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玉树的幸福味道
发布日期:2021-10-26

如果你赞美玉树,无一例外,你一定会听到玉树人这样回答:“玉树是全国的玉树。”

如果你是北京人,无一例外,你一定会听到玉树人说:“北京人是我们的亲人。”

灾后重建11年,玉树浴火重生,让那个拥有唐蕃古道、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等诸多美誉的地方,成为了高原上生机勃勃、充满现代感的新玉树。

青海作家古岳在其《玉树生死书》中专门写到了灾后重建的“玉树模本”,字里行间关于新玉树重建的艰巨、复杂和特殊,读来令人震撼。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来自全国上下四面八方的深情援建,使得后来的玉树又多了一个新的文化品牌——“感恩文化”。

初夏时节,在喜迎玉树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之际,记者一行怀着对新玉树的憧憬,踏上了这片重生之地,体尝新时代玉树人的幸福味道。

1玉树特刊图片(金向德 摄影)IMG_6682.jpg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第一村”——玉树市禅古村新貌


(一)

玉树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在地理上,这里却聚集了所有的高原属性和西部特点。诗人用“魔法城市”“天上小城”来形容、赞叹新玉树在地震废墟上的重生:小巧精致的格局,风情浓郁的建筑,宽阔干净的街道,恢宏大气的格萨尔广场,街头商场和小吃店林立。

2017年、2020年,玉树市以其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的城市功能,分别跻身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如今,人口不到12万的玉树市,拥有6条公交车线,私家车越来越多,不乏拥有两辆家用轿车的家庭。2017年,数百辆共享单车的进驻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时尚的新选择,开启了当地低碳环保、绿色骑行的新时代。今年3月,“美团”共享电单车进驻玉树市,当地各族群众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

如果你问玉树人“幸福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也许不尽相同,但不同答案的后面都是一样的感恩,一样的满足,一样的自豪。

初夏,结古镇(玉树州政府所在地、玉树市主城区)的清晨。

建在北面木它梅玛山顶的结古寺,是玉树市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此时,寺院住持丹巴活佛面带微笑,缓步佛堂上下处理日常事务,接待外界和记者来访。结古寺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青海省授予的“平安寺院先进集体”。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结古寺曾捐款110万元支援抗疫。

结古寺还与市内的清真大寺结成团结互助寺院,共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社会各界对此反响热烈。

9.jpg

2021年6月,从结古寺俯瞰玉树新城


同一时间,玉树宾馆的女服务员岱吉正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她动作轻松娴熟……一切有条不紊。

住在结古镇街道格下社区的出租车司机多吉一早就出车了,收音机里放着民歌,窗外是他熟悉的宽阔马路,白云在远山萦绕,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脸上,让他心情格外舒畅。

团结社区72岁的老阿妈白贝此时已吃过早饭,过一会儿她就要提着小板凳到活动广场上去晒太阳了。白贝有5个子女,都在当地行政事业单位上班,老伴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有医保,一家人生活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同一社区的藏族妇女俄要和丈夫谢放明已经来到洗车店,准备干活。洗车店的老板是外地人,了解到俄要家有一个患病的女儿,便给他们夫妻俩提供了一份工作,让这个小家庭有了稳定收入。之前,社区也曾组织居民给俄要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恰逢虫草旺季,人们都上山了,前来洗车的人很少,但俄要和丈夫每天还是早早就上班了。有这么多热心人帮助自己,夫妻俩心怀感恩,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两年前从外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回到家乡的更尕南杰,这时也洗漱完毕,准备去上班。他如今是一家星级酒店的白领,专业对口,收入不错,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当升高的太阳照在玉树大街,车来人往热闹起来时,玉树州博物馆迎来了参观者。博物馆是玉树州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屋顶和边缘是当地常见的绛红色装饰,整个建筑物中心有一个金铜色柱形展厅。博物馆里收藏文物共计1500多件,除了展览还经常举办特色活动、讲座,是玉树州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地方。与博物馆相邻的广场上每天都会有市民扎堆聊天,还有很多售卖手工艺品的地摊,旁边则是一个集市。来来往往的人群与庄重安静的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颇具意味。

此时,州图书馆也在准备开放中。新馆藏书47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37万册,纸质图书约10万册。灾后重建的11年里,玉树共建成包括州图书馆在内的文化场馆6个,艺术事业机构5个,群众文化机构7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到各场馆畅游、学习,成了玉树人近年来“最潮”的一种风尚。

