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石榴花开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民族高等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办学成就巡礼
发布日期:2021-11-09

DSC_1863.jpg

中南民大各族学生永跟党走、同心筑梦

她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传道授业有志青年更上层楼;

她纵横于长江两岸,化作灯塔指引后浪追寻星辰大海;

她诞生于革命圣地,培育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栋梁之才;

她根植于中南沃土,肩负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荣光。

1951—2021,中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中南民大”)走过70年光辉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南民大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创先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断奋进民族高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力书写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新华章。

为党育人守初心 为国育才担使命

1951年,沐浴共和国的晨曦,中南民大成立。7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走出了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铿锵步伐。

民族院校的创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1951年,遵照政务院的有关规定,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托中原大学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1月29日,学校正式开学。1952年11月27日,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3月4日,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初创时期,学校以短期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从1958年起,学校开始以“建设成为一所面向全国培养少数民族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全心全意为民族教育事业服务的民族高等师范学院”为目标,开展系科设置和专业调整,由此步入了本、专科正规化教育阶段。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的中南民族学院在武汉南湖之畔开始建设。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1年9月17日,中南民族学院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

A3.1.jpg

中南民大的美丽校园

七十载薪火相传,七十载与时俱进。中南民大赓续红色基因、永远跟党走,始终坚守政治底色,坚持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薪火相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永担在肩。几代民大人秉承开拓创新精神两次白手起家、两次艰苦创业,实现了中南民大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次蝶变。

上世纪50年代,严学宭教授领衔撰写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为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1982年,学校专家在湖南江永地区发现“女书”,这是中南民大对学术界的一项贡献,被誉为“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重大发现之一”。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200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2008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中国民族高校在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高校。2017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0年,8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从最初仅有194人的民族干部培训班起步,如今的中南民大已经发展成为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近3万人,教师2200余人,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型硕士点,涵盖10大学科门类88个本科专业。

七秩沧桑,革故鼎新,教育报国,初心弥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国家民委的坚强领导、教育部的亲切关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办好民族高等院校的新路子。

学校坚持把人才战略作为发展的首要战略任务,吴泽霖、岑家梧、严学宭、林之棠等老一辈学术名家将人生的宝贵年华留在了学校,以“国家杰青”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为代表的优秀专家学者,也在这里成就其学术思想、学术造诣。目前,学校构建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梯队衔接、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70年来,中南民大培养了大批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社会高质量 立德树人谱华章

扎根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一代代中南民大人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党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

创建“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的民族团结互嵌型校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偏远山区学生多、基础差异大的实际,提出“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整体质量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心、全媒、全域的“五全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推进“十大育人工程”,开办特色实验班,建立“1+X”学生管理制度,以骨干示范为引领,促进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引领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具有“四个特别”特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70年来,中南民大共培养了15万余名各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公仆、科技精英、杏坛赤子和商海先锋,用优异的成绩把学校精神传播到大江南北。2017年,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特色实验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jpg

中南民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办特色实验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立足学科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急需的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政策理论研究。按照“量为基础、质为核心、提升学科、促进教学、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WechatIMG218.jpeg

中南民大学生开展构建模型实验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400多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45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71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第86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然科学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学生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上斩获多项大奖.jpg

中南民大学生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上斩获多项大奖

服务社会成效不断凸显。学校找准了校地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构建起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共同体。

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十大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市、湖南张家界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内蒙古巴林右旗、广西德保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民族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出了“组合拳”。

近5年来,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70余篇咨政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或部门批示、采纳;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签订横向合同417项。学校先后荣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湖北省驻村扶贫工作突出支持单位”“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驻村扶贫工作队”连续5年受到湖北省政府通报表彰。

中南民族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西藏山南市昌珠完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JPG

中南民大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西藏山南市昌珠完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推进。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校园文化育人土壤,不断擦亮大学的社会主义底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制定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出台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由“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深度转化;实施“一院一品”计划,打造“书香校园”特色育人品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推进、深度融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生寝室系列活动,将大学生寝室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连续19年获评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JPG

中南民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专场晚会

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学校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健全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培养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加入了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等高校联盟组织;累计执行外国专家项目600余项,邀请长短期外国专家近千人次来校教学、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科研合作;开设了软件工程国际实验班、旅游管理国际实验班、高层次国际化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校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2008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普拉特维尔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2021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维罗纳地区国际学校共同举办孔子课堂,在国外完成40余场“多彩中华”文艺演出,选派50余名汉语志愿者赴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累计招收和培养4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近3000人次。

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jpg

中南民大学生参与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

心怀“国之大者” 肩负时代重任

南湖畔秋风送爽,双塔下叠翠流金。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南民大引发热烈反响。师生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南民大立校之本、人才培养之魂、事业发展之根。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南民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把学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和特色高地。

做好顶层设计。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鲜明的政治优势和育人特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组织实施、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写、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各环节。

推进互嵌交流。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领域,构建覆盖朋辈、师生、家校的全员交往机制和学习、生活、行为、文化的全方位交流机制。依托民族文化活动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以“民大节”为载体,持续举办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主题调研、知识竞赛、歌舞比赛、文化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族师生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色。

民大节.JPG

中南民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开展阐释研究。学校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发挥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平台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加强理论阐释和应用研究的辐射带动,促进理论实践互相转化。以湖北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通识选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贯穿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融合发展。《形势与政策》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宪法学》《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秉持因材施教、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等教育理念,创办西部地区法律卓越人才实验班和公共管理卓越人才实验班,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实施学生成长训练营、学生骨干训练营、党员先锋营,开展各族师生“边疆行”“城市行”“老区行”等系列精品项目,扎实推进伴飞计划、“石榴籽”志愿服务、“辅导员边疆行家访”“高原书屋”等活动,抓好“同心圆”品牌建设,做好“十一同”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工程”,打造“多彩中华”“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等特色课程群,民族学科“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逐步彰显,校本特色和实践品牌鲜活亮化。中南民大连续多年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

学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边疆行家访活动.jpg

中南民大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边疆行家访活动

征途漫漫砥砺奋进弦歌赓续,七秩悠悠春华秋实韶华雅颂。奋进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筑梦新征程,中南民大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向着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阔步迈进,助力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本刊通讯员

图: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张伟(见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