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踔厉奋发勇争先 非凡十年著华章——民族八省区党委书记谈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成就
发布日期:2022-11-29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本刊特别推出民族八省区党委书记在“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谈“这十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重大成就和主要经验的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内蒙古自治区

由衷感党恩 坚决听党话 “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8月22日,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作主题发布时介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一是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二是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过去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了全世界,现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温暖了大半个中国,当然不止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还有不少地方“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而且不止是盛产煤电,内蒙古因为“风”“光”无限好到处都是绿能涌动。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


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这就是内蒙古的担当!


三是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当“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风靡开来的时候,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就已经香飘万里。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十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现在,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四是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不少人一想到内蒙古,就觉得很遥远、很闭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更不封闭。讲不边远,是说内蒙古本来就是京畿近地、临近国内中心市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讲不封闭,是说内蒙古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十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回看新时代的这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借此机会,也诚邀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内蒙古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广大客商投得放心、干得舒心、赚得称心。


五是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护好“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前些天我用6天时间走了趟边关,行程1800多公里才看了1/3的边境,期间光轮胎就跑破了七八条,可以想象那里的边民和战士有多艰苦。我们途经的一个叫恩格日乌苏的嘎查有5800多平方公里,走了大半天还没跑出这个村,可见内蒙古有多辽阔。


十年来,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草原上的牧民,有的早晨把羊赶到草场上就回家了,临近傍晚才“圈”回来。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社会管得这么好,不用跟着也很放心,羊丢不了”。


六是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我到内蒙古工作后,认真学习和了解了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体会最深的就是,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一度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现在内蒙古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和形势是很好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


十年来,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到基层调研,发现农牧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总书记的画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老乡讲,“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党的政策好啊”。前段时间,我在阿拉善右旗看望76岁的护边老人尼玛,她用蒙语对我说:共产党“乌尼孟克”,总书记“阿古义和”,翻译成汉语就是“共产党万岁,总书记伟大”。这两句话,既是一位老牧民对党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也是全区24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市和浙江省,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是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损。十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草原上的人们也常说,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要感恩种树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来源:8月23日 内蒙古日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

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 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7月22日,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广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作主题发布时介绍说:


广西十年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归根到底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西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广西视察、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广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提出“五个扎实”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去年4月总书记亲临广西视察,发表了“4·27”重要讲话,精辟阐明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要求我们按照“四个新”总要求,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要工作,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为广西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全票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充分体现了我区250多万名党员和5700万各族人民对总书记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为我们在新征程书写现代化国家建设广西篇章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十年来,广西各项事业最鲜明的主题主线,就是把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激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这十年,我们举全区之力决战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以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实现“五连好”,如期完成了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兑现了向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今日广西,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脱贫群众增收可持续、就业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十年,我们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区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7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形成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0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3.5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4G网络覆盖全区,5G实现规模商用。今日广西,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这十年,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机构改革有序高效完成,营商环境多项重点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向海经济,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北部湾港开启通航30万吨级巨轮的历史,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6000列;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无到有,入驻企业总数超7.3万家,是设立前的19倍;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从服务中国—东盟“10+1”向服务RCEP“10+5”和“一带一路”拓展。今日广西,发展环境更优,动力活力更足,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这十年,我们全力以赴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2012—202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44.6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人均预期寿命、妇幼健康主要指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医保就医结算村级全覆盖,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38530元、16363元,是2012年的1.9倍、2.4倍,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日广西,人民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味,壮乡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共同富裕正在扎实推进。


这十年,我们大力推进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牢记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指示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排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三位。今日广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海更碧,多姿多彩的广西更加美轮美奂。


这十年,我们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广西、平安广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时代人大工作全面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增强;坚决打赢多场规模性聚集性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国门防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守护边疆和国防安全。今日广西,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巩固,祖国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牢固。


这十年,我们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积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引导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今日广西,各族人民一家亲,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更加巩固。


这十年,我们持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强基固本培元,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今日广西,政治环境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充满活力,干事创业心齐劲足。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迈向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锚定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永葆忠诚之心,感悟思想之伟,满怀感恩之情,激发奋进之志,弘扬实干之风,努力建设更为繁荣富裕、更为团结和谐、更为开放包容、更为文明法治、更为宜居康寿的广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7月23日 广西日报)


西藏自治区

牢记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8月2日,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西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作主题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视察指导,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过去的十年,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断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实现新飞跃的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锚定“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这十年,西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民族宗教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有力捍卫了政治安全、维护了社会安定、保障了人民安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部署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僧尼自觉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自觉做爱国爱教的先进僧尼。


这十年,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


这十年,西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态惠民利民富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加强,生态惠民有力有效,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出台并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和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实施意见,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7%以上,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60.8万平方公里、50.6%的区域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十年,西藏边疆发展、边防巩固、边境安全。坚持以解决稳边固边急需、边民群众急盼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将边境一线村民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26万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建成624个边境小康村,各族群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


这十年,西藏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加强村居党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西藏十年巨变,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党中央的英明伟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站在新征程上,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8月3日 西藏日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

感恩奋进新征程 建设美丽新宁夏


7月18日,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中国这十年·宁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作主题发布时介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宁夏发展量质齐升最快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全区人民得实惠最多的十年。