……

这几乎是玉树市每一天开始的序曲。动听的奏鸣曲、响亮的交响曲在这个小城一刻未停,它们合成了一支和谐的城市之歌。

半年多前发生的一件事让玉树市民记忆犹新。当时,正在扎西科街道巡逻的网格员成林接到一通没人应答的电话,他判断有可能是街巷的老人出事了,当即上报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请求定位来电地点,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不出所料,老人卓玛晕倒在家,成林见状立刻将其送往医院……从系统定位地点到顺利入院,前后用了不到30分钟。2016年落地的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被称为玉树的“智慧大脑”,集视频共享服务、网格化精细管理、监督指挥应用调动于一体,大到生态保护、市区治安,小到饭店后厨食堂、超市营业情况,都能在这个平台实时显示。

新玉树的“诱惑”,同样让越来越多外地人心生向往。

2018年,重建的玉树已出落成一座美丽的高原新城。西宁人张刚强重建期间一直在这里做建材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玉树市还没有一家正规的奶茶店。当地人喜欢吃甜食,何不开家奶茶店呢?张刚强很快就加盟了一个奶茶品牌,把店开在了玉树市中心。

舍不得离开玉树的还有陕西人乔志林、湖北人曾维韬。11年前,他们作为援助玉树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来到这里,一群善良热血的年轻人在这里相遇了。他们在灾后搭建的帐篷里,为学生补习功课,帮助受伤的群众疗愈身心。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后,一行人“爱上了玉树”,他们决定继续留下来。由乔志林牵头,他们创办了玉树第一家玫瑰西点咖啡厅,还将自己帮助过的学生送去培训,安排在咖啡厅就业。“孩子们特别聪明,现在都是制作咖啡和点心的能手。”曾维韬对记者说。

有了咖啡厅作为“大本营”,乔志林等人得以在玉树继续做公益。如今,咖啡厅受到越来越多顾客青睐,特别在旅游旺季更是热门打卡地。咖啡厅招募的30多名员工中有20多名是藏族,大家收入稳定,还有免费的员工宿舍。

曾维韬现在是店里的主厨,尽管在玉树生活11年了,他的皮肤还是没有适应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脸上总是紫一块红一块。即便如此,他也舍不得离开玉树。几年前,他甚至动员姐姐一家从湖北来到玉树。“生活和工作在玉树,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曾维韬说。

玉树“幸福”的味道不止于此。

距玉树市城区8公里外的禅古村,地处唐蕃古道,是玉树灾后重建的“第一村”,也是巴塘机场通往玉树市必经的一处风景——红顶黄墙、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住着228户村民共763人。村民都是地震前居住在巴塘草原的农牧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地震后,禅古村被确定为第一批灾后重建的村庄,在巴塘河对岸的宽阔平地上整村重建家园。如今的禅古村基础设施完善,配备了幼儿园和小学,2014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以前住在这里的农牧民到城里的结古镇,只能骑马,夏天涨水时根本过不了河,只能翻山绕远路。”村支书扎格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了桥、修了路,许多村民都买了车,做生意、打工、送孩子上学都十分方便。去年,禅古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76元。扎格正和村干部们商量,打算在村里开一家汽车修理厂,同时修建古道景点亭台,让人们路过时愿意停车来参观古道遗址,修车洗车收入也能为村里带来新的经济来源。

6月是虫草生长旺季,村民大都上山挖虫草去了,村子里很安静。寻着偶尔传来的犬吠声,记者走进村民尼周家里。尼周今年49岁,是一个壮实的康巴汉子。他在玉树城里打工,自己买了一辆皮卡车,替人拉货或出租,加上挖虫草的收入,家里日子过得不错。尼周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一个在湖南上大学,一个在玉树民族中学上初中,他经常在朋友圈晒女儿们的美照。尼周说:“当年大地震让我们失去了一切,但是党和政府为我们建好了新家园,帮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心里充满了感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灾后,我去玉树灾区,当时上到了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里破坏还是很严重的。”总书记说的这个村子叫甘达村,已于2017年整村实现脱贫,318户1232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甘达村共有属于扎曲河段的180余处泉眼,大流量的泉眼就有35处,而扎曲河正是三江源之一的澜沧江上源。村民们都说“守护好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金山银山,才能让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为保护扎曲河,他们成立了环保组织——甘达村社区自然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为提高村民搬迁后的收入,村里成立了包括经营综合超市、炒面加工、牧家乐、畜牧养殖等的利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放牧和分红收入,甘达村也发展成了一个有稳定产业和固定资产的新村。

驻村干部、合作社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在甘达村工作了10年,说起村里的发展,他十分自豪,语速飞快。走进利众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俨然是一个高原的生活大超市。出了门,桑旦兰周又指着合作社后院停着的3辆大货车,骄傲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拉货进货全靠它。”

