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心爱的糍粑
发布日期:2016-03-28

1.webp.jpg


  故乡春来早。农历二月没过完,弟弟就从遥远的故乡给我寄来了绿糍粑。现代交通的发达,让远在几千里外的我两天之内就尝到了故乡的美食。

  绿糍粑是我们云南壮族的一种美食。春耕前夕,故乡的同胞都要举行祭龙节,祈求天龙在一年之计的春天赐雨水给大地,让一年有个好收成。据说天龙很挑剔,最喜欢吃有滋有味的糍粑,而绿糍粑,正是故乡人每年必为祭祀龙精心制作的美食:新糯米要用山泉水泡两天,绿蒿是山上采来的嫩叶芽,白肉慈菇是水田里挖出来的,榨出的汁就像牛奶。糯米泡好了,用甑子蒸熟,和着鲜嫩的绿蒿和慈菇汁,放进石巢里用碓舂(打),鲜美的绿糍粑就做成了。一张张一坨坨的绿糍粑,带着春天的颜色,散发着原野的芳香。舂好的绿糍粑最后还要揉成长圆不同的形状,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用山上采来的松针叶一层层盖上保鲜,两天后绿糍粑里又多了几分松针的清香……

  糍粑,也是南方各民族共有的美食,它牵动了无数游子的情愫和对人生的回味。


640.webp.jpg


  故乡的壮族爱糍粑,一年四季都会做不同的糍粑。嫁女儿时,他们请客人来做客不是来吃酒席而是来吃糍粑的。

  大山里的苗族则重视糍粑的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招待贵宾要用糍粑。最有意思的是苗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都离不开糍粑。

  侗族爱糍粑,他们专门有个“糍粑节”,其来历也与春耕有关。据说很早的时候,侗族祖先为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勤恳劳作,过完年就组织全寨人共同打糍粑,然后分到每户,用于人们上山劳作时食用。

  广西桂平的各族同胞一年四季都喜欢“整”糍粑,他们把“整”出来的糍粑也叫“米果”或“茶果”,是著名的小吃,已有上千年历史。

  土家族打糍粑的传统从古至今,有句俗语为证:“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从过去一家只打三至五升米,多则打一斗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并且花色品种翻新,除了糯米糍粑,还有小米糍粑、苞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湘西少数民族也酷爱打糍粑,已成为一种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他们打的糍粑圆圆扁扁,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细腻;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俗称“麻将块子”的糍粑,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和月饼齐名的节日必备佳品。

  在西南民族地区,还有一种“仙桃糍粑”广为流行。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纳灰村,是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打“仙桃糍粑”技术非常讲究,常有外地人去学他们打糍粑的技术。


640.webp (1).jpg


  再来看看福建、浙江畲族的糍粑,“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说的就是他们心爱的糍粑,表达的是他们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以及合家团圆的美好心愿。

  如今,随着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城市的传播,人们在民族餐厅里也能品尝到各种各样滋味悠长的糍粑啦。

  今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井冈山看望干部群众时,曾在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拿起木槌,同村民一起打糍粑;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贵州黎平县大山深处的侗族寨子蒲洞村,给乡亲们送年货,其中也有很多是村民们爱吃的糍粑……

  糍粑,浓缩了隽永的乡愁,沉淀了故乡的味道。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它们带给人春意、喜气、温情、生机和希望,谁能不爱呢!


640.webp (2).jpg

 资料图片来自于网络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