村,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每年给予每个民族乡挂钩帮扶资金不低于400万元。中央和省两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达6000多万元。同时,深入实施光彩事业、千企帮千村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乡村建设发展。

落实精准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民生短板,落实“六个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完善造福工程搬迁机制,破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问题,“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搬迁1.82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焦相对贫困、易返贫群体,建立“一键报贫”机制,将283户、640名少数民族群众确定为监测对象,“点对点”精准跟踪帮扶,全省没有一名少数民族群众因疫情致贫返贫。

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坚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相结合,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加强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68个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深入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项行动,持续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记者:这些年来,福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明显成效,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福建在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庄稼汉: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接受贵刊记者专访时强调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成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省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2个模范集体和12名模范个人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每年9月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二月二”“三月三”等民族节庆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立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劳务输出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政策法规宣讲、生活困难救助等帮扶措施。引导少数民族个体从业者规范经营,全省进店入市比例达95%。加强在闽新疆班、西藏班以及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政治教导、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的“六导”育人机制。

积极打造闽台民族文化交流品牌。主动服务对台工作大局,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做好台湾畲族、高山族宗亲代表到福建寻根谒祖工作。深化拓展海峡两岸各民族共同欢度、参与的“三月三”、中国农民丰收节、乡镇发展交流会、茶产业交流会等活动的内涵,促进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济贸易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漳浦、福鼎、连江、上杭等4个县(市、区)被国家民委、国台办批准成立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坚决扛起对口支援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援疆、援藏、援宁、援甘工作,健全完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从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形成“南果北种”、东西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开创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事业成果丰硕,福建、宁夏两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闽宁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福建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庄稼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情回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团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作用,团结各族群众携手奋进新征程、同心建功新时代,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

始终把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摆在首位。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自觉将民族工作放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统一谋划、统一研究、统一部署。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督促作用,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选优配强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范畴,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建成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阵地。

持续推进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第六轮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推进民族乡村与周边乡村共同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提升畲医畲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利用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等多种渠道,开展劳务输转,举办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联谊交流活动,鼓励和引导更多各族群众到福建就业创业、开拓视野、谋求发展。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支持福州市罗源县、宁德市赤溪畲族村等建设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带,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八闽大地绽放得更绚烂,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