4玉树特刊图片(金向德 摄影)IMG_6776.jpg

玉树市扎西科街道甘达村易地扶贫搬迁户


(二)

囊谦县白扎乡的才培最幸福的事就是自己酿的美酒有人喜欢,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实现。他开朗活泼,爱踢足球、爱玩微信,每天都会发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图文到朋友圈。

2018年,玉树人东周巴丁创立青海江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扎乡电商服务站是其设在囊谦县的分公司。服务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是才培长大的地方,他和父亲都是服务站的正式员工。在有些荒寂的高原上,服务站简易的白房子像极了一座醒目的高山灯塔。不大的产品陈列室里,摆满了传统工艺酿造的青稞酒、经过加工的芫根片,以及青稞糌粑面粉等高原特产。父子俩每天都到服务站上班,主要工作除酿酒外,还要对农牧特产进行初加工。

才培眼中的老板东周巴丁是个能人,带动了很多当地人共同致富。因为信任老板,才培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公司股份。看到北京来的记者,才培十分高兴,话匣子一打开便聊得停不下来。聊天过程中,他认真地重复说了好几次:“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我的产品去北京展销!”

3 (2).jpg

才培(左)和父亲在囊谦县白扎乡电子商务服务站


同一天,距离囊谦县城中心不过三四公里、坐落在扎曲河畔的也巴新村,村民丁增和妻子正忙着准备茶点、风干肉、水果、酸奶,接待来访的客人。

也巴新村由158栋清一色藏式白色小院组成,是囊谦县整体搬迁至县城的一村4社(区)以及教育园区所在地。此前,这158户712人都分散居住在高山牧场,生活困难,交通不便。而如今,对新居民丁增来说,没有什么比现在更好的日子了。他的女儿和儿子都在县城工作,孙子上学方便,家庭收入稳定。他和老伴负责带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杂多县,有一批群众同样靠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位于澜沧江源头的“牧人希望家园”,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共有4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牧民入住。搬迁前,他们大多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草场,都是家庭困难无力建房者,孩子上学不便,老人看病路远。搬到新家后,这些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5杂多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牧人希望家园 藏族妇女益西央宗(左)和县里干部谈心 尚昌平 摄.jpg

杂多县牧人希望家园

 

小区居民布雅是3个孩子的父亲,2016年举家搬迁后,他自己就业、孩子上学、母亲就医的问题全都解决了。跟记者讲述这些年的变化时,布雅充满感激,不时恭敬地抬眼看向墙上——那里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像框上有布雅亲手系上的洁白哈达。

2d7i玉树特刊图片(金向德 摄影)IMG_7438.jpg

杂多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与扶贫干部合影

 

曲麻莱县是玉树州最偏远的县,地处黄河源头,受环境限制,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但如今,“幸福”在曲麻莱牧民心中已不仅仅是梦想,而是丰满的现实。当年,经过多方反复研讨,针对曲麻莱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心在这个地广人稀、海拔4600米的小县开设一所独特的“牧人学校”——牧民城镇化产业转型服务中心培训基地,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最终实现“培训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2014年3月,占地4万平方米的培训基地建成,201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培训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牧民,他们中有的语言不通,有的身体残疾,有的家境贫困,但都在这里学到了适合自己的技能:藏医药、缝纫、唐卡绘画、车辆驾驶、手工艺、会计、理发、美甲、水电暖修理、房屋装潢、汽车机修、婚庆主持、厨艺、摩托车修理……这些都是玉树当地发展亟需的专业。

培训基地里,身着不同班服的学生在教室里专心学习。在学费和食宿费全免的优惠政策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来到这里学习,拥有一技之长的学员走出校门后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也越来越多。帅气俊朗的多杰才仁就是其中的典型。几年前,他和家人从秋智乡布甫村搬迁到了曲麻莱县城。由于聪明好学,多杰才仁到培训基地学习缝纫技艺后,很快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他设计制作的服装和窗帘等布艺很受顾客欢迎,如今他和妻子已经在县城开了属于自己的裁缝店。

6搬迁到曲麻莱县城的藏族裁缝多杰才仁和妻子 尚昌平 摄.jpg

曲麻莱县城的裁缝多杰才仁和妻子

 

(三)

海拔超过4000米的治多县因环保英雄杰桑·索南达杰而闻名,如今又因有星级服务的幸福敬老院享誉省内外。除幸福敬老院外,治多还有和谐敬老院、长寿敬老院、感恩敬老院。4个敬老院总床位560个,满足了全县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覆盖的县。