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跨越3个千亿大关,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重大转变,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8位,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


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西海固地区彻底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总书记亲自命名的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群众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们坚定担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大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污染防治按下“快捷键”,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宁夏大地“旧貌”换了“新颜”,塞上江南越来越美了。


我们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架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改革的宁夏、开放的宁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客商的青睐,宁夏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携手发展的“关系网”越织越密。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区之力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今年新一轮突发疫情中,以最快速度抓“第一例”输入和“第一例”扩散,疫情防控赢得重大战果,第二季度和上半年宁夏经济均实现5.3%的增速、都位居全国第一,一个极为重要原因就是不折不扣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疫情防控得好。


我们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区上下政通人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安全感很高,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已成为宁夏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我们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营造了风清、气正、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全区上下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氛围越来越浓。


回首十年奋斗路,宁夏发展实现的每一次进步、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指路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是宁夏发展管方向、管长远、管全局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我们将以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为契机,更加认真深刻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认真深入地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进一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7月19日 宁夏日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8月27日,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 “中国这十年·新疆”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作主题发布时介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伟大实践,奋力开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的十年。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新疆改革发展稳定、情系新疆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视察,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亲自为新疆谋篇布局、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明确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确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要求。今年7月,总书记再次亲临新疆视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注入强大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和工作动力,全疆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牢记领袖嘱托,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奋发有为建设美好新疆。当前的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天山南北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依法治疆,推动法治新疆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立法,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斗争,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专业化,实现了各族群众对平安稳定的渴望与期盼;深化平安新疆建设,公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8%提高到2021年的99.14%。


二是坚持团结稳疆,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健康发展,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学习使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需求,稳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是坚持文化润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推出了《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阳光下的麦盖提》等一批优秀作品。


四是坚持富民兴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民心。2021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6万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至37642元、15575元。铁路、公路、民航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油气、煤炭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教育、医疗、社保、安居等民生工程全面推进,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节水蓄水调水。


五是坚持长期建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新疆长治久安的根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强干部人才队伍,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重视培养选拔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十年来,党中央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建设、特殊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新疆巨大支持,19个援疆省市倾力支援,中央企业和社会各界大力帮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力助推了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铭记在心、感恩在心。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新疆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非常英明、完全正确,只要我们完整准确领会、全面贯彻执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开创新疆更加美好的未来。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8月28日 新疆日报)


贵州省

牢记嘱托闯新路 “黄金十年”展新颜


8月3日,在中共贵州省委“中国这十年·贵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谌贻琴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贵州发展特别关心支持,两次出台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为贵州带来了重大红利、注入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在贵州参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多次亲临贵州视察指导,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我们走上了发展新路。十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齐守、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同抓、发展和民生两个成果共要的新路,推动多彩贵州精彩蝶变,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这十年贵州牢记嘱托闯新路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决战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全胜。新时代的多彩贵州千年梦圆,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二是综合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跨越。新时代的多彩贵州后发赶超,一些方面冲出了“洼地”,有的地方走到了“平地”,有的领域攀上了“高地”,贵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巨变。新时代的多彩贵州山乡巨变,正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高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日益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四是大数据发展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突破。新时代的多彩贵州乘“云”而上,创新涌流、活力迸发,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靓丽名片。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跃升。新时代的多彩贵州绿意盎然,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爽爽天气、清新空气带来了旺旺人气、滚滚财气,绿水青山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六是民生福祉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改善。新时代的多彩贵州幸福和谐,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安逸、日子越来越幸福。七是党的建设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提升。新时代的多彩贵州风清气正,全省政治生态整体向好、持续向好、越来越好。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贵州能够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这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才能实现。全省人民衷心拥护党中央、衷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大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8月4日 贵州日报)


青海省

牢记嘱托担当新使命 感恩奋进建功新时代


8月31日,在中共青海省委“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说: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青海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新进展。这十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十年,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十年,是精准脱贫全面胜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十年,是民族团结进步结出累累硕果的十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十年。


这十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努力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的特殊贡献。


这十年,我们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年来经济总量年均增长7%。瞄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2亿元,同比增长46%。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连续六年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连续21年举办的环湖赛,每年带动10万游客来青海湖骑行,青海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倍和2.4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同比增长100%。


这十年,我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青海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比2010年增长4岁。控辍保学走在全国前列。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平方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等数字可更好地说明十年民生巨变。


这十年,我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示范区和单位1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110个,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团结创建品牌。青海的“拉面产业”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依靠拉面产业,青海近20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37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与当地群众深度相融、和谐相处,不仅用“一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也唱响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合唱。我们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热贡艺术等多个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河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彰显时代魅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高原儿女的共同心声。


这十年,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党建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制定形成传达学习、任务落实、督促检查、结果报告的全流程工作闭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新的起点,十四届省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召开的第一个全省会议就是作风建设会,树立鲜明导向,以此开局起步。制定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青海。


在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9月1日 青海日报)


云南省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7月21日,在中共云南省委“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王宁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十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民生有了明显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政治生态逐年向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并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抓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这篇大文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区位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毫不放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焕发新气象。


云南这十年的发展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新的征程上,云南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不懈奋斗。(来源:7月22日 云南日报)




文:本刊综合报道

来源:新华社、国家民委官微

责编:张昀竹 贾天粒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