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叶千秋 · 雅安茶
走下高原 爱上雅安——素描朗赛茶厂的人们
发布日期:2023-08-16

时间正好过去20年了。2001年的11月18日,雅安刚入冬,国道108公路旁新落成的四川名山西藏朗赛茶厂里热闹非凡。一排汽车披红挂彩,厂长次仁顿典亲手给驾驶员献上哈达,首批50吨藏茶承载着他的无限期许,启程运往拉萨。

这批取名“金叶巴扎”的藏茶,抵达拉萨后三天内即销售一空,朗赛实现当年建厂、投产和销售的目标,并由此书写了一段新世纪雅安与西藏的传奇故事。

千里迢迢为茶来

20年多前,喝了一辈子藏茶的拉萨人次仁顿典想去雅安看看——那个有茶山、产藏茶的地方,到底是如何做茶的?在大儿子加央罗点陪同下,次仁顿典从拉萨出发了。他们是经商世家,长期售卖雅安藏茶,此前却从来没有人到过雅安。这次寻茶之旅,加深了一家人与雅安的缘分。

2001年1月,访茶马古道、看茶叶基地、观藏茶企业……父子俩一路体验一路考察,最终下定决心在茶源地名山县建厂做茶。“刚到雅安时,我真的心里没底,我不会写汉字,也看不懂,是当地人的热情让我选择了雅安。”次仁顿典回忆道。

那天,次仁顿典来到新店镇,这里是全国唯一的遗存茶马司旧址所在地,也临近蒙顶山产茶区。恰巧遇上当地村民杀年猪,热情邀请他一同用餐。一顿热乎的年猪饭吃下来,次仁顿典更加坚定了在此选址建厂的想法。

彼时,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一位市领导拉着我的手说,‘你是第一位从西藏到雅安投资建厂的藏族同胞,我们全力支持你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有困难,雅安一定会拉你一把!’这更让我深受鼓舞。”异地创业的艰辛,都消解在这些珍贵情谊中。仅用一周时间,名山县工商部门就协助次仁顿典办齐了所有开工手续。

就这样,雅安建成了第一家由藏族人创办的藏茶厂 ,年近花甲的次仁顿典也有了人生新目标——搞好生产,制作更多更好的放心茶、满意茶,为西藏民营企业走出雪域高原闯出一条新路!

“我没有做过茶,但我是从销售重点地区来的,与市场对接度高,这是我的优势。一条茶马古道,把产区雅安和销区西藏连结到了一起,我相信在雅安肯定能大有可为。”次仁顿典回忆道,建厂之初,父子俩和员工同吃同住,招揽的一批本地技术骨干也把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倾囊相授,尤其是加央罗点一边学管理一边潜心钻研制茶技艺,收获颇丰。

朗赛的制茶事业由此顺利起步——2002年,成为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民族用品定点企业;2003年,“金叶巴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著名商标;2004年投资近百万元的速溶茶生产车间投产,速溶酥油茶、藏式奶甜茶和清茶获得市场认可;2006年,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功试制四川省首批低氟优质藏茶2.5万吨……随着朗赛的发展壮大,以“金叶巴扎”“仁增多吉”等为代表的藏茶品牌畅销西藏、青海等地区。

今年,豪情满怀的次仁顿典已经76岁,他把接力棒交给了两个儿子,一个在拉萨负责市场运营,一个在雅安经营生产。藏族茶商心中的那份民族团结情怀,得以代代传承。

有茶就有家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43岁的加央尼玛是闻着茶香长大的。在他的记忆中,家族经营的百货店里总飘散着藏茶清香。2015年,加央尼玛夫妇接手哥哥在雅安的工作,选择来此定居,他们5岁的小女儿就在这里出生长大。“巴适得很!”雅安生活的充实而安逸,让加央尼玛感到心满意足。

每天无论工作多忙,加央尼玛都会抽空到厂里的“国家边销茶储备库”走走看看。车间里温度高了,茶包离地面近了,每一处细节都可能影响茶叶的品质。“这些都是边疆地区民生保障物资,一旦国家有需要,我们要顶得上去。”加央尼玛带记者参观仓储车间。眼前,10万条藏茶(约100万公斤)整齐码放,蔚为壮观,为随时出库做好了准备。

不止是加央尼玛一家,44岁的多吉占马也把雅安当成了“第二故乡”。在朗赛工作的16年,就是她从西藏到雅安成家立业的16年。如今,多吉占马是厂里包装藏茶的能手,每月能赚4000多元,照顾老人和孩子两不误,一家人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要提供一个稳定的就业环境,让大家都能有一份收入,不要辜负了员工。”作为总经理的加央尼玛,俨然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了。目前,朗赛有近80名员工,绝大部分是本地人。“我们有时候一年都难得回一趟拉萨,和员工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每逢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藏历新年等,就把大家聚拢到一起,吃顿团圆饭,去KTV唱个歌。”

中午的朗赛茶厂热闹了起来。员工们围坐在食堂共进午餐,说说笑笑,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惬意。占地20亩的茶厂里,当年种下的桂花树苗已经枝繁叶茂,更为这里增添了家的味道。这些年来,朗赛不仅助力当地群众就业致富,还坚持捐资助学、慰问孤寡,为各族员工打造了一个和美的家园。

午饭后稍作休息,大家整理好工装,轻松地走上工位,保持多年形成的默契,快速配合着完成一包包“金叶巴扎”的生产。无论是工龄超过20年的雅安人唐军,还是27岁的新员工达娃卓玛,每个人都把朗赛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一直用心呵护着。

学出来的“茶人梦”

年轻的小伙子吉村从没想过要做制茶以外的工作。早在2003年,14岁的吉村跟随舅舅从西藏昌都来到雅安读书,住进了朗赛茶厂的大院里。

“那时还不太会说普通话,不上课的时候就看卫师傅他们做茶,用心记下来。”吉村口中的“卫师傅”,正是当年次仁顿典招来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名叫卫国,是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时任副厂长。卫国等人把雅安藏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管理制度等带到朗赛,并培养出了一批热爱藏茶制作的年轻人。

2009年,吉村从四川省贸易学校茶叶加工专业毕业。“边读书边做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要学以致用。”如今,作为朗赛最年轻的厂长,吉村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考取了高级评茶员证,熟练掌握了南路边茶制作的技艺。

师艺传承,情谊如同父子。

“光是聪明勤奋还不行,吉村这小伙子很有耐心!”年过花甲的卫国颇感欣慰,这个藏族徒弟很争气。藏茶手艺的传承亟需年轻人投身,“时间打磨才能出好茶,一般年轻人不易坚持下来”。在独当一面的吉村身上,卫国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

杀青、蒸揉、渥堆、发酵、除杂、拼配……藏茶制作工序极其复杂,但师徒俩都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坚定了自己的“茶人梦”。生活中的吉村话不多,但说起自己的专业就会滔滔不绝。有时为了拼配新品,他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大力推广饮用低氟茶的号召,吉村也在研发创新茶品。“就想着好好干,不要浪费了这些年自己的积累,不仅是藏族同胞,还要让各族消费者都爱喝我们的‘金叶巴扎’和‘仁增多吉’。”

从首批50吨,到年产超过5000吨;从最初辗转10天运抵高原,到如今3天1辆车就能运货30吨;从高薪聘请技术骨干,到拥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朗赛茶厂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一批批茶人“团结制茶、只为好茶”的执著追求。如是,新时代里又新添了一缕古道茶香、一杯高原甘露……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

责编:刘雅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