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红楼梦》:隻立千古的名著与中国叙事文学传统
发布日期:2024-02-02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18世纪中叶,一位名为爱新觉罗·永忠的文人曾这样赞美《红楼梦》。

作为中国小说史上隻立千古的名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之作。按照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能代表明清时期文学成就的“一代之文学”当属小说。其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顶峰,也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终结”(石昌渝先生语),在思想深度、叙述方式、结构特征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它刊行距今虽已230多年,却跨越时空,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红楼结构的网状之美


从结构的角度看,《红楼梦》是明清六大古典小说(其他五部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金瓶梅》)中颇具特色的一部。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儒林外史》的文体,都是广义上的线性结构。《三国演义》以时间为线索,魏、蜀、吴三个政权势力的兴衰存亡呈辫状交织并行。《水浒传》如链条一般,聚合起108个好汉的故事,直至“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西游记》的结构则形似猪八戒的钉耙,相距多回的故事仍能相互勾连,呈呼应之势。

清代以降,随着小说文体的发展,长篇小说逐渐由线性结构演变为网状结构。石昌渝先生将这种网状结构的特征概括为:“小说情节由两对以上的矛盾的冲突过程所构成,矛盾一方的欲望和行动不仅受到矛盾另一方的阻碍,而且要受到同时交错存在的其他矛盾的制约。”但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却仍旧回归线性结构,以功名富贵为主线,串联起人物的传记,各单元相对独立。如鲁迅所说:“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相较之下,《金瓶梅》的结构便如同一张阡陌纵横的网,以西门庆为中心,连接起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诸色人等,每个人的欲望和行动都受到各方矛盾的牵制,但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其依然是平面的网。

相对而言,《红楼梦》的结构不仅是网状的,而且是立体的。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借助“渔网”这一比喻性的具象,构建出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来阐释《红楼梦》的网状结构。这张“渔网”由“纲”“线”“目”三部分构成,分别对应小说中的纲领、线索和关目(即关键性情节)。纲领由线索编织而成,分为家族悲剧、人生悲剧和婚恋悲剧三条主线。脂砚斋的批语“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无意随手,伏脉千里”以“一树”“一源”喻纲领,“千枝”“万派”比拟线索,形象道出《红楼梦》线索与纲领的关系。这部小说千头万绪的线索,大体可以被归纳为人物线索、事件线索和物什线索三类。而在设置线索的过程中,曹雪芹在继承前代叙事文学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构思。让我们以《红楼梦》中起到线索作用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物什为切入点,来感受红楼结构的网状之美。


网状结构之典型人物:以贾政为例

《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人物众多。仅就荣国府而言,正如小说第六回所言:“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

我们且聚焦于贾政,看看这位集儒士、严父、孝子、忠臣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作为贯穿全书首尾的线索性人物,贾政是曹雪芹在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框架下塑造出的儒士,在荣国府中发挥着上承祖荫、下启儿孙的示范作用。他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母的儿子、林黛玉的舅舅、薛宝钗的姨父、朝廷的臣子……但面对家族的没落和宝玉的叛逆,他却无可奈何,甚至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既从贾政、贾敬、贾赦等文字辈男子的层面显现出《红楼梦》的悲剧主旨,又令贾政作为重要人物线索编织出家族悲剧的主线。

为儒士,贾政崇尚诗礼,忠厚待人。林如海夸赞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与贾府众多纨绔子弟相比,他算得上一位正人君子。小说第九回中,他要求塾师督促宝玉“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尽管宝玉“偏才尽有”“杂学旁收”,贾政仍是不满,认为儿子应多在《四书》上下功夫。对《四书》的重视,对科举的追求,既与贾政自己的出身、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相宜。有清一代,时人皆以科甲出身为正途。因此,贾政对宝玉严加管教,希望他能“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为严父,贾政对宝玉严苛,望子成龙。他对宝玉的严格管教,符合其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大家族延续的现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整本小说的一大关目,也是贾府父子矛盾、母子矛盾、嫡庶矛盾、主仆矛盾的集中爆发。王蒙先生指出:“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如回目所概括的,“大承笞挞”的根由在于宝玉的“不肖种种”。贾政责打宝玉,为的是“光宗耀祖”,将其引入应试科举、立身扬名之途。但其苦心并未奏效,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有认同父亲的理念,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在贾母的庇护下,他“日日只在园中游卧”“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宝玉是宁荣二公心中唯一“可以继业”之人,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关涉家族的运势和前途。但是,贾政对宝玉的督促管教却适得其反,令其更加随心所欲,也导致了家族进一步走向颓势。

为孝子,贾政对贾母孝顺,恭恭敬敬。第三十三回的描述既刻画了他作为严父的一面,也体现出其作为孝子的一面。贾政认为,最根本的孝道是光宗耀祖。他对子女的培养,既是为了贾府繁盛的延续,也是为后辈的前途考虑。他把报效朝廷和光耀门楣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贾政看来,管教宝玉是为延续家族兴旺,但仍因贾母的阻拦而作罢。

