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亮丽北部湾 珠城石榴红——广西北海市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2-11-30

2.十里银滩 游人如梭.jpg

北海市十里银滩游人如梭


北海,依海而生、因海而名、向海而兴。这里是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热土,书写了汉时古郡、连通中外、民族团结传承千年的历史佳话;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见证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里是生态宜居之城,是祖国北部湾的“南大门”,构筑起我国南方沿海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海疆安全稳定屏障。


北海地处广西南端,位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结合部的中心位置,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185万各族同胞,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获得各级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35个,涌现出覃钰等一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党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自治区范围推广。


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海陆一体强堡垒、兴海固疆争先锋”,这是北海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全市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着力高位推动创建。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谋划同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细抓实。成立市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参与部署和推动,配备骨干力量、专门机构和专项经费,确保创建示范市工作顺利开展。


着力压实主体责任。用绩效考核压实“两个纳入”责任、用“挂图作战”明确创建任务,出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考核办法(暂行)等文件,不断夯实各级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主体责任。


着力深化创建内涵。建立“10+1+2+3”示范市创建模式,推行“民族团结+”理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十进”。创新工作载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八个一”示范评比、“四个一”主题宣传、“石榴籽杯”系列文化赛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民族团结候鸟驿站、“小社区大团结”等民族工作特色品牌,有效提升创建工作的内涵。


守正创新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聚焦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汇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让基层“热”起来。在各级各类媒体、“三微一端”开设专栏专题,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和历史故事,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形成主流舆论声势。各地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让文化“火”起来。立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定位,深入挖掘汉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文脉,打造汉文化公园遗址、汉博物馆、海丝首港等景区创建示范带,以沉浸式的表现形式让各族群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创作一批以汉文化为代表符号的演艺精品,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再现了自古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平等友好交往与商贸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一带一路·遇见北海”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品牌,先后在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举办。


让精神“亮”起来。北海各族群众在长期的奋斗中,培育出了“枝柳精神”“骆春伟精神”。全市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广泛深入宣传地角女民兵连、骆春伟等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动力。


凝心聚力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北海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新发展理念,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关于“打造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着力构建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间,北海经济增速处于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前列,工业总量从全区第五位提升至第三位,落实“六稳六保”,促进各族群众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年收入大幅增长,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明确主攻方向,谋民生之利。每年将80%的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水平跃居全区前列,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居民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持全区最高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100%覆盖;改造提升全市1887条背街小巷,直接受益群众8.4万户、32.6万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眼长远发展,让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率先在全国设区市开展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出台一系列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先后投入73亿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国家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目前,绵延24公里的北海银滩、金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成为了北海各族群众的热门去处,成为每年3500多万各族游客流连忘返的乐园。


5.巧手制铜鼓 传递民族情.jpg

北海各族青少年展示铜鼓文化


互通共融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秉承“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这一理念,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成立新疆(籍)人员北海市党支部,加强服务外来各族群众的工作。结合旅游度假城市的特点,引导成立旅居者联合会和联合会党支部,让每年旅居北海的数十万名游客有了“家”。当前,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成为新北海人,“新老北海人”在珠城共同描绘了一幅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借助优质旅游资源,北海市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文旅”创新模式优势,在景区景点融入民族团结“微景观”、融入中华文化符号,打造以银滩、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为中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示范群,为旅游业注入了新内涵,培育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基地。通过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方式丰富民俗活动,每年举办开海节等吸引全国各地群众参与其中。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全市89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45万师生中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五个一”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各族青少年在比赛中增进交流、培养感情;开展跨区域青少年交流,北海市十一中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搭建联谊桥,两校学生代表结为“民族团结交流使者”,以开展夏令营、研学旅行等体验式交流活动,通过云端视频、书信往来等方式,增进交流、加深感情;青年归侨侨眷“以侨为桥”,架起了与海外华人华侨的交流桥梁,增强了海外华侨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提升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能力。通过宪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知识问答、日常普及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创新能力。全市共建立488个人民调解组织,发展2579名人民调解员,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人民调解强大网络。以建设平安北海为抓手,组建12345政务服务热线,落实“望闻问切”工作法,提升“三事”服务质量,增强群众对北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建“基层党建+社区警务+N”工作模式,推动了民族工作力量下沉、社会治理重心前移。建设“解忧超市”平台,在全市城乡社区网格实现100%全覆盖,有效解决各族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形成新时代北海民族工作的“枫桥经验”。


3.来自新疆的候鸟老人在北部湾广场翩翩起舞。.jpg

来自新疆的“候鸟”老人在北海市北部湾广场翩翩起舞


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体制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在县、乡、村三级建设了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工作信息员队伍,织起了信息安全网。


建立涉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直通车”制度,处置相关风险隐患坚持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处置,牢牢掌握主动权。成立由民宗、宣传、网信、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组成的联席工作机制,推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常态化。建立信息情报联通、安全检查联动、突发事件联管、非法活动联处的“四联工作法”,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管好守稳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数字阅读二维码,让市民随时随地了解民族政策,知晓民族团结故事。举办“石榴花开耀珠城”采风活动,让网络大V、网络文化协会等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构筑线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责编/金向德)




文:廖家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9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