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时代民族工作高端访谈
三秦石榴花盛开 籽籽相拥心向党——专访陕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徐新荣
发布日期:2021-08-24

记者:您好!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凝心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果丰硕。请您结合陕西省情和工作实际,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徐新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陕西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中华文化历史积淀和科教资源优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大有可为。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我省每年组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办“祭祀黄帝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等高端论坛,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各族群众和学生代表参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激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记者: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4月,总书记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请问,陕西是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

徐新荣:5年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陕西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陕西新时代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擘画了宏伟蓝图。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干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责任,坚持用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任务,强化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使命担当。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把民族工作放到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来谋划推动,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坚持不懈用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滋养初心、淬炼灵魂。陕西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我们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连续七年组织省内50所高校、400余批次1万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延安“加油补课”,使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能”,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坚定树立“中国梦”之“志”。

着力挖掘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今年初,我省已将建设秦岭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加强石峁、周原等文化遗址保护展示等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全社会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院、张骞纪念馆等一批具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功能的历史文化遗存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列入《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规划(2020-2024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陕西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着力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来陕创业兴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生动展现了三秦大地开放包容的新时代风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经验。

徐新荣:陕西从古至今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也是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2.27万,大多居住在城镇,属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城市面貌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吸引了西部省区近20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陕工作、学习和生活,共同推动着我省高质量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省大中城市,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彼此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顺应这一形势,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深度融入陕西,更好建设陕西,共享幸福生活。

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散杂居省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三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定期研究、统筹推进。强化机制保障,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陕交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省民宗委设立新疆来陕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在重点城市和地段设立17个服务管理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成立了基层党支部。把城市民族工作成效纳入统战工作考核,与文明城市建设相挂钩,努力把城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平台。西安、榆林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目标。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加快建立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归属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城市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主动服务的能力水平,支持来陕少数民族群众开展特色经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解决好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在劳动就业、社保办理、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举办培训班28场1500余人(次),编印发放宣传手册、服务指南,推动在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体文化素质和适应能力稳步提升。

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以城市社区、学校为主阵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社区搭建“结对子”“认亲戚”等平台,在高校和民族班采取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按比例配备少数民族辅导员,促进各民族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嵌入。打造出“我在陕西有个家”“走进陕西看陕西”“邻里节·百家宴”等民族工作的响亮品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育英才、陕西师范大学“石榴红”成长工程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作经验介绍。

把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作为重点任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旗帜鲜明地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陕、进城、发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服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管理。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协同做好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头对接”联动,实现双向服务、双向管理。相继与西部八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暨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

记者: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方面,请问陕西省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徐新荣:首先,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在全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培训。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干部,不断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的认识,推动陕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其次,我们要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围绕主线抓教育,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围绕主线抓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探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进岗位”活动,广泛调动各族群众共创共建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围绕主线抓保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更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营造更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第三,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推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巡视巡察重点事项,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调动省民族工作委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配合、持续跟踪问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本刊记者牛志男书面采访

责编:龙慧蕊 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