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扎根八桂大地 培育国家栋梁·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
融入全局谋发展 命运与共心相通——广西民族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2-08-01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丰富多彩。

上世纪80年代,来自海外的首批留学生满怀期待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在相思湖畔的校园里开启了走进中国、亲近中国的旅程。此后,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办学规模,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融入广西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积蓄能量、增添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大利用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深入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教育对外开放纳入学校全盘工作当中统筹推进,制定国际化发展的长、短期规划,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把对外交流合作视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自治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高校力量。

“我们与国(境)外高校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起了人员往来、学生交流、教师互派、科研合作、互换学术科研信息和图书资料等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全方位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校长谢尚果介绍道。

璀璨生辉,继往开来。当一批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茁壮成长,当一个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里走向东盟乃至世界各地,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亦在此写下恢弘一笔,翻开了崭新篇章。


亲诚惠容 以教育交流促民心相通

“中国和东盟的未来属于青年,中方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开展青年营等活动。”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双方青年交往交流工作。

随着广西面向东盟的窗口作用日益彰显,越来越多东盟国家的青年来桂求学深造。广西民大紧跟国家战略,在中国—东盟国际高等人才培育实践中扮演起重要角色,招收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年均超过700人,遍布学校各个学院。同时,学校的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东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学院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每年都有赴东盟各国留学、访学、交流的学生。2017年,学校率先设立中国东盟青年众创空间,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众创空间,为各国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

漫步校园,东盟学院大楼引人注目,颇具热带风情的崭新建筑向来宾热情地敞开怀抱。2010年,东盟学院正式成立,作为学术研究型政府培育学院,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东盟研究智库,以学术服务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

经过12年的发展,东盟学院已成为广西民大东盟研究领域品牌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26个科研平台,覆盖了东盟研究大部分领域。其中,东盟研究中心获批第一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获批自治区高端智库培育单位。近年来,学院获科研立项157项,资助出版著作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90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部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用,124名硕士毕业生成长为各领域骨干力量,培训学员超过1.5万人次。学院还主办或承办了中越政党关系研究高端论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智库作用不断凸显。

“我们坚持政、学、研、用相结合,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拓展东盟研究领域,服务于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如直属东盟学院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叶兴艺所言,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把握中国和东盟发展时代机遇,未来可期。

不仅是东盟学院,眼下,东盟国家文化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中。作为我国高校第一家以东盟国家文化实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它将成为东盟文化展示窗口和人才培养研习基地,在中国与东盟未来的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2015年以来,柬埔寨首相洪森及其夫人、柬埔寨红十字会主席文拉妮·洪森先后获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学校与柬埔寨的深厚情谊,可见一斑。作为自治区唯一授予外国领导人名誉博士学位的高校,此举有效扩大了广西民大在东南亚各国的声望,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

2019年学校成功举办中(国)泰(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论坛,来自两国30多所高校和80多家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同一时间,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在广西民大拉开帷幕,来自广西4所高校的88个项目团队报名参赛,参与学生达504人,包括17个国家的115名留学生。去年11月,广西民大协办澜湄六国民族地区社会创业国际大赛、澜湄民族地区社会创业与减贫合作国际会议,来自中国、老挝、泰国等国的高校师生、专家学者和政商人士近1500人参赛参会,学校在线上会议中作主旨发言,充分展现澜湄六国青年的友好合作精神。在澜湄六国民族地区社会创业国际大赛中,学校共组织54个项目270人参赛,其中来自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项目成员近100人,8个项目进入决赛环节。

2017年至今,作为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广西民大多次应邀参加联盟年会,与国内外联盟成员高校、机构共同交流探讨双创教育。此外,学校还承办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法律培训基地和越南党政干部培训等交流项目,充分显现了广西高校的实力和风采。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赋予广西的新时代新使命。广西民大牢记嘱托,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特色办学优势,成效卓然。


薪火相传 培育跨文化交流使者

2021年10月的一天,广西民大的老挝籍留学生杜凯康特地穿上传统服饰,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民族文化实践课堂。在课上,老师寓教于乐,教大家辨识中草药、缝制香囊等,同学们无不兴致勃勃。

这样的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只是广西民大留学生培养中的平常一课。为深化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学校不仅为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戏曲》《茶艺》等课程,还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各学院打造的东南亚泼水节、“国色天香”文化节、国际文化艺术节、“言途东盟”等品牌活动,更是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深化了他们知华友华的情感。

