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叶千秋 · 雅安茶
古老的容颜 蓬勃的朝气——探访茶马古道上的雅安古镇
发布日期:2023-08-16

雅安的古镇因茶而生,因茶而兴,也因茶有了讲不完的往昔故事和道不尽的情深意切。雨城区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荥经县的新添古镇,天全县的紫石关村,汉源县的清溪古镇、宜东古镇……这些从雅安始发的茶马古道上的古镇,曾经发挥着驿站的重要作用,留下了大量与古道相关的历史人文遗迹。

站在青衣江畔,环望崇山峻岭,雅安一座座古镇历经岁月的洗礼,如同散落在茶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成为历史与现实交织相融的生动写照。

如今,雅安多数古镇还部分保留着当时的茶马古道与古建筑遗迹。古道上的一个个“拐子窝”和一座座古朴的城门,让人仿佛看到当年背夫载负着厚重的茶包,踏上前往雪域高原漫漫历程的艰辛背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通方式的革新,昔日的身影早已远去,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这些历经风雨的古镇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初秋时节的雅安,风和日丽,山川秀美。我们沿着曾经的茶马古道寻访古镇,记录下它们的又一次新生。

上里古镇:水墨烟雨中的诗与远方

熙熙攘攘,是道平常。过去是,如今依然。

上里古镇的形成、兴旺与茶密不可分。这里周围茶山众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清嘉庆十七年所立的《桥路碑》记载,上里“自先贤开道,东通名邛,西达芦雅,往来经商士庶络绎不绝,亦为要道也。”

站在古镇的入口放眼望去,群山相拥之间,古桥、古塔、古树青藤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古旧的水墨丹青画铺展开来。

跟随当地老人漫步古镇,听他们讲“二仙桥”的传说。“二仙桥”是雅安市重点文物,承载着上里人的记忆。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清风貌的吊脚楼沿着溪水而建,飞檐下红灯笼高高悬挂,人头攒动,店铺或摆摊者叫卖声此起彼伏。数百年过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延续至今。

古街两侧商铺不少是售卖茶叶的商家。“给您泡杯茶”,是商户招徕客人特有的问候语。卿明凤在这里经营着一家茶叶铺子。她的老家在湖北,因为爱茶、喜茶,便携家带口来到上里,承包起一片茶园,种茶、制茶、品茶、卖茶。7年间,此地已然成为卿明凤的第二故乡。

茶叶赋予上里的独特魅力,也赋予了上里鲜活的朝气。

2013年,上里古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几年来,上里更是以雨城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文旅重镇”,成为水墨上里新时代的一张亮丽名片。

穿梭在上里古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溪水边的茶馆最为热闹。这些茶馆多数设有露天座位,撑起一把遮阳伞,栏杆上再摆上几盆鲜花和绿植。白天,邻溪而坐,品一口清茶,静听溪水潺潺,颇有一番闲雅的滋味在其中。夜幕降临,茶馆变身饭馆,为游客烹饪出特色佳肴,再配上律动的音乐,古镇焕发着新的生机。

古镇从茶的故事开始,并将长久延续下去。坐落于街中心的古老戏坝子,亦成为新时代文化惠民活动的舞台。每到节假日,这里举办各种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踊跃参与其中,好不热闹。

风景秀丽的上里古镇还被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指定为创作基地,先后吸引了数万名美术院校学生前来采风、写生。初秋时节的上里古镇风景正好,桥头溪边成群结队的学生们,或浓墨重彩,或简笔细描,将古桥与山水、茶人与游客,惟妙惟肖地勾勒进画卷中……

上里,也是藏族姑娘娜初的诗与远方。她的家乡在高原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6年前,她与在稻城打工的丈夫杨树强相识,远嫁上里。如今,丈夫在外工作,她便在家照看孩子和茶园。农忙时,周围邻居都会主动帮忙,大家相处和谐。问起生活的变化,娜初说,日子越来越好了,用自家茶叶熬煮的酥油茶更香了。说着说着,她开朗地笑起来。

与娜初家一样,上里还有一些从四川省涉藏州县嫁过来的藏族姑娘。他们离开故土,融入新的家乡,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上里古镇的历史已经远去,如今又生机勃发,书写着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新添古镇:清风雅雨间的美丽茶乡

新添古镇位于荥经县新添镇的东北部,从雅安城区向西南驱车40多分钟即可到达。“荥经”古称严道,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据《荥经县志》记载,清朝时,荥经县边茶贸易繁荣,有专门的茶商报引立案设号。荥经茶叶千百年来在西藏等地区一直很有影响力,“荥经芽细”和“民族团结牌”康砖是当地标志性的传统藏茶产品。

“新添”名字的由来,与茶马贸易在此地的兴起有关。相传,清朝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入川进藏途经雅州府,路过此地,因天色已晚,在此住一宿,认为此地增设一处驿站较为合适,由此授名为新添站,受到了当时背夫、轿夫及商客们的欢迎。一时间,兴盛店、兴发店、复兴店、德盛店、荥华店等大大小小的旅店商铺应运而生,市坊繁荣,热闹非凡。从此,新添古镇成为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通往云南、西藏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驿站,成为各民族汇聚往来之地。