7治多县幸福敬老院的一对新婚老人 尚昌平 摄.jpg

治多县幸福敬老院的老人


敬老院把给五保老人提供的亲情服务在“医”“养”方面予以具体落实,与县医院联动实施“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严格挑选了近200名厨师、医护、安保、售货员、清洁工、洗衣工等服务人员,根据老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亲情服务。在幸福敬老院,记者看到,尽管这座三星级敬老院公寓内的取暖设施完备,但仍然坚持为部分来自牧区的老人提供牛粪和炉子,让他们在晚年、在城市依然能感受到草原的气息,安享幸福生活。

在县城北区加吉路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133户牧民搬迁户来自全县各乡镇,2019年入冬前已全部入住。新居是单元住宅楼,建筑整齐划一,水电暖齐全,极富特色。

在搬迁牧民多杰和贡加家中,记者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听他们讲述自己家是怎样从游牧不定、生活困难的牧民转变为生活稳定、实现小康的城镇居民的故事。每每讲到动情处,他们都双手合十,由衷感激党和政府。

治多还是玉树州的畜牧大县。对比过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扎西江措感慨万千。他在基层干了16年,对全县易地搬迁农牧民情况了如指掌,参与和见证了当地农牧民脱贫奔小康的全过程。“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牧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截至目前,治多县已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36个,其中县级合作社1个、村级合作社18个、家庭牧场联户经营形式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7个。扎西江措和乡村振兴局同事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打造一个牦牛奶制品品牌,给治多人的幸福再加分。


(四)

“过去怕下雪,现在盼下雪”,是近年来称多县牧民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当地农牧民生活的变迁。过去,下雪很多时候对农牧民来说意味着灾难。现在,政府通过易地搬迁、集中牧场管理,使他们从传统的放牧、分散居住向城镇化生活方式转变,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稳定生活。

“护生态、重教育、有文化”已经成为称多人的自觉追求。在玉树州,称多县被誉为生态大县、文化大县。保护生态、重视教育让称多人的幸福感倍增。

记者到称多县的当天,正好赶上一件大喜事:玉树州2021年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称多县教育园举行奠基仪式。牧民、老师、学生、干部职工纷纷前来,他们身着民族服装,满脸喜气洋洋,热闹喜庆的场面犹如过节一般。

此时,在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地带的嘉塘草原上,被人们誉为“环保达人”的才培和家人正在捡散落的垃圾。这样的日常,才培一家坚持了整整11年。

11年前,牧民才培目睹草原垃圾遍地,不仅牧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牦牛和野生动物更是深受其害。深感痛心的他开始带领家人在草原义务清理垃圾,一天下来最多时要走上几十公里。一年四季,风雪无阻。让他们一家倍感欣慰的是,如今当地各级政府对嘉塘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鸟类中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加。2020年9月,称多县对嘉塘草原鸟类迁徙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黑颈鹤数量突破了历史最高值,达到700多只,约占全球黑颈鹤总数的十分之一,成为三江源头黑颈鹤种群最大聚集区……

记者问才培怎么理解“幸福”。他笑着说:“让草原干净,让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都有家,就是幸福。”

离开治多后,记者收到才培发来的微信:“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帮助别人,我已经做了11年。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8嘉塘草原上的环境保护者才培一家 尚昌平 摄.jpg

环保人士才培(右)一家


距党的生日“七一”还有5天。

在称多县通天河民族团结进步综合教育基地。记者一行聆听了基地讲解员讲述的感人故事——一个古老船工家族(直本仓)、一个先进集体(守桥民兵班)、一名英雄人物(尧茂书)、一座纪念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三座跨河大桥(幸福桥、生命桥、腾飞桥)跨越了两个世纪、三个时代,见证了玉树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天河畔,耸立着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在阳光下显得分外庄重。记者一行与送行的称多县委统战部长白玛旦周、文化局长罗松扎西、副局长更青,扎朵镇镇长加吾尼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索南求周、县民族语文工作中心主任更尕诺布等6位干部,以及两位80多岁、当年参与保卫过通天河大桥,见证象征玉树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座大桥建成的老民兵一起,怀着敬仰之情在桥头合影,共同表达对党的感恩,对建党百年的衷心祝福,对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天河边,同行的摄影师和记者用手机录下淙淙流淌的河水声,配上深情的《长江之歌》,精心制作了一段短视频分享在朋友圈,以此感恩和致敬这片诞生中华文明母亲河的美丽土地,感恩和致敬奋力担负起保护三江源生态重大使命的玉树各族儿女。扎西德勒!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