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加强民族大团结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专访湖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兰香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请您结合湖南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黄兰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性任务。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中部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668.52万人,占总人口的10.06%,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都分布有少数民族;民族地区集革命老区、边远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三湘”文化特色区、“四水”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等于一体,民族工作在全省工作全局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代湖南加强民族团结、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湖南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三湘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业进行了不懈探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同全国一道,湖南打赢了一场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社会历史等因素,我省民族地区发展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引领全省各族人民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凝心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湖南历史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湖南民族地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地,从“通道转兵”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使各族人民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坚定地将个人、民族的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我省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使全省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维护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实、纽带更加牢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推动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中都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黄兰香: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作出“着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这些年来,湖南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扛起“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担当,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同全省一道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崭新篇章。截至2020年底,全省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257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200多万人,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大格局。打赢打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促进的是发展、体现的是大局。湖南始终以脱贫攻坚统领民族地区发展,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省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精神,每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县委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培训班。省委书记许达哲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考察,多次就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明确省级领导联县带乡驻村帮扶,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中有17个县由省级领导联系指导。从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民族地区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将80%以上的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做到所有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所有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全覆盖。

加大政策支持,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牵引力。坚持推动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资源向民族地区集聚、人才向民族地区流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系统性融资规划(2012—2020年)》等20多个政策文件,编制实施《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实施规划》《湖南省“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谋划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始终将民族地区作为帮扶重点,把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存量的30%、增量的35%投入湘西州,坚持扶贫资金70%投入武陵山和罗霄山两大片区,坚持60%的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坚持70%的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

推动产业发展,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和根本之策。选准扶贫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电商冷链物流业等民族地区扶贫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了十八洞村等一批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帮扶模式,通过园区带动、资产托管、“扶贫车间”、务工就业等模式,将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要素科学融入扶贫产业中。在全国率先推进扶贫劳务协作试点,转移民族地区就业贫困劳动力达100万人以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帮扶主体,分类指导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让各族群众获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租金、薪金、分红等收益。湘茶集团、湘佳牧业等龙头企业牵手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完善“五金”机制,即贫困户土地流转有租金、订单种养得现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家门口务工挣薪金,加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分成得年金,使贫困户受益得到长久保障。突出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开发省消费扶贫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湖南(长沙)消费扶贫示范中心、成立湖南消费扶贫联盟,成功推出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靖州杨梅、麻阳冰糖橙、新晃黄牛、芷江鸭等一大批民族地区农副产品特色品牌。

完善帮扶机制,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给予我省民族地区大力支持,国家民委自2012年以来连续选派79名干部到我省1州7县挂职,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奔小康工作。山东省济南市认真落实东西部协作机制,以全面助力湘西脱贫攻坚为主线,紧紧围绕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主要任务,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我省把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长沙、湘潭等七市分别对口帮扶湘西州龙山等七县。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等活动,成效明显。

注重精准精细,提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效。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湖南始终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创造了精准扶贫的经典范例,形成“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扶贫调研、“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无担保无抵押扶贫小额信贷、“互联网+监督”“互联网+社会扶贫”等有效做法,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如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十八洞村、菖蒲塘村、沙洲村已经由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蝶变为小康示范村,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地标。

记者:湖南是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半条被子”精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黄兰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湖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给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为湖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深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考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全会专门研究、出台文件,省委指导统战部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七大具体措施,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着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每年9月明确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举办少数民族县处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组织编写《湖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举办高校各族学生“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必修课程,纳入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学校(院)和中小学教学课程,在全省范围重点选取10所中小学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示范试点学校,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4个。全省一盘棋统筹推进涉藏涉疆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对口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为边疆稳定和发展贡献湖南力量。支持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联谊活动,举办“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交流系列活动,加强边界民族地区与外省毗邻地区的协作、联谊,让各族群众在湖湘大地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制定出台《关于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动力。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整村推进示范村工程,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难题。

着力推动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等,有力地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作,完善民委委员制,推动各民委委员单位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建立湖南省涉疆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教育、民宗、人社等26个部门分设4个小组,分工合作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协调、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全省民族领域保持和谐稳定。

记者: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努力奋斗,请问湖南省在这方面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黄兰香:当前,湖南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湖南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也有责任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彰显新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积极贡献湖南力量、努力打造“湖南样本”。

抓机制,加强党的领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重点,推动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加强党委统战部对民族工作的统筹协调,牵头协调检查民族工作落实情况,推动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推动民族工作部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度,建立社会化民族工作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做好民族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局面。

抓规划,融入中心大局。以编制实施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围绕实施“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特色文旅小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加大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创建,实现提质增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要求、主要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创建工作各个环节,不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优势,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联合开展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打造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共创先进典型。支持推动湘、鄂、渝、黔、粤、桂、赣七省(市区)边界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协作、经验交流、民族联谊等活动,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抓示范,打造特色品牌。把长株潭和大湘西旅游板块打造成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创建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公园、文化标识,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示内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开展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支持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展少数民族参观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基层干部群众参观考察、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等活动, 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本刊记者龙慧蕊书面采访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