“我们致力于打造‘留学民大’品牌,培育留学生“知华友华”“知桂友桂”情怀,尤其注重加强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教育,组织和鼓励留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体验中国文化和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的文化交流使者。”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周艳鲜表示。学校连续多年组织参加“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各级各类汉语水平赛事活动,屡获佳绩。其中,2020年全国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环节,学校的参赛选手全部进入总决赛,并在10个一等奖中独占6席。同年,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四届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中,学校11名留学生荣获特等奖等。

这些年,作为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广西来华留学生教育优秀单位,广西民大筑巢引凤,对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管理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探索:一方面,加强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壮大师资队伍,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专业,为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同时,学校构建“国家+地方+企业+学校”多元化、多级化奖学金体系,鼓励国外政府和国内外企业设立留学生专项奖学金,激励各国青年来华留学。

近10年来,广西民大共招收来自亚、非、欧4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2万多人次,包括语言预科到本、硕、博各培养层次,涵盖40多个学科和专业,留学生规模稳步提升。

2018年6月,学校大礼堂歌舞欢腾,热闹非凡。为庆祝中柬建交60周年,留学生家长们欢聚一堂,拉开了“柬埔寨留学生家长看广西”活动序幕。“这里温暖友好的氛围让我们宛如回到家乡。能够走进校园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感到非常高兴,让他们来中国学习是非常正确的。”家长代表诺奔登表示。

正是在这一年,学校留学生公寓楼落成,国际化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2021年,公寓内建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功能齐全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也为中外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同学们纷纷在这里体验书法、茶艺、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闲逛校园、品尝美食、互学语言……一次偶然的机会,国际贸易专业的印尼籍留学生何明祥与印尼语专业三年级学生黄文宣成为了好朋友。“我们都是民大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照应、共同成长。”黄文宣的回答是全体民大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友谊地久天长,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真正留住了海外学子的心。

学校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缅甸语专业外教杜瓦底敦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广西人——爱穿中式服装,会做中国菜,能唱“刘三姐”,每次向亲朋好友介绍中国时都如数家珍。从2008年入职民大,14年来她参与编写、审校、录制的10余本缅甸语畅销教科书,被国内多所高校使用。

“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如今,年过花甲的杜瓦底敦仍坚守在教师岗位上。由于这些年在广西科教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荣获了自治区授予海外专家的最高荣誉——金绣球奖。

在广西民大校园里,有不少像杜瓦底敦这样的外籍教师和专家,深爱着脚下的土地,肩负起了民大人的职责使命。学校依托国家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等牵头的各类引智计划,积极引进各层级海外人才来校服务,近10年聘请的外籍教师和专家达342人次,其中5人达到外国高端人才(A类)标准,覆盖了语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社科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各领域。


走出国门 开启交流合作新征程

夏日的骄阳洒在每个人的脸颊上,身着学士服的青年们充满朝气——一张拍摄于2016年6月的毕业典礼合影,置顶在国际教育学院官网,定格了学校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合作办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自治区首个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会计学专业招收到第一批68名学生,开启了广西民大国际化办学的新时代。一直以来,学校都十分注重开展多层次的赴外学习和交流活动,在夯实与东南亚各国传统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深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潜力,有意识地加强与高层次院校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学校的国(境)外合作院校已达170余所,分布在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

近10年来,广西民大以培养兼具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依托校际合作平台巩固和拓展学生出国留学渠道,向各合作院校派出学生6874人,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近20个专业。学校的部分外国语言专业实施“3+1”或“2+2”的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先在国内学习外语,之后再前往对象国留学,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听力、翻译等实践能力。

为不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广西民大按计划、有组织地组派由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学者组成的各类团组赴国(境)外开展公务活动和学术交流。近10年来,学校组派各类出访团组319个,出访806人次。同时,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进修,以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交往交流能力,共有98位专任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访学进修。

对于教授陶红、李肖来说,在老挝多年的工作和生活是她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经历。她们所在的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我国在老挝设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担任学院中方院长时,二人曾被授予老挝国家“友谊奖章”,这是一份跨越山海、承载情谊的荣誉。这所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孔子学院,曾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作为自治区内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广西民大就以孔子学院为依托,积极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培育本土汉语教师,促进文化互鉴、民心相通,成为学校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实践。2006年设立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设立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设立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如今共有学员注册人数达26万余人,年均培训海外汉语学习者6000余人。

这3所孔子学院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春节庙会、戏曲文化节、“民族团结与发展”沙龙、孔子学院日、中华文化体验营……这些活动吸引了当地学生和群众参与其中,也获得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大家沉浸式地体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极大地提升了孔子学院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美誉度。



责编:龙慧蕊

流程 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