为忠臣,贾政对朝廷恭谨,兢兢业业。他的仕途从员外郎到点学差,再至升任郎中,外放江西粮道,是一个典型的忠臣。元春省亲时,面对已是皇妃的女儿,贾政也以君臣之礼恭谨相待,并劝女儿“勤慎恭肃以侍上”,是其为国尽忠的表现。见到亲人时,元春“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本想与父母、祖母共叙骨肉之情、天伦之乐,但看父亲谨守君臣之礼,一番“深得台阁体制”的言辞及含泪启禀的神态,便也不能再叙家长里短,只能回复“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的官话。通过元妃省亲的情节,贾政的忠臣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贾政未必不心疼女儿,但在他心中,君臣之义当胜过父女之情。舒序本第十八回的回目作“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便概括出父女之间“勉忠勤”的情景。

总之,贾政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严父、毕恭毕敬的孝子、忠心耿耿的忠臣。他是典型的由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熏陶出的人物——崇礼尚儒,端方厚道,有时难免过于迂腐,尊老爱幼却让老少敬而远之,想做好官却不谙宦海世情。他是正统思想的捍卫者,同时也是一位受害者。随着家族的没落,围绕贾政,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逐渐加剧,他的努力没能挽回家族的衰落;面对宝玉的叛逆,他无能为力,只能“跺脚叹气,流泪不止”。他对宝玉的教导,甚至反而成为家族悲剧主线的组成部分。



网状结构之典型事件:以婚恋悲剧为例


《红楼梦》在题材上属于世情小说,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世情感怀每每通过日常琐事的描写来体现。许多生动的故事,往往从寻常的日子切入,诸如生日祭日、岁时节令等。例如元宵节、中秋节、芒种节等,均是《红楼梦》网状结构中的重要事件线索。周汝昌先生认为:“芹书全部结构包含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是为全书的六大关目。”元宵节、中秋节演绎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而芒种节则参与婚恋悲剧的建构。曹雪芹将宝玉的生日设置在芒种当天,又以芒种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平台,展现出小说的四个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和妙玉传帖。

婚恋悲剧是构成纲领的三条主线之一,既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有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围绕芒种节,作者串连起“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两条线索,又令婚恋悲剧的主线(钗黛)和副线(湘妙)都得以呈现。

在设置宝玉的婚恋故事时,作者常对钗黛加以统筹考虑。如俞平伯先生所言:“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东观阁本直接为“滴翠亭宝钗戏彩蝶,埋香塚黛玉泣残红”,将两位女主角的经典场景安排在同一回中,钗黛并举,呈对峙之势。借助芒种节,同时书写了宝钗和黛玉的婚姻与爱情悲剧。

以宝玉为中心,作者又分别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安排了副线,借湘云烘托金玉良缘,以妙玉补充木石前盟。借怡红寿辰,曹雪芹叙写出“湘云醉酒”与“妙玉传帖”的故事,补叙和强化了宝黛钗的婚恋悲剧。

史湘云之才具有兼容性,性情亲宝钗,诗才似黛玉,既有宝钗的大气,也有黛玉的才情,是两者之间的中间色。王昆仑先生曾评价湘云:“宝钗没有她真情,黛玉没有她浑厚。”她与宝玉青梅竹马又志趣相投,麒麟也为宝玉、宝钗的婚姻故事起到了间色作用,构成另一种形式的“金玉良缘”。而妙玉的形象,则又对宝黛爱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栊翠庵以绿色调为主,与宝玉的住处南北相对。于黛玉的潇湘馆之外,亦与怡红院呈现出“怡红快绿”的对应。绿玉斗、一剪梅及生日帖,便是妙玉情愫的体现。

史湘云的形象是对金玉良缘的皴染,妙玉的形象则是对知己恋情的补充。副线的增设给宝玉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又令黛玉有四面楚歌之感,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宝玉的婚恋故事平添一抹靓丽色彩。宝钗、黛玉、湘云和妙玉这四位女子在婚恋主线的构筑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理念上也分别带有儒、道、玄、佛的色彩。

湘云、妙玉的间色作用或许可以解释一个疑惑,即何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两位外姓女子能身居迎春、惜春、王熙凤等贾府裙钗之上。庚辰本第四十六回的双行夹批写道:“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湘云、妙玉二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宝玉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

曹雪芹曾不吝笔墨,描写闺阁于芒种节祭饯花神的“尚古风俗”。他对饯花习俗的描述,在继承传统之余,又融入独特的艺术考量,以服务于小说的情节、主旨。比如第二十七回,作者就细致描摹了芒种节的饯花活动。在现有的材料中,我们尚未找到有关芒种饯花的记录。作者在第二十七回记述的“祭饯花神”、花上系“绫锦纱罗”、扑蝶等事,皆是花朝节的传统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月十二乃黛玉的生日,将芒种节与花朝节嫁接起来,把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既为宝玉的生日增添一抹伤春之意,又寄寓了对“花落水流红”“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无奈与叹惋。



