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叶千秋 · 雅安茶
从七株茶树到百万亩茶园
发布日期:2023-08-16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西南地区更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被誉为“当代茶圣”的著名农学家吴觉农等专家在《茶树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分布》中写到:“这一地区西起(四川)雅安、天全,东到(重庆)南川、彭水……。”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提出:“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言。”“茶名、茶字都源出巴蜀,巴蜀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四川古称“蜀”,西晋孙楚《出歌》云:“姜桂茶荈出巴蜀”;郭璞《尔雅注》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清顾炎武《日知录》云:“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古蜀先民对我国的茶饮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汉代杨雄《方言》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蜀西南人,指今川西南部雅安、眉山、乐山一带的人;“蔎”同“涩”,乃茶的本味。以味取名,实实在在。

而雅安,千百年来则造就了从七株茶树到百万亩茶园的传奇。

蒙顶圣山

蜀中三大名山之一的雅安蒙顶山,是巴蜀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坐标,享有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之美誉。我国茶学扛鼎之作《茶业通史》认为:蒙山植茶具有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获得这些美誉的依据是什么呢?

早在唐代大中十年(856年),远在安徽巢县的县令杨晔就在他的《膳夫经手录》中写道:“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巢县与雅安远隔千山万水,古代交通信息极为不便,杨晔也没有到过四川。但是,他对主掌皇帝饮食的官吏,即“膳夫”所经手的饮食目录非常了解,更对其中蒙顶茶的来历、市场、产量作了详细探究,还评价说:“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由此,可见当年蒙顶茶的名气非同一般。

其实在此之前,蒙顶山茶就被载入史册。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当时的蒙顶山属“剑南道”地域范围,能够“号为第一”,其知名度、美誉度可见一斑。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也说:“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晋书》则记载:“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

历代文人墨客也念念不忘蒙顶茶,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郑谷“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等等,诸多佳句早已脍炙人口。此外,天下第一茶联“扬子江心水 蒙山顶上茶”更是广为流传。

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和名山区之间,因“雨雾蒙沫”得名,有“西蜀漏天、中心蒙山”之说。古人形容“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山顶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峰环列,五峰之间有最负盛名的皇茶园。

皇茶园与七株茶树

皇茶园位于形似莲花的五峰之间的一块平地,据《四川通志》记载,这里是“汉时甘露”即公元前53—50年,“植茶始祖”吴理真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的地方。旧志载:“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普慧禅师手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皇茶园面积仅12平方米,四周用石板围栏,正面仿木结构石门楼,有两扇可开关的石门,门柱上刻“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对联,横额石刻“皇茶园”。门前有香炉石,紧邻园后的台地上方有护园石虎雕像。这块茶园虽说面积不大,却呈现出“栏杆屈曲围其旁,上有滚滚仙露灌其叶,下有清清雅水濯其光。栏外虎卧吼,爪迹大如斗,天爱此灵奇,特使神呵护”的非凡景象。

园内七株茶树更是历经风霜雨雪,世人视为“奇物”,其实是因山顶土薄气寒之故。《图经》载:“蜀雅蒙顶茶……春夏方交茶生,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护之”。《陇蜀余闻》说:“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屋,上有薄土覆之,有茶七株,根生石上,无缝罅。”茶生石上,“石髓香粘绝品花”,“号为第一”的“蒙顶石花”即由此而来。

2013年5月,皇茶园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传承与快速发展

皇茶园之所以千年传承绵延不断,雅安之所以能从七株茶树发展到如今的百万亩茶园,离不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历代茶农茶人的辛勤耕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

云雾山中出好茶。蒙顶山茶产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热量丰富、昼夜温差悬殊,云多、雾多,所以茶叶含氮物质丰富、芳香、嫩度高,即“蒙山茶受阳气全、其茶芳香……”。雨量充沛,且多为夜雨,空气湿度大,水不成涝,夏不干旱,也是蒙顶山茶产区气候特点之一。所以这里适宜茶树生长,茶叶持嫩性强。其成品茶外形秀丽,色泽油润翠绿或墨绿,条索紧卷,白毫毕露,茶汤醇厚鲜爽,香气扑鼻,品质独具。再加上当地有机丰富的土壤条件,长期良好的栽培管理,茶叶自然高产优质。“闲将茶课话山家,种得新株待茁芽。为要栽培根抵固,故园锄破古烟霞”,这首古诗便是茶园管理的真实写照。

蒙顶山茶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后因榷茶、重税、战乱时有盛衰起伏。宋代推行榷茶制政策,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四川边茶成为主力。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绍熙年(1190年)四川茶叶产量达25万担,约占当时全国产量的50%左右。

明清时期,一边“仙茶”入贡、祭天祀祖;一边以茶易马、羁縻赏蕃,雅安茶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雅安茶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世纪50年代,从建设西康省(1955年撤销)茶叶试验场到四川省雅安茶叶生产场;60年代合并组建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拉开了发展新式茶园的帷幕;70年代在雅安茶厂、荥经茶厂、天全茶厂三大国营茶厂的基础上组建国营名山茶厂,完成名优绿茶、传统藏茶的生产布局;80年代建设蒙山茶史博物馆、部省地县共同投资组建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茶文化、茶科技融入茶产业;90年代建立四川省边销茶质量检验中心,后更名为四川省茶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严把质量安全,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进入新世纪,雅安茶产业更是快速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1999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在四川试点,雅安市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实施退耕还茶,在坡耕地和宜茶荒山荒地栽培茶树,极大地推动了茶产业发展。一亩茶可产出相当于四五亩粮食的效益,农民能增收,也能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当时的名山县敢为人先,2002年4月下发茶叶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安排当年退耕还林4万亩,其中茶叶3万亩,更新改植茶园5000亩,计划当年实现茶叶总产量700万公斤,茶业总收入突破1亿元。

2002年,雅安市政府组成申办团赴吉隆坡,顺利接过承办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会旗,借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推动蒙顶山茶文化、茶旅游快步走向世界。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开启了蒙顶山茶文化传播新纪元。

2004年9月,“一会一节”(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举办,来自28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共计2800多人参加相关活动。此后,雅安还先后承办了全国边销茶工作会议、中国茶叶科技年会等全国性茶事活动;建起5个茶叶专家大院、四川省藏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

2019年11月,雅安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初步形成上半年在名山区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下半年在雨城区举办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推进统一打造“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的战略布局。

一座名山 两大非遗

2020年,雅安市茶园面积继续稳定在100万亩,茶叶鲜叶收入近45亿元,干毛茶产量10.5万吨,综合产值达190亿元,均名列四川省前三位。全市25万农户从事茶产业、涉茶人口65万人,茶农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占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基本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茶企增利。

同宗同源的两大非遗,即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和蒙山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座名山、两块金字招牌,成为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6年,全国首家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全国唯一国资控股的茶叶类大宗商品交易所在名山区正式挂牌和营业;2017年,“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被列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正式启动运行。

历经千百年传承和发展,如今的雅安更是不断推动茶产业融农业、生态、文化、科技、旅游、康养等多种业态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市,在整个茶产业中地位日益凸显。

这正是:千秋蒙顶一壶茶,修身养性实堪夸。全民共饮代代传,裕国兴家和天下。

文:成平

责编:刘雅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