而今,新添古镇已名列全国“最美古村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木屋,青瓦的房盖,高高的戏台,“金钱吊葫芦”的高处美景被精心地保护着。而昔日的喧闹与繁华随时光刻进了驿站的石板路,融入了褪色的牌匾中。在荥经河日复一日的滋养中,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宁。

新添村现有350户1000余人,其中古镇有275户750多人。村民杨有民坐在自家修葺一新的房子前,和街坊邻里摆着“龙门阵”。“年轻人外出打工多,村里平时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正说着,几个小孩从我们面前跑过,嬉笑撒欢。这些孩子都是随父母从附近的宝峰彝族乡搬过来的。“最早的一户差不多来了10年了。我们相处很和睦,就像一家人一样。”杨有民说。

新添古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从外乡嫁过来的高女士与丈夫经营起了一家超市,随着电商的发展,小超市拓展为物流中转站,村民们网购的新鲜果蔬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每年,村民们自发筹资组织长街宴,欢聚一堂。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当今不断创新延续。

新生活,新气象。上百年历史的新添古镇也搭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近年来,荥经县以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为抓手,依托高山生态茶优势,着力打造现代茶产业园区,古镇朝着建设新添茶产业中心镇的目标奋进。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新添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每到茶叶交易之时,村里的主干道和市场上赶来交易的人群摩肩接踵。杨有民一脸幸福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商直接进村收茶,再也不用肩挑手提地外出找销路了。”

在古镇不远处,茶叶加工园区正在抓紧打造,以古道为依托的茶旅产业正在规划建设中。以茶为媒、因茶而生的古村落,又将因茶焕发出新的活力。

紫石关村:甘露茶香里的老村新家

紫石关村有两条著名的道路,一条是茶马古道,一条是国道318公路。两路夹一江,孕育出紫石关村的前世今生。

紫石关村因“山石皆赤”而得名,坐落于天全县西南部,自古是险要关隘,更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曾经,一路向西的背夫,在此歇脚和交易,茶贸生意红红火火,造就了紫石关的繁华。岁月如梭,热闹归于宁静,但关于茶的一切,是紫石关永远的乡愁。

茶号,见证历史。天全茂盛茶号的第十三代传人陈寿康,至今仍保留着自家商号的印章。依凭当时紫石关驿站的重要地位,茂盛茶号应运而生,盛极一时。73岁的陈寿康在祖辈传下来的老屋阁楼里,收藏着茶马古道上的各种老物件:背夫用过的丁字拐以及穿过的背夹、草鞋,还有藏族马帮用来取火的皮火桶……这些都是他的宝贝。“经过紫石关的不仅有汉族茶商、背夫,还有从康定过来的藏族马帮。”作为茶商的后人,陈寿康虽然没有继续做茶生意,但茶文化却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村里的年轻人得空了也喜欢来他家老屋里坐坐,听他讲茶马古道的陈年旧事。

茶炕,留下满村茶香。如今,当地人习惯将古驿站称为老村,世居于此的都和陈寿康一样,祖辈在驿站开过茶号。老村的村头,保留着紫石关古城墙。陪伴古城墙的,是一座形似蒙古包的小型建筑,名为“天德茶炕”,这是当年用来烘茶的。

明朝初年,天德茶行专事边茶生产,独家打制了茶炕。因防尘耐用,操作简单,被南路边茶制茶业广泛采用,一直延用至上世纪60年代。村民李先贵还记得那段时光,家家户户使用茶炕烘茶,大人劳作,小孩便围着茶炕玩耍。孩子们闻着茶香长大,藏茶文化在这座曾经的茶马古驿站代代相传。

1999年,紫石关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几年时间,紫石关已是满眼绿色,目前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2004年起,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业,修葺道路、整治房屋、复原古关隘、重现茶马古道场景。“每到夏天,一波波来自雅安、成都等地的客人结伴来此避暑消夏,一住数月。”民宿经济就此展开。如今,紫石关村有以茶马古驿为主题的民宿42户,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400万元,成为全县的文化生态旅游示范点。

“比家好”便是开在新村村头的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老板娘李彬自小在这里长大,年轻时出去闯荡过,现在回到家乡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有10多万元。“如今的生活比在外打拼时幸福多了。”李彬笑着说。民宿的客人多是国道318公路的背包客,他们来自上海、广东等地,都喜欢在这里歇歇脚。店里的一面墙上挂满了照片,是客人寄给她的。“等有时间了,我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去旅行。”李彬憧憬着。作为“中国川藏游·出发在天全”的重要驿站,“比家好”已经接待了数以千计的川藏自由行“驴友”。

古镇,新村;古道,新路。在古城墙和茶马古道之间,紫石关沁满茶香。新一代的紫石关人,传承历史,开拓新局,共同建设着新时代新家园。

时光荏苒,雅安这些因茶而兴、因茶而盛的古镇,承载着背夫们数不尽的过往,记录着茶马商贸的传奇,见证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如今,古镇再次启程,以昂扬的姿态迈步新时代,在满目的茶园和清幽的茶香中开启新的生活。

文:本刊记者 张昀竹

责编:刘雅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