网状结构之典型物件:以通灵宝玉为例


从金、玉到木、石,从金锁到麒麟,从汗巾到荷包,《红楼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都是借助典型物件逐步展开的。而对物件线索的安排,又明显受到前代叙事文学结构方式的影响。如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以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出师表等,皆以某一物什作为串联全书情节的线索。《红楼梦》中的物件线索众多,通灵宝玉就是其中之一,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书并贯穿情节的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借通灵宝玉开篇明义。清代《红楼梦》点评家王希廉指出:“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饶有意味的是,《红楼梦》将传统的女娲神话移位至小说文本之中。通灵宝玉的前身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五色石,静极思动、打动凡心,由僧道携入尘世,体验人间富贵繁华、悲欢离合。而整部书由石头“半世亲历亲闻”,记录于顽石之上,为闺阁昭传。在小说第一回,作者通过通灵宝玉交代了《石头记》的来历及创作《石头记》的基本用意。

通观全书,《红楼梦》的网状结构也由通灵宝玉加以统领,全书以顽石起,以顽石终。宁稼雨先生指出:“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当具体情节于第六回正式展开时,宝玉大约13岁左右,到结尾中举出家时19岁。六年间,他历经了贾府的由盛转衰、大观园的悲欢聚散、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尘缘了却,又重回青埂峰下。王希廉曾说:“携入红尘是全部书中事,引登彼岸是卷末悟后出家也。”通灵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历程构成一个回环叙事结构,又基本上与宝玉从沉溺于温柔富贵乡到看破红尘的心境转变相契合。

通灵宝玉贯穿情节的作用,则集中表现在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悲剧中。宝黛初会之时,由宝玉摔玉引发黛玉第一次落泪,是恋爱故事的前奏。而第八回中,宝玉、宝钗二人共看金玉,拉开了婚姻悲剧的序幕。通灵宝玉在“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到不同的效用。对于“金玉良缘”而言,通灵宝玉是促成婚姻的“小巧玩物”;而“金玉之论”的发展又令黛玉感到不安,常常出言试探宝玉的心意。在“木石前盟”的发展阶段,通灵宝玉时常成为宝黛口角的起因,至宝黛互通心意,爱情走向成熟之后,二人便再未因通灵玉而起龃龉。

不同于既有的婚恋题材作品,《红楼梦》没有让婚姻成为宝黛爱情的终点。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打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大团圆结局的突破。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男女主人公大多饱经离合、跨越生死,但最终都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恋爱故事却没能以美满婚姻作为结局,恋爱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结缡的却是薛宝钗与贾宝玉。此外,在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中,男女主人公“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但曹雪芹却没有为宝黛二人安排传情达意、成就姻缘的信物。这或许是一种以无胜有的艺术构思——宝黛相互是知己,虽无金玉,却最终在心灵上胜过金玉良缘。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以通灵宝玉为线索,失玉、寻玉、送玉等情节此起彼伏,通灵宝玉仍起到点题、统摄及串联的作用。第九十四回通灵宝玉丢失,是贾府败落的预兆。通灵宝玉的失踪,使贾宝玉陷入疯癫状态,更是成为促使贾母择定宝钗、凤姐施调包计,金玉合而木石离的直接诱因。“木石前盟”以悲剧收尾,而伴随着宝玉悟道,“金玉良缘”也逐渐走向终局。第一百十五回通灵宝玉的失而复得,标志“贾宝玉于欲海沉醉中终将趋于醒悟的精神转向”(康建强、徐永斌语)。第一百十七回,宝玉展露出与和尚同归的决心。此时,通灵宝玉已与贾宝玉合二为一。取玉、还玉的情节均为后文贾宝玉出家的结局伏脉。


“世所传《红楼梦》,小说家第一品也”(清代文人赵之谦语)。

作为具有深厚思想积淀、高超艺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的《红楼梦》几乎“家弦户诵,妇竖皆知”。曹雪芹以如椽大笔建构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以一家写万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世情百态。尽管以虚构为主,却呈现出较强的艺术真实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服饰、饮食、园林、医药等无所不包,生动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长卷,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爱情婚姻悲剧,更有对社会、人性鞭辟入里的思考。其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远在幻境,又近在眼前。同时,《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曲赋贯穿全书,充分汲取历朝历代韵文的精华,打破传统文人视小说为“稗官野史”的偏见,将古典小说最精湛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众,对后世文学与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清代《竹枝词》)。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瑰宝,“传神文笔足千秋”的《红楼梦》既承袭前代汉文化基因,又充溢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目前,《红楼梦》已知有满、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锡伯等8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这些译本的产生,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被西方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华美、最动人的巨著”,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早在嘉庆年间,其刊刻本便流布到欧洲、东南亚等地。自19世纪中叶至今,《红楼梦》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日、保加利亚等30多种语言的150余种不同篇幅的译本,其中全译本达36种。随着海外译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到这部巨著,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爱上中华文化。而作者曹雪芹,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比肩齐名。

总之,《红楼梦》兼收并蓄、别开生面的艺术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永恒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第4期

责编:江凌 张昀竹 王孺杰  流程制作